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建构:重建数学教育的新范式

2015-09-07赵海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自主建构重建小学数学

赵海峰

[摘 要] 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让儿童充分享有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决定权、自主权、选择权和参与权. 基于儿童数学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儿童对数学知识展开积极的自主建构,让儿童能动地、有意义地建构属于儿童自己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开掘儿童数学创造的多向可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建构;重建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创新建构. 所谓“建构”,是指儿童基于自我的数学知识经验、习得能力、思维特征、解决问题的内在范式而进行的一种自组织过程.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建构,相信并积极发掘儿童的建构潜质,让儿童按照自己的学习范式,找寻自我数学学习的最佳路径.

把脉认知起点——儿童自主建

构的前提

记得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如此断言,“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成一句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有效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必须探寻儿童的认知起点. 在儿童的数学认知中,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不是“零起点”,当然教师也不能无限夸大、拔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据此,教师必须研究儿童,让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苏教版教材第十册)时,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儿童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能够对不同的分数进行通分,能够通过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 据此在课堂上,笔者尽量地放手让儿童探究. 在全班交流环节,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方法. 有标准的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有将分数化成小数后进行加减计算的;有用分数的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的;有通过画图统一平均分的做法的. 为此,笔者并没有明确表态,而是让儿童彼此间展开积极讨论、辩论,让儿童依靠自我的数学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如此,儿童深刻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的数学本质: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或相减,更进一步,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或相减. 通过教学前馈,笔者准确把握儿童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学极富针对性.

遵循认知规律——儿童自主建

构的路径

数学教学要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 为此,教师要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想儿童所想,揣摩儿童在学习中可能遭遇哪些学习障碍. 要积极实施教学“前反馈”,以便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数学学习中,儿童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内驱力,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和引导. 由此,教师要像牧民一样,成为引导、协助儿童学习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学会“示弱”、学会“隐身”,将数学课堂创造的舞台让给孩子,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交流、收获成长!

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传统教法是教师依托教材,从教材出发,利用刚刚学习过的通分法(说得更准确一些是通分母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单调,课堂教学不能唤醒孩子的认知兴趣. 鉴于此,笔者在进行这一课时教学时,打破了教材思路,通过对教材文本前后的深入解决,瞻前顾后,了解儿童的问题解决方式. 让孩子们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寻找问题解决方式. 于是他们马上展开了积极的思维.

问题描述:做同一个零件,小明用六分之五小时,小华用四分之三小时,谁做得快一些?

生1:可以把一个零件看做单位“1”,用画图的方法比较;说着,生1大胆地走到投影仪前,将他的图展示给大家看. 同学们立即表示认同,鼓起热烈的掌声.

生2:我们小组是将分数化成小数后进行比较的,如果小数除不尽,可以多写几位,但是我提醒大家注意,在这里最好不要用四舍五入,因为可能由于四舍五入,让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导致比较不准确. (可以看出,生2的发言具备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

生3:我是用书上的方法即通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也非常快捷!(生3对自我的方法非常肯定、自信)

生4:我不认可刚才他的方法,我认为,这一题可以将分数的分子变成相同后进行比较,这样更快捷. 我把我的这一种方法叫做通分子法.

由于笔者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放手让儿童讨论、交流,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自我的数学问题解决经验,在对话中质疑问难,对自己所认知的数学问题有着清晰地把握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维驰骋于知识海洋.

激发数学创造——儿童自主建

构的源泉

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存在,教师的重要使命是“给其自由,任其选择”. 在数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儿童的可能性创造,通过创造,让儿童主动获取知识. 在儿童创造“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过程中,儿童会迸发新的思想,创造新路径,赋予新意义,解决新问题. 在数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儿童永远“在路上”. 由此,儿童能够打破各种束缚,挣脱各种羁绊,超越常规的问题解决思路去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当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活动单上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皋市安定广场上有一块正方形的草坪,边长为10米. 工人师傅为了浇水,在草坪上安装了一个可以自动旋转自由伸缩的喷水器,最远喷水距离大约为3米. 请问,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可以将多少平方米的草坪喷灌?也许是由于孩子不经意地疏忽,没有告诉喷头安装在草坪的什么地方,所以喷灌的草坪面积就不同. 笔者下意识地感觉到,这是激发儿童数学创造性的良好契机,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可以让儿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他们彼此之间充分地对话、交流,或许会收到“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笔者顺水推舟,让孩子们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果然,一会儿就有孩子置疑:“老师,喷头安装在什么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思路被照亮了.endprint

生1:我认为,如果我们把“喷头”安装在正方形的草坪中心,那么浇水的面积就是:以3米为半径的圆的面积.

生2: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我们把“喷头”安装在正方形草坪的角上,那么浇水的面积就是:半径为3米的四分之一的圆(生2边说边到黑板上画了一幅示意图).

生3: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如果我们把“喷头”安装在正方形一条边的中点上,那么浇到水的面积就是:半径为3米的二分之一的圆(生2边说也边到黑板上画了一幅示意图).

由于笔者在课堂上敏感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创造性契机,赋予了儿童自主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因此课堂生成了别样的精彩!由此,彰显了数学的创造性价值,赋予了数学知识的生命活力.

展开数学活动——儿童自主建

构的载体

活动是儿童经验积淀的重要范式,也是儿童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的载体,更是儿童体验数学学习快乐的源泉!某种意义上,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活动的教育. 数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具备主动性. 在数学活动中,儿童能够积极地获得活动体验,获得思想的滋润.

教学“用计算器计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从“活动导学”的视角看,本课极容易设计为简单活动,而且极容易沦落为没有思维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曾经参与本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内容就是“用计算器计算”. 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百花齐放,比较种种设计思路,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两种设计取向:一种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材设计思路和顺序,让儿童用计算器“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比如像教材上的“杨辉三角”:1×1=?11×11=?111×111=?……),进而“由小见大”发现规律;另一种思路与之相反,直接创设问题情境:11111×11111=?儿童直接遭遇问题解决困难并由此迸发认知冲突,这时教者适时提醒儿童,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让“用计算器计算”成为儿童的内在需要,让儿童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 比较两种设计思路,我们发现第一种设计亦步亦趋,儿童没有问题解决的积极体验,而第二种思路的数学思想更明确,通过问题创设出一种自主探究的情境,激发儿童的数学认知冲突,激发儿童的数学认知心向、探究动力. 而复杂问题(本题结果复杂但形式具有规律性)的解决背后往往存在着数学规律(这就是数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儿童会自主地思考探究,进而寻找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问题解决. 实践表明,儿童是带着探究的心向、探究的目标去展开活动的,其活动效果显著. 在后一教学设计实践中,儿童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究的必要性,体悟到“以小见大”的数学方法和“欲进先退”的问题解决方略.

数学教育中,教师要让儿童充分享有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决定权、自主权、选择权和参与权. 基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儿童对数学知识展开积极的自主建构,让儿童能动地、有意义地建构属于儿童自己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挖掘儿童数学创造的多向可能. 惟其如此,数学信息才能在儿童的眼里成为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才能转化为儿童的数学智慧,而数学智慧方能内化于儿童的数学精神之中,成为儿童数学生命的重要组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建构重建小学数学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抓“关系”之课眼寻思维之点睛笔
践行小学数学情境图教学之思考
“四型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用镜头“重建”徽州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