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歌曲”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5-09-05丁爱华
丁爱华
央视三台倾力打造的大型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已经开播两季,这档节目聚集了各地各行各业的音乐唱作人,收视率一路领先。选手们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体,在舞台上演绎他们的原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而他们讲述的历经艰难执着追梦的经历也常常令导师和观众动容。看的次数多了,就本能地用语文老师的眼光来打量这档节目,越发觉得它对作文教学颇有启示。
一、欣赏作品:一场温暖的相遇
这档节目首轮采取“唱片初选”的模式,四位导师被面前的歌词显示屏遮住视线进行盲听,若被歌曲打动就推动面前的红色推杆,歌词显示屏旋即降下,这时导师和选手面对面,可直接看到选手的“庐山真面”和继续演唱的情况。
对每一位新上场的选手,导师们都满怀期待,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很认真地听,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在被感染时还不自觉地打着节拍,想象着手中拿着某种乐器,进行模拟伴奏,激动时更是手舞足蹈,完全投入,形体动作尤为夸张,还不时发出叫好声和助威声。在和选手交流时,总是先热情地问好,然后友好地询问歌曲的创作过程和相关的背景故事,不时肯定其付出的努力,毫不掩饰对歌曲的喜爱之情,有时还会走上舞台和选手即兴合作一曲。就是歌曲本身有瑕疵,导师们也会委婉地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选手继续努力。在抢人环节中,导师们不惜放下身段,降低姿态,为争夺自己中意的学员使出各种招数,他们诙谐幽默,惜才如命,彼此调侃,毫不让步,处处让人感受到平等和热忱。整个过程就是一场温暖的相遇,期间充满了友善和温馨。
想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在要批改学生作文时也是怀着期待的吗?有过倾听学生在我们面前朗读他们自己文章的时候吗?给过学生这样的机会吗?在学生朗读时我们有过触动吗?在受到触动时有过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评价吗?有过毫不吝啬自己的褒扬之词在众人面前大加赞赏学生的一篇文章吗?有过让学生讲述自己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时候吗?在被学生感染了有过即兴写过几句的时候吗?扪心自问,对这些问题都能作出肯定回答的恐怕不多吧。
学生用数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用心地写一篇作文,自把作文交上来的那刻起就在心里思忖着老师的朱笔会在文章下面留下什么内容,自己精心设计的亮点有没有被老师看出来,要是能看出来多好啊!老师会不会在作文纸上画上表示肯定的波浪线呢?如果会,那会有多少呢?会不会所写的所有得意之笔都被画上了呢?甚至自己不是很满意可老师觉得还可以也被画上了呢?等啊等啊等,作文本终于发下来了,急忙打开来一看,只有一个中不溜秋的分数和草草的“阅”字,满满的期望一下子降到冰点。几次下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锐减自在情理之中。其实每个学生都期望一点点鼓励,教师如果能把握时机,就有可能让学生看到一片新的天地①。而你的冷淡,你的草率,很可能抹杀学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写作期待。
尽管作文评改的方式有多种,而老师做得最多的还是收上来自己批阅,等到下次作文时再发下去评讲。学生是看不到批阅过程的,看到的只是结果,甚或是不愿接受的结果。能不能偶尔也采用一下“中国好歌曲”的节目形式,来一次现场模拟?安排几位评委,确定几位选手,让选手们展示自己的文章,再来个现场评判,最后一起来修改。还给学生作品欣赏的过程,让他们听听大众的评审,看看作品的传播效应,和同学一起琢磨切磋写作技法,相信学生的表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可能还有意外的惊喜呢!
二、呈现作品:拿什么打动观众
导师推不推杆决定着选手的去留,而摁下那个白色直通键则表示对选手的高度肯定,意味着选手可以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决赛,因此作品拿什么来打动导师尤为重要。总体来看,选手的成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这其实也是学生想写出好文章需要关注的几点:
首先要有引发共鸣的触点。导师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作品,他在欣赏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他的那个点,只要这个点出现了,引发了他的共鸣,他就会推杆表示肯定,而不同的导师选择的点会有所不同,推杆时间自然也有先后。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看作文时在潜意识中也是在寻找那个触点,一旦找到了,对路了,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上高分。因此作者在创作时,要力求找到这个触点,可这个点在哪儿?看看选手们的歌,他们为自己、为亲人、为所爱的人、为所关注的事而写,这些都与宏大叙事、地方发展、企业创收无关,但却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情感生活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②。他们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出发,从心出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真情感染真情,以生命感动生命,引发听众的共鸣,通过作品与他人进行心灵的交会,在“走心”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关涛的《妈妈,我不想再唱悲伤的歌》用倾诉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人出去闯荡的孤独、无奈、恐惧、心酸和微茫的期待,这是漂泊多年的音乐游子用真挚的情感与母亲深情地对话,唱得导师蔡健雅泪眼朦胧,唱得其他导师神色凝重,他们纷纷推杆表示认同。
其次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导师刘欢在点评刘雨潼的《等风来》时说:“我头脑里有太多的音乐,可以让我在听一个东西时,一会儿靠向这个,一会儿靠向那个,当我听到有一个东西完全靠不上别人,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而且很明显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就会为它激动的,我坐在这里一直等等等,我就等这样的东西出现在我耳朵里,你的歌曲就是那样的。”这样的评价高度肯定了这首歌的独特性。胡海泉也评价说:“这是一朵让人惊艳的野花,从没有见过,出现的时候就有一种惊艳的香。”其实,不只是刘雨潼,其他选手的成功也多因自己的音乐与众不同,极具辨别度而获得首肯的。他们独特的曲调,别致的演唱方法,让人闻所未闻,拍案惊奇。你看,谢帝用四川方言演唱的说唱歌曲《明天不上班》,乐翻了现场的观众,唱得导师拍脑袋敲桌子,大声吼叫,忘乎所以;潘高峰的《节奏·爱》采用别致的放克音乐形式,融合自己对节律的理解进行创作,令所有导师都推杆,并以三个直通键的方式进行争抢;霍尊的《卷珠帘》则运用中国风的古韵唱出了思妇的寂寞、痴情和忧伤,一下子把听众带到凄美缠绵的古典意境之中;莫西子诗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用决绝的语言表达出对恋人的一往情深……这些选手都是让人一曲难忘的主儿!
而语文老师,看过太多的好文章,批阅过太多的学生作文,在看学生作文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等待一个独特的音符出现呢?又何尝不想享受一下“惊艳”带来的芬芳呢?所以,作为学生,要想让自己的文章进入老师的法眼,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家素材,有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有自己的语言表达特色,才能引发关注。从开场的别开生面到内容处理的不拘一格,再到表达的自然流畅、结构的峰回路转等等,全由作者自己去掌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这一个”,从而获得肯定与赞许。
最后要有扎实深厚的基本功。这一点实际上是贯穿作品始终的,基本功犹如大厦的根基,练得越实在,大厦就会越牢固。很多作品一开场导师们就能大致判断出该作品处于怎样的档次,而作品呈现的过程就是自身素养的一次综合展现。所谓“台下千日功,台上一分钟”,任何精彩的背后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爱,可能这位导师欣赏的,那位导师却不能接受,可遇上一些歌曲,几位导师会不约而同地推杆,这说明他们对好歌曲评判的标准是存在共性的,而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就是他们肯定的共同基础。用蔡健雅的话说:“我以为这只是我的菜,没想到你们也都推过来了。”俗话说“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青菜,但它们毕竟都属于蔬菜啊,面对新鲜诱人的蔬菜,大家都会伸手去采摘的,因为对它们好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对于学生,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得到一致的肯定,需要进行长期积累、细心观察、勤奋思考、推敲立意构思、反复锤炼语言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苦练写作基本功。从文从字顺练到行云流水、深刻丰富绝非一日之功,相信练到最后,只要你的“蔬菜”是好的,尽管不是萝卜青菜,“色泽可人的番茄黄瓜”也同样能赢得老师的赞赏。
三、创作指导:在体悟中习得技法
在作文指导课上,老师们热衷于讲解各种写作技法,可无论怎么教,学生似乎并不买账。记得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听说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类推一下,学生听过看过太多的写作技巧,依然写不好作文。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难道那些技法真的是无用的屠龙术?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好歌曲”的选手们是如何进行创作的吧。
他们参赛的所有歌曲均是自发性原创,在创作时他们有的边走边哼,用手机录音、笔记等方式把零散的曲调记录下来,再进行整理;有的爬到山顶上,在赏景时产生灵感;有的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写歌;有的随时抱着乐器,在拨弄中有曲调走进脑海;还有的在特定情境下爆发式地写出一首歌……真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而他们在叙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里完成的,是他们没有拜师学艺吗?不会吧。那说明什么呢?创作是自己的事,是将所学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他们的创作方式与李贺骑驴郊外寻诗、富兰克林在浴缸里写作、席勒脚泡凉水写作、伍尔夫站着写、马克·吐温趴着写等等,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学生的写作其实也是这样,每个人得到灵感的方式不同,也就不必逼着学生一定要在学校里课堂上完成作文了。对于作文来说,“不教而教”,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去体验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体悟写作的规律,这才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③。在课堂上我们所教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剪裁、语言表达等技法也并非毫无用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真正的习得,在亲历体悟中将这些技法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合个人的写作特点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这样才能达到指导的效果。
音乐是灵魂深处的声响,那些用血泪写就的音符,永远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你看昔日摇滚鼓王赵牧阳的《侠客行》:前头是高山后头是黄河/冷冷的北风迎面吹过来/不能够向前不能向后走/让冷风吹心头/让冷风吹心头/是谁曾经握着谁的手/是谁曾经为谁把泪流/无助的双手端起一碗酒/让烈酒浇心头/让烈酒浇心头/阵阵狂风笑着黄沙走/逍遥怒吼黄沙塞满口/目空心空端起一碗酒/飘飘悠悠一去不回头。这首歌是他在最落魄的时候写下的,走投无路的人生,冷风劲吹的悲凉,借酒浇愁的无助,黄沙塞口的苦涩,无不让人感到活着的酸楚,但最后“飘飘悠悠一去不回头”,留给世人的依然是侠客坚强行走的背影,这股不可征服的拗劲令人心生钦佩。
创作者只要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积淀,一提笔就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只要有受到触动的经历,写出来自然就会打动人心,真正的写作根本不在于使用了多少技巧,而在于对生活理解、对生命感悟的深度上,只有认识达到了某个深度,才能看到那个深度的风景。让学生在体悟中习得技法,在观察、阅读、思考中丰富写作积累,赢得人生的丰满与充盈,唤起他们的写作冲动,教会他们用文字去倾诉交流,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写作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诉求,这才是作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学生习得了技法,以后无论进行自发的内驱性写作还是应对作文题的外驱性写作,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就像“中国好歌曲”选手的自选歌曲呈现和应对“24小时限时极限创作”考核一样,优秀的唱作人都能应付自如,都能拿出优秀的作品来。
笔者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中国好歌曲”这档节目,得到了以上三点主要的启示,当然还可以利用这档节目让学生积累时新的作文素材、赏析歌词的艺术特色、学习口语交际、汲取节目中的正能量、享受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听觉盛宴和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①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②朱小松:《私人订制的好歌——〈中国好歌曲〉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词刊》,2014年第6期。
③黄厚江:《作文教学,我们教什么——关于作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
[作者通联:江苏滨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