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语文角度读《人间词话》
2015-09-10余红润
余红润
摘 要:人如其文,文证其品。有高品格、真性情者,自能出精品。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文学作品中的“品格”能最直观地反映出创作者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词话;品格;真实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大学者,取得了诸多领先于国际学术界的巨大成就(“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其与刘勰、金圣叹并列为中国美学的三大权威,亦是中国美学的三大热门,其所著《人间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一书,是中国美学的十大经典名著之一,亦是20世纪中国成就最高的美学名著。“其美学思想是世界上唯一以中为主、三美(中国、印度和西方美学)皆具的美学理论。”(周锡山著《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先生融汇中西,推陈出新,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傅雷曾赞誉:“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数年前,读及先生此书,独拘囿其“境界”说(“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提出的重要的美学概念,为其论词之核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今又重读《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版,受益愈多且新,古语云:温故而知新。现卮言如下:
一、《词话》中的“品格”元素
品,作品应达到之品位;格,作品本身具备的格调。作品的品格能直观地反映出作者的人格、修为、德行,古人总结出的审美理论“诗品如人品”是也。人格高尚者、心胸豁达者、专情重义者,方能写出有品位的作品。作品之品格与作者之人格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互为一体。先生《词话》中多有提及“品格”“气格”之说,诸如:“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话》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词话》三二)“美成《浪淘沙慢》二词,精壮顿挫,已开北曲之先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词话未刊稿》十七)。
二、《词话》中的“真”元素
真者,情真、感真是也。古往今来,撰文填词,不可无物无事可依,不可脱失感情,为学为人皆概莫能外,是亘古不变之真理。先生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话》六)。涵盖自然、人生、社会、时世的景物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无的、飘渺的、模糊的;对景物认知的感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伪的。故先生言:“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词话未刊稿》四五)。依次寻道,先生在其《文学小言》中进一步阐述了情真和物真的关系,其言:“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文学小言》八)。离人、孽子,泛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征夫,特指劳动人民和底层士兵。简言之,文人创作作品的内容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诗经》如是),只有融入群众中,深切体悟到他们的感情,且对他们怀有真挚的感情,感自己所感,言自己所言,为他人感,为他人言,才能写出真感情、真境界的作品。杜甫如是、东坡如是、后主(李煜)亦如是,后主能成“千古词帝”,皆因“不失其赤子之心”(《词话》十六)是也,何为赤子之心?“绝假纯真”(《童心说》)是也。故先生又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词话》五六)此数则词话均可道出王国维先生对文学一直秉持的一个观点:真实,是文学的生命。失了“真”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只凭技巧之工、辞藻之美,单纯地去模仿,纵然把景物写得如何“绿肥红艳”,把感情写得如何“黯然销魂”,最终都是要被历史和人民所淘汰的。在此,另有一事当提及。后人多有贬端己(韦庄)而抑飞卿(温庭筠)者,先生独谓:“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词话》一四)。端己之词虽未脱五代之风,然其感情真挚,自有词骨。韦庄长于唐末黄巢之乱世,于颠沛流离中,为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写下了千古不朽之名篇《秦妇吟》(叙事诗,长达238句,共1666字),撇开此诗的艺术造诣,单言其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亦能与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等名篇等量齐观。
王国维先生已逝近百年,其对诸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毋庸置
疑的,其学术之精神永照世人,学问之源泉永不干涸,其“老实得像火腿一般”(鲁迅言)的为人亦时常警醒吾辈。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时隔七十二年,文艺工作者再次感受到了文艺的春风。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愿广大文艺工作者勤修身、慎立德、谨立言,怀揣对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的艺术精品,为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李新灿.《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在体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