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增长目标与省域经济差距
——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
2015-09-09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张军璞王晓笛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张军璞 王晓笛
经济增长、增长目标与省域经济差距
——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张军璞王晓笛
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当中央从追求经济体产出最大化转向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会策略性地调整增长目标;当因结构调整而使受惠面足够大时,发达地方政府会选择相对减缓本辖区经济增长目标。本文采用2005~2014年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是经济增长目标而非经济增长主导着省域差距的变动;当中央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后,发达省份开始相对放缓本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这为经济增长放缓、省域经济差距缩小和中央实施偏向内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解释。
经济增长 增长目标 协调发展
1 引言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而从省域经济增长来看,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在2005年以后出现了经济增长趋缓的态势。第二,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统计结果均表明,2005年以来中国省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对于这种新的现象,国内已有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张军、范子英(2010)通过考察转移支付发现,沿海发达省份和内陆省份所获得的转移支付在1995~2006年间分别增长了3.6倍和6.8倍。刘树成(2007)采用1953~2006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差异在地区间从2000年就开始出现了缩小趋势。然而,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缩小省域经济差距的动力机制并没有明确说明。徐现祥等(2011)也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他也没有揭示其背后的机制。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括中央、发达省域政府和欠发达省域政府的简单经济体,中央政府对经济体负责,以转移支付和所得税为政策工具;地方政府制定本区域经济增长目标,尝试对上面三种新的现象进行内在逻辑一致的解释。通过该研究,本文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探索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相伴而生的经济差距的相关工作,更是从经济增长目标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新变化背后的机制,将经济增长目标引入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之中。
2 理论模型与经验假说
2.1假设
本文考察的简单经济体由两个地区构成,即发达省域和欠发达省域。将该经济体的人口标记为,把发达省域的人口记为,则欠发达省域的人口则为。发达省域和欠发达省域的收入水平分别设为和,那么,相应地,地区间的差距可以标记为。很明显的数值越大那么地区间的差距也越大。
在这个简单经济体里,中央关注的是总产出和区域差异。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或将资源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或将新增加的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欠发达地区,以便缩小区域差异。而地方政府则制定本省域的增长速度。本文将欠发达省域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标准化为,发达省域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标记为。发达省域政府制定经济增长速度时需要考虑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中央实行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影响,该政策会对发达省域的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第二是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发达省域政府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用下式来表示:
中央所采用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是,在经济体里按人头进行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于中央的税收,所以,。表示转移支付,代表经济体的平均收入(总收入),。所以,中央政府进行转移支付后,发达省域和欠发达省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分别表示为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所以有可能出现。
最后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博弈顺序。即:中央政府宣布通过转移支付缩小区域差异,地方政府决定对本辖区增长的影响程度,中央决定线性比例税税率,地方政府按照预先制定的增长目标进行生产,并且增长目标恰好实现,中央政府对实际产出进行征税,最后实施转移支付。
2.2基本模型:中央追求简单经济体最大化产出
假设,中央追求简单经济体的产出最大化,发达省域以本地区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显而易见,中央和地方的发展目标是兼容的。
2.3拓展模型:中央追求欠发达省域最大化产出
2.3.1中央的行为函数
2.3.2地方政府的行为函数
2.3.3均衡
3 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
3.1数据来源
我们在描述地方政府策略性地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时,需要采用事后指标来度量地方政府制定的增长目标,另外,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其意愿,它对本辖区的经济调控至少要参考这个指标。在我国,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都是年初公布的事前指标,而且是要完成的指标,这与本文采用的模型所设定的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较为一致。所以,本文采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增长目标度量省域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
本文搜集整理了2005~2014年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个别省份在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没有提出本年度的增长目标,所以该省本年度的增长目标以其五年规划的增长目标来替代。除个别省份,剩余各省在年底基本都实现了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增长目标。
3.2重要增长目标
通过将每个地区的实际GDP分解为省域的目标GDP和非目标GDP,然后考察目标GDP在省域间的差距,来判断省域经济差距的缩小是否由地方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引起。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缩小了省域经济差距,而增长目标之外的经济增长对省域差距的缩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4 发达省域放缓经济增长目标
本部分将实证分析发达省域是否策略性地放缓了增长目标。
4.1模型与变量
第一,根据命题2可知,当发达省域策略性地放缓本辖区的增长目标后,预计为负号。为本研究所关心的核心回归系数。
第二,在现实中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界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此当中央采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也就无法确定哪些省份受益,哪些省份受损。因此,在本文中当计算、和时,采用将任意一个省份和另一个省份两两匹配的办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把每一个配对中2005年的实际GDP数值大的省份作为发达省份,数值小的为欠发达省份。
第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改革开放时间的长短,另一个是经济体的初始产出水平。本文以上一期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度量初始的产出水平。
表1 回归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描述性统计如表1。在2005~2014年间,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平均增长目标之差是-0.0072,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这意味着该结果与命题2预期的一致,那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拒绝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等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零假设。
表2 回归结果
表3 稳健性检验
4.2回归结果
用(2)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与命题2揭示的一致,显著小于零,即发达省域策略性地相对放缓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目标。
表2中的(1)列显示了没有引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2005~2014年间,地区间差距变动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对于欠发达省份,发达省份的计划增长目标则会下降0.5%。(2)~(5)列分别描述了单独和同时引入固定效应、开放时长以及初始收入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单看控制变量,开放时长的回归系数小于零,这说明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目标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减缓。初始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大于零,这与趋同假说的预期不一致。引入控制变量后,变大,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
这表明,在2005~2014年间发达省份的相对增长目标与其面临的初始省域差距显著负相关,与命题2的预期一致。
4.3稳健性检验
表3是对表2中回归结果的进一步检验。
表3中的(1)列显示了利用前期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前期收入差距的回归结果,回归系数是—0.009,能够通过1%显著性水平下的统计检验。这表明,采用不同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可以得到与表2相似的结论。和表2中的(5)列对比,表3中的(1)列的回归系数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同时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此外,表3把被解释变量由增长目标换成增长速度,构建了一种反事实。很明显,增长速度主要受如市场因素等政府计划之外因素的影响。如果命题2成立,那么很难期望增长速度也与负相关。表3中的(3)~(5)列是增长速度的回归结果。此时,的回归系数与是否引入控制变量无关,都显著为正数而不再显著为负。最后,开放时长的回归系数开始变为正数,但并不显著。这似乎表明开放时长对增长目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以上分析说明,表2中的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即在2005~2014年间,前期地区差距越大,则发达地区政府制定的相对经济增长目标就越低。
5 结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增长放缓,中央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省域经济差距缩小。本文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考察了这些新现象背后的机制问题。
虽然缺乏更多有关学术文献,但是学术界和政府早已观察到了这些新现象。比如2012年4月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沿海一些省市经济减速背后的必然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的博鳌论坛上也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再快一点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从现实看来,本文的研究视角是可行的。
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中央可信地从追求经济体产出最大化转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转移支付就成为了一项有效工具;当因结构调整而使受惠面足够大时,发达地区政府会有意放缓本地区的增长目标。这既可以使发达地区政府降低因结构调整带来的直接损失,又可以让中央缩小区域差异、优化经济结构。但是,从社会产出最大化的目的来看,此非最优选择。
研究结果是稳健的,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新变化和其变化机制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研究。
[1] 范子英,张军.中国如何在平衡中牺牲了效率:转移支付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0(11).
[2] 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3(3).
[3] 聂辉华.政企合谋与经济增长:反思“中国模式”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 徐现祥,梁剑雄.经济增长目标的策略性调整[J].经济研究,2014(1).
[5] 陈长石,刘和俊,刘晨晖.中国省域发展不平衡动因及其变化解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11).
[6]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7] 万广华,张茵.中国沿海与内地贫困差异之解析: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J].经济研究,2008(12).
[8]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7).
[9] 胡文国,吴栋.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0] 沈坤荣,滕永乐.“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13(8).
[11] 刘树成,张晓晶.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特点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缩小[J].经济研究,2007(10).
[12] Maddison A.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M].OECD Publishing,2007.
F207
A
2096-0298(2015)12(a)-146-05
张军璞(1980-),河南叶县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绿色经济方面的研究;王晓笛(1980-),黑龙江友谊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