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问题,在行动中成长

2015-09-06方芳宋玲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7期
关键词:研修共同体教研

方芳+++宋玲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共同体研修教研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沙坪坝渝碚路片区内多为二、三级民办园,这些园所的教师均为聘任制教师,她们的年龄结构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潜藏着许多差异。其中,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短期的工作经历使得教学经验欠缺;工作年限稍长的教师,对这份薪水不多且繁琐的职业感到倦怠;还有的教师属于“半路出家”,非专业基础使得教师专业技能薄弱。面对这样一个“职业但不专业”的局面,许多幼儿园缺乏对教师专业上的引领,连基本的教研活动时间都不能得以保证。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作为沙坪坝中心片区示范园,启动了“构建研修共同体机制”这一课题,同时,把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我们的研究目标。何为“研修共同体?”我想正应了一种诗意的表述“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而我作为共同体研修教研的组织者,要怎么去策划共同体教研,用摇动、推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大家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挑战。基于此,我们尝试做了连续跟进式的共同体教研,探寻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研修教研的有效路径,带动片区教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源于教师真实困惑引发的教研契机

制订切实可行的联动教研计划是开始研究的第一步,我们也在思考既然是“共同体”教研活动,那就应该为不同层次的老师提供合理结构的知识、资源。怎么策划我们的教研活动?我觉得了解她们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很重要。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张问题清单,罗列、预设了大家可以共同研究的点,供大家选择。同时,也鼓励大家把自己的实际需求写在清单上。清单回收后,我们在大家反馈的众多问题中进行梳理、聚焦,从问题的价值、难度和容量这三个维度来选点,最后达成共识,将“音乐游戏教学”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重点。从问题的价值、难度和容量来看,本学期全区要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比赛,但在课程整合的背景下,音乐游戏所占的比重较少,音乐游戏该怎么组织?究竟采用哪些策略来指导幼儿有效地进行音乐游戏?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缺失,音乐游戏教学成为大家普遍关注和迫切想走进的焦点!而我们在聚焦后,明确方向,开始了跟进式共同体研修教研。

二、追随问题,在行动中成长

第一次教研——势单力薄的“独角戏”

活动前,我在“阳光分享共同体”的QQ群里,抛出讨论话题:

树人幼儿园:请大家谈谈自己在“音乐游戏教学”中存在什么样的困惑?

金都幼儿园:设计活动困难,不知从何下手?

爱弥儿幼儿园:现在的教参中音乐游戏资源匮乏,想找到合适的游戏很难。

树人幼儿园:虽然是音乐游戏,但活动中我就不由自主地有一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领的意识,游戏性不强,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大。

孝英爱幼儿园:自己的音乐游戏不伦不类,比较像舞蹈教学。

树人幼儿园:在音乐游戏的指导中怎么去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根据教师们提出的这些困惑,我做了大量的准备想做一次“参与式”的培训。活动中我通过课例观摩,引导大家讨论;为了让大家研讨有理有据,我特意将《指南》艺术领域中与音乐游戏相关部分整理出来。随后,针对老师反馈的困惑从音乐游戏的选材、玩法,到教案的设计、提问等做了较为详细的专题培训。

但第一次的共同体研修活动让我颇为失落,但也在情理之中。在仅有的两次互动中,对于我抛出的话题,大家一片沉默。个别教师的发言,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质疑和争论的交流,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快速达成一致。教师们的现场反应引发了我的深入反思,为什么会冷场?背后的原因首先源于我的经验不足,我想比赛在即,最快、最多的给予是首要任务,然而容量太多,想要面面俱到,但每个问题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深入,教师们来不及消化思考,也就习惯性地顺应。其次,虽然整个活动我预设的是参与式教研活动,但是具体到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参与点在哪里?不明确,大家都“记”得多而“思”得少。音乐游戏本就是大家的薄弱点,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临时思考又缺乏理论的支持,没有把握所以无话可说。

第二次教研——观察记录,促新旧观念的“博弈”

针对上次活动出现的问题,我对此次的共同体研修活动进行了调整。此次活动我们就只解决一个问题,就围绕上次研修最后大家达成的共性问题:音乐游戏中教师怎么去把握“教”与“不教”的尺度来展开讨论。在联动教研前,我在QQ群中上传了一些音乐游戏的相关学习资料,让教师们提前充电,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为了促进教师的思考及交流,我们给参与的老师们提出一些必要的任务。比如:“观摩活动记录表”的纪录,主要是引导观摩活动的老师更有目的地看,带着记录和思考的任务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在互动的环节大家才会“有话可说”。

案例:同课异构的设计

我们以音乐游戏“摘果子”为例,采取了同课异构的形式,观摩了两位老师的游戏教学。第一位教师,便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以往的音乐游戏的教学形式,对孩子进行机械的训练。另一位教师,尝试运用了情景的游戏化方法,引领孩子一起愉快、投入的游戏。

主持人:请教师根据刚才的记录,说说这两位教师在提问和孩子互动时,谁的教学尺度把握得更适当?她们在教学方法与教育机智上有何不同?

师1:第1位教师教得太多,她把摘果子的动作、摘果子的方位、摘什么果子等全给孩子安排好了,这种机械的训练,孩子感觉枯燥。

师2:如果教孩子,从活动1中就能看出,孩子完全就是模仿“依葫芦画瓢”,但是老师不教,孩子的动作很单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师3:摘这个动作,本来就是孩子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动作,所以,后面这位教师并没有亲自做示范,而都是鼓励幼儿间相互模仿,尺度把握得很好。

师4:第二位教师说:“小朋友和我一起来摘苹果,快看哪儿苹果最大、最圆,你们就把它用力地摘下来,轻轻地放进篮子里,然后又找找,比一比,看一看,谁摘的苹果最多。”有的孩子会从前面摘下苹果来,有的孩子会跳起来摘,还有的孩子觉得苹果掉地上了。

师5:第二位教师我记录了她提供了示范2次,一次是孩子无法将动作组合与音乐相匹配时,另一次是幼儿无法理解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操作要求时,第2位教师的尺度把握得很好。

教师参与点的有效设计,让我们感受到大家“逐渐解冻”的状态,在自由的互动对话中,大家始终围绕聚焦的问题在展开交流,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在努力理解,逐渐接近此次教研的主题。我除了将老师们的观点进行提炼、归纳,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分析这两个活动背后隐含的观念分别是什么?谁更符合《指南》精神?借助这样的对比分析,使新理念下的音乐游戏走进大家的心里,被大家接纳、理解,在实践中尝试。但当我们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很多老师都觉在刚才的音乐游戏观摩中,教师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难点。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研讨点,于是,我们抓住教师聚焦的问题,把“教师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性音乐游戏的有效策略”作为下次教研的重点和突破口。

第三次教研——角色反串,让“行动”促“心动”

前两次的教研形式都是以观摩为主,大家从沉默应对到颇为“心动”,这次我想调整教研开展的形式,让教师通过体验的方式,从学习者的角度亲身感受教师的创造性游戏指导策略是否适宜!

案例:我来当老师,你们当小朋友

在聆听、感受、想象音乐的基础上,我将教师分成两组,让他们讨论创编出了以下两个不同的音乐游戏故事:

故事一:鱼儿们在海里快乐地游玩,大家一会儿躲在水草里,一会儿钻洞洞,真快乐呀!突然,鲨鱼来了,大家赶紧躲进了洞里,鲨鱼在洞外气势汹汹地游来游去,哈哈,洞口太小,它吃不到我们,最后,它只好不甘心的游走了,我们又出洞快乐地玩耍了!

故事二:美人鱼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于是,她浮到海面上来看看外面的世界,结果被渔夫给发现了,渔夫用网来追捕美人鱼,不幸的是有的美人鱼被网住了,她们感到难受极了,不停挣扎,最后逃脱的美人鱼割破了渔网,帮自己的同伴回到了海底世界。

教师们创编出了角色清晰、又具有矛盾冲突的音乐游戏故事,因为时间的缘故,我们把第一个故事延伸为音乐游戏。按照故事一,教师模拟鱼儿在水里悠游的感觉,我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双臂做鱼鳍在身体前后或两侧摆动的动作。我开玩笑地说“这片海里怎么只有一种鱼在游呢?”大家看看周围的同伴,都笑了,大家的惯性思维,让鱼儿游的动作不约而同,那么,我们在活动中怎么去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呢?

主持人:“手臂除了可以做鱼鳍,还可以做鱼身体的哪部分?”

师1:“还可以用手臂做牙齿。”

师2:“做鱼的大眼睛。”

师3:“做鱼翅。”

……

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鱼儿的造型因为有了手臂的变化,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此时,有的教师提出我们可以从鱼的种类来创造,于是就有了腮帮子鼓鼓的小丑鱼、身体柔软的鳗鱼、嘴巴尖尖的金枪鱼……有的老师提出创造性还可以体现为,孩子的角色不要仅限于鱼类,也可以延伸到海底其它动物,如水母、章鱼、乌龟等。按照情节发展,当鲨鱼来袭时,小鱼们躲进了洞内,但扮演“鲨鱼”的教师动作单一,只是带着愤怒的表情在洞口游来游去。

主持人:“鲨鱼的特点是什么?

师:“游得快”、“攻击性强。”

教研组长:“当鲨鱼吃不到小鱼时,会怎样?”

师1:“会愤怒,生气呀,会去撞击洞口!”

师2:“会把牙齿咬得咔嚓、咔嚓响!”

师3:“会围着洞口转来转去,想办法!”

经过启发,教师们觉得,创造不仅仅限于动作,主要在于情节的设置,有了情节的想象,可以表现的点就丰富多了。

对于体验式教研,这种“幼稚”的反串,大家最初的态度是排斥,愿意主动参与的教师寥寥无几,被请上来互动的教师,最初的状态也是羞涩、腼腆,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其中;就是通过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更理解幼儿,体验到他们思考的过程,才能站在幼儿的角度来预设,从关注幼儿的表现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也正是这样的体验,让大家找回心中被尘封已久的童心,活动结束后大家相互鼓励的掌声,就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有人说:“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在连续跟进式的共同体教研中,我们以教师的“真”问题为切入点,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大家参与教研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在一次次的跟进中,我们能感受到研修氛围在悄然改变,有一种热量在扩散、传递;虽然我们也曾感叹成长如此艰难,但就在一次次的跟进中,片区共同体教研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而我也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虽然还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但经验和不足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猜你喜欢

研修共同体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爱的共同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