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区角游戏中的自由与规则

2015-09-06王仁凤刘晓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7期
关键词:纸盘收银员区角

王仁凤 刘晓艳

在大班角色游戏“乡巴佬餐厅”中,“收银员”和“服务员”都忙得不可开交,门口的“送菜员”着急地喊着:“服务员!你们要的菜到了,快点帮我把菜送到厨房去。”服务员说:“不行不行,这里有好多客人,我走不开。”送菜员将目光投向正在收钱的收银员,说:“收银员,你们要的菜到了,快点帮我把菜送到厨房去。”收银员看看顾客,又看看着急的送菜员,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说完便转身离去,一边的顾客生气地说道:“你还没找我钱呢!”

在这个案例中,遵守岗位的“服务员”做得对,还是中途离岗的“收银员”做得对呢?服务员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遵守了游戏规则,自然做的是对的;而收银员虽然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但却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了别人,做的也没有错。是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还是让孩子建立规则,又或者是自由和规则可以并存呢?

对于自由与规则,我们了解其意义以及规则建立的过程,然而我们很难自如地运用。我们都知道区角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以及遵守规则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区角游戏的质量。例如,“乡村人家”、“农家美食”等角色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的角色职责,从而遵守规则进行游戏。因此,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角游戏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很多时候,区角游戏中规则大都是教师制定实施的,所谓幼儿为本,就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同时又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游戏呢?

一、区角游戏中的规则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益。在幼儿园里,区角游戏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时为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如果说区角游戏是幼儿的游戏,而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却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同时还是规则的执行者,为孩子制定好一系列规则,让他们严格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我想如果这样,教师是可以轻松地掌控整个游戏活动。然而用规则束缚着幼儿的游戏进程,势必会打击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当时送货员在寻求帮助时,没有及时得到回应,教师强行介入,要求服务员或收银员其中一位去帮忙,那么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却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性,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又如,在美工区中,游戏前教师针对新提供的纸盘进行介绍,供幼儿装饰制作青花瓷盘,而游戏中,教师却发现幼儿在用剪刀裁剪纸盘,便介入质问缘由,幼儿却说:“我想用纸盘做成一条美人鱼。”在案例中,对于纸盘的规则是教师提出来的,是要求幼儿装饰纸盘,而游戏中幼儿却违反了规则,用纸盘做成了小鱼。这种强调规则,过多干涉幼儿游戏的行为,势必对游戏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规则有时也要根据游戏情况适时进行变通才行。

因此,不管是游戏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还是规则的制定,教师应在游戏前后组织孩子进行讨论,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规则,执行规则,逐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习惯。只有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使幼儿成为规则的“小主人”,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哪一方都是不妥的。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在游戏中适当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为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才能让幼儿成为游戏中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在规则的牵制下进行游戏。

二、区角游戏中的自由

我们知道,规则是人定的,它也可以更改、变通。从小到大我们也一直向往自由,不希望别人约束。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游戏。班级开展的区角游戏之所以最受孩子们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能在里面获得自由。如果总是限制这样或要求那样,孩子们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在上述案例中,遵守规则的服务员坚守了岗位,充分遵守了规则,但中途离岗的收银员也因为自己跳出了既定规则的限制,既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再看一例:我班的孩子很乖、很听话,但他们也很活跃,敢说、敢做。由于区角游戏区及人员的限制,一般在区角游戏中,为减少不必要的游戏矛盾,我们教师都会按幼儿的能力特长分配角色,一些有个性的幼儿就不乐意了,便会跑到教师跟前说:“刘老师,我想玩美工区,可是人员满了,我不想当小顾客,我也不想看书。”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给孩子自由,再次区角游戏时,便满足他们的愿望,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区角进行游戏。这下可糟糕了,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立马乱成了一片,三五成群的幼儿都在争抢一个角色,或同一样操作材料,亦或是向老师告状,怎么办?现在是该选择自由,还是用规则约束孩子?可见,过分的自由便是放纵,势必造成混乱。

三、自由和规则的选择

蒙台梭利曾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教育虽然较为重视“规则”,但更重视“自由”,而它的自由性并非对孩子的放纵,而是教育方式的自由;并非取消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及作用,而是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主导地位,过分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或是给予孩子的自由全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没有规则的自由,游戏终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只有自由和规则并存才是区角活动的最好选择,也是孩子们较为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再把目光投向我们的“乡巴佬餐厅”,送货员、服务员和收银员因为突发的小事件正在争论不休,多像成人世界里生活片段的缩影,这是一次不需要模拟的真实社会实践,孩子们用各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解决矛盾,既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问题在经过长时间的协商后,还没有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顾客前来点餐用餐,这时候教师适当的介入,引导孩子想想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有自由的规则,让孩子们游戏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给予孩子自由的规则有很多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例如,采用区角自选牌制度:每个孩子一张自选牌,每个区角用插卡袋限制进区人数,当插卡袋插满后表示该区已满,不能再进人,提示孩子考虑选择其他区角进行活动。或是在区角游戏时,先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当孩子们同时涌到某一个区域,或选择某一个角色时,教师不急着帮助解决,而是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听听孩子们的看法。其实孩子们还真的会有自己的办法,如“谁先来就谁玩”“轮流玩”等。这样让孩子们不但遵守规则,而且充分获得自由和权利。

又如:在美工区,起初几名幼儿一起挤在同一个区角,而这一区角内同一活动材料数量有限,便出现了争抢同一个游戏材料的现象;活动结束时桌子和地面上都乱七八糟,有纸屑、剪刀、浆糊等东西。根据这些现象老师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观看自己游戏之后的场地,经过讨论,协商解决办法。通过一次次尝试,慢慢地在以后的区角游戏中便处处体现了自由与规则并存的场景,孩子得到的自由便是有规则的自由。

有了各种潜在的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各种规则的制约,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自然变得更加轻松、友好、和谐。区角游戏中定会出现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听到的便是商讨的话语,看到的便是自由与规则并存的美好场景。这一切都将对区角游戏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幼儿也会对自由与规则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进而促进孩子们在区角游戏中的主动发展。

猜你喜欢

纸盘收银员区角
纸盘真好玩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纸盘变西瓜
纸盘画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指导
小老鼠当收银员
区角活动真有趣
洋娃娃与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