试论语文教学之美育
2015-09-10姚华武
姚华武
摘 要: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通过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优美、壮美或崇高的意境,准确传神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语言;形象;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美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文艺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兼顾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是师生及文本之间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渗透兼顾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学除了它的工具性以外,还有它的人文性、实践性和审美性。审美教育要适度结合语文教学进行,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兼顾美育。
一、把握语言形式,感受审美对象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音韵之美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响所引起的感觉。”
作品的音韵美,就是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对那些古今美文,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味咀嚼其语言声音之美,感受其音韵美。
(1)情景范读效应,体味语声之美
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美读是先导。通过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借助文字的描述,再现文章的意境,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沟通作者的心灵,体验作品情感。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大师的范读,让极富感染力的范读、娓娓动听的配乐、再加上适当精选的图片或视频,激起学生对黄土高原上这一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安塞腰鼓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了一个全新的多角度的认识。学生完全被这种壮美的艺术所感染、所陶醉。接着再指导学生掌握基调,从语言的轻重缓急、停顿的韵律节奏等方面进行体会性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气势,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般情感是美感的基础,是情感因素推动着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审美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完善新课改的需要,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
(2)关注韵脚声调,欣赏语音之美
一首诗的高低、强弱、长短等的旋律变化就是音韵美、是感情得以激发出来的主要因素。
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掌握韵脚和声调所形成的语言旋律之美,把握这两个因素,那么我们对文章的欣赏就会更加完美。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弦”和后面出现的“年”,产生声音的复踏,形成呼应,“年”和“鹃”又相呼应。诗歌是讲究押韵的,在一呼一应之外,非韵脚和韵脚之间又产生一松一紧的现象,这种呼应回响松紧交替,就产生了音韵的美感。又如,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句句押韵,两句一转音,协和统一,平仄相间,音韵感很强,极具音韵美。在音韵美中声调非常重要。由于声调的不同,表情达意也不相同。声调的组合对诗文的美感有很大影响。
(3)双声叠韵叠音,整齐变化之美
杜甫写诗擅长使用双声叠韵字。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萧萧与滚滚,写长江的流动、落木的飘飞,形象生动,整首诗韵律又富于美的变化。这两句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很有美感。
叠音词的使用对诗歌欣赏有较大影响。叠音词在诗文里可以说是意象、情绪的重要载体。对于诗歌或是散文,多朗诵,多吟咏,你的口齿之间就会有一阵阵爽气袭来,有一种飒飒然的感觉,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多种难得的人生滋味。
2.通过观察文字,感受形式之美
文章的内容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接触语言形式是读者进入内容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先抓住作品的形式美进行赏析教学,感受作品的形式美,然后顺理成章进入作品内容领域。
(1)朗读节奏恰当,形成抑扬顿挫
古人写诗讲究节奏,律诗绝句在音节、字数、用韵等都有极严的要求,形成抑扬之美。诗歌内在节奏往往是生活节奏、感情节奏的体现,两者都包含着内在节奏。现代文阅读也有停顿的问题。
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句子有长有短,适当地按意义划分节奏。有的两字一停,有的一字一停,朗读出来非常流畅自然,给人一种非常豪放雄壮的感觉。
音节整齐和谐中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优美的音韵感。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声长,是扬,仄声短,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曲尽变化之妙。
前辈诵读古文,有板有眼,一唱三叹,逐渐领略到文章的妙处。如果能够背诵一些现代典范精美的白话文,涵泳其中,体会音韵美,美不胜收,优美的笔调,也会纷至沓来的。
(2)结构形式创新,新颖别致有味
楼梯诗,常把一个诗句表现的内容分成几个诗行,并逐渐压低来表现。学习此类诗歌,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种新颖的形式之美。通过独特的排列形式,突出强调每个词的内容,使之获得最大的表现力,以加强诗的节奏感,显示丰富的情感层次。
把朱自清的《春》相关语句由散文式语句转换为诗行格式,让学生感受这种形式转化之美: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形式变化了,体现了浓浓的诗意,同是写春雨,同是劝人们别恼,要学会欣赏这绵绵潇潇的春雨。但感觉就不太一样,这完全得力于形式的转换。
教学中先指导学生还原语言文学所传达的形象信息,扣住文章中的形象,以获得自身经验情绪储存的表现形式,在思维的屏幕上再现具体图景,体验其美的底蕴。
二、探寻思想内容,感知审美对象
1.借助作品形象,唤起学生美感
美往往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常常集中体现于人物形象之中,成功的艺术形象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社会和人生的知识,向人们输出积极的人生价值和审美取向,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作品人物形象的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努力从真善美的高度做出评判。
杜甫《登高》形象:一是风物形象,通过意象风、天、渚、沙、猿、鸟、落木(叶)、长江等意象创设了一个肃杀悲怆的秋天意境,这是登高所见的悲秋的形象。二是人物形象,一个半生怀才不遇,如今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活窘迫诗人形象已进入读者眼帘,《登高》塑造了一个崇高的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之感,被杜甫的崇高美所感动,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和优秀的品质,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感情,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审美趣味得到提高,心灵得到净化,并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榜样,去追求心灵美、人格美,做一个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人。
2.借助作品意境,唤起学生美感
(1)引导再造想象,创设作品意境
想象是人们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担负着通过作品的语言再现形象和再造形象的重要任务。教师或凭借相应的声音形象、图画形象或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学生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作品意境,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
教学《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朗读上阕时,想象自己置身于万山红遍、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的湘江秋景图中,在引导学生朗读下阕中流击水图时感受作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者的豪情。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来刺激学生的思维,进入文本所创造的意境中,从而进入审美的愉悦状态之中,得到一种崇高的美的享受。
(2)引导创造想象,进入作品意境
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创造性想象。如,教学诗词时必须在其所留下的大片空白处发挥自身的创造想象,给予补充还原,从而体会出其所表现的复杂感情,如,教学陈陶《陇西行》其一(誓扫匈奴不顾身):战士已成白骨,丈夫不再归来。但丈夫还活在妻子团圆的梦境里。鲜明的对照,突出了残酷的战争给普通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凄美之情让人潸然泪下。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都含有诱导鉴赏者想象活动的机能,教师积极引导,引导得法,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入作品意境,感悟作品主旨,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优秀诗歌中的意境,凝注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爱与憎、乐与哀。当然,有时作者试图描摹的意境与读者通过作者使用的文字读到意境是存在差异的,这是审美差异性的体现。
教学《荷塘月色》,通过认真阅读文本,再造荷塘月色图。从文字所描述的荷塘月色形象,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阴柔之美(这是被很多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语言,整体感受作品,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综合地感受审美对象的意蕴: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借助作品思想,唤起学生美感
(1)通过审美理解,深悟作品意蕴
审美中不仅要有感觉、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精神活动。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它渗透着意识的理解,它是思维的深化。深刻敏锐的理解力,具有拓展审美感悟的深度、广度的作用。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化理为情、融情为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味,观相无相,立说无说”,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象的感性体验。如,杜甫《登高》,表面看来只是写诗人55岁那年重阳节独自一人登高的所见所感,通过审美理解发现其实质是表现诗人内心深沉的、崇高的忧国忧民之情。
通过分析理解,我们就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品味作品。
(2)结合现实生活,探寻写作美感
有些文学作品在思想立意方面极具现实感染力,必须结合现实生活探寻思考,如,教学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哲学家深邃的思想。思考:“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
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有时真挚的思想情感是通过细节的生动刻画来实现的,如,朱自清在《背影》里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细腻的笔触字字浸透着感人肺腑的父子深情。
(3)认真揣摩探微,捕捉象外之意
有些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深藏不露,需要读者认真揣摩探幽发微捕捉象外之意。
文学思想的深藏艺术可以表现为整篇文学作品的宏大构思。一部作品,总有主旨,是全篇的主题,包括思想和情感。思想,是作家对人、物、事思索的结论;感情,是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散文家多用这个方法,他们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描绘某文学形象(某人、某物、某景或某个现象),而后用心灵细腻地感受之,用联想广泛地拓展之,最后卒章显志,或者画龙点睛,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我们教过的名篇很多都是这样的策略,如,教学苏轼词《定风波》借题发挥、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界的风雨暗示人生的风雨,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一定要坦然处之。
巧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选准突破点进行教学需要抓住事物与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教学。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探究其承载的象外之意。这种审美感受,过程相对艰难一些,但探究成功后的愉悦是非常美好的。
理解作品的主旨、风格和作者的情感抱负等,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形象感受进入本质理解,体味“象外之旨”,听出“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探究其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语文教学是语文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不断开拓语文活动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滋养,艺术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定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