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观察

2015-09-03季军剑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肩痛超短波偏瘫

季军剑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比较观察

季军剑

目的 比较超短波、中频、超声波三种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超短波组、中频组、超声波组,每组25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超短波组、中频组、超声波组分别采用超短波、中频电、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及患肢疼痛以及疗效观察。结果 治疗后3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比较,中频组明显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P<0.01),超短波组与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中频组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组不同物理因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比较,中频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

物理因子;脑卒中;肩痛

肩痛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肩痛发生率高达85%左右[1]。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烧灼样痛、麻木感,且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肢体的康复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分别采用超短波、中频、超声波等不同物理因子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并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2-02—2014-02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康复中心住院患者7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且患者签订自愿协议书后,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超短波组、中频组、超声波组。超短波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1.63±11.13)岁;平均病程(1.54±0.86)个月;脑出血5例,脑梗死20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2例。中频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1.80±11.38)岁;平均病程(1.49±0.96)个月;脑出血6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4例。超声波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1.74±10.11)岁;平均病程(1.50±0.81)个月;脑出血7例,脑梗死18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1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训练 所有病例均进行康复训练。①良肢位的摆放:使腕关节保持轻度的背伸位。②运动疗法:被动运动,上下左右松动肩胛胸壁关节,并进行上肢各个关节全方位的运动;主动运动,Bobath握手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③向心性缠绕法:将1~2 mm粗的绳子从患手手指远端向近端进行缠绕,然后再从手掌一直缠直到腕关节,最后迅速从指端拉开绳子,20 min/次,1次/d。

2.2 不同物理因子治疗 ①超短波疗法:应用上海产CDB-Ⅰ型的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 MHz,波长7.4 m,最大输出功率200 W。用2个大小22 cm×15 cm的方形电极并置或对置于患区,间隙2~3 cm,采用微热量,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②中频疗法:采用中频电脑治疗仪,选择固定处方,使用2对电极板,电极板大小为10.7 cm×7.2 cm,一对电极板放置在患侧肩关节的前后位,另一对电极板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用绷带、沙袋固定。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的收缩为限,2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③超声波疗法:采用圣祥超声波治疗仪(838A-H-L-S型,深圳)进行治疗。治疗头直接垂直接触肩关节周围皮肤,作往返直线缓慢移动或环形移动,输出有效声强为1.00 W/cm2,1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Fugl-Meyer评定法(FMA)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②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及患肢疼痛。

3.2 疗效评定 参照《神经康复学》,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3.3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检测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计量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结果

4.1 3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疼痛评分比较(表1)

4.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2)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FMA、疼痛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前3组疼痛、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3组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比较,中频组明显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P<0.01),超短波组与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表明,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中频组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短波组、超声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频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超短波组、超声波组。

5 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常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脑卒中后肩痛与多因素有关,包括肩关节半脱位,上肢功能障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臂丛神经病变,肌张力异常,及肩周软组织损伤等[2]。脑卒中后肩痛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助于降低肩部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的肩痛。康复训练可以减轻肌痉挛、牵拉挛缩组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被动活动范围,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从而有效缓解肩痛。

肩痛的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因素导致上肢重力对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造成牵拉而致拉伤,产生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患肩疼痛。再加上部分患者由于害怕疼痛,不愿甚至很少活动,从而进一步加重患侧肩关节的关节及肌肉萎缩[3]。超短波是高频电疗法,作用深且均匀,具有消炎、止痛,促进水肿、炎症的消除,减轻肩痛;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作用于人体时,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加速炎性代谢产物的排出,并且还可以提高结缔组织的弹性,松解粘连,缓解痉挛和疼痛[4]。中频电疗能使皮肤痛阈升高,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同时可促进局部淋巴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并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5]。因此,3种物理因子的治疗可有效的改善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脑卒中后正常肩关节的保护机制被破坏,冈上肌易病变,发生充血水肿、变性乃至断裂,中频电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使肩关节及腕关节周围的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有肩-手泵样作用,促进了血液回流,改善手的水肿,促使冈上肌功能的恢复。因此,中频电在改善关节运动功能方面更明显。

[1]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15):303-305.

[2]贾敏,刘志华,于晓明,等.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27-132.

[3]杨敏.康复训练联合肩托对脑卒中偏瘫后患者肩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5):953-955.

[4]许琼瑜,冯德荣,陈尚杰,等.超声波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增效作用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607-6608.

[5]石翠霞,谢瑞娟,王晓红,等.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41-45.

2014-09-26)

1005-619X(2015)04-0379-03

10.13517/j.cnki.ccm.2015.04.018

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

猜你喜欢

肩痛超短波偏瘫
观察脏腑经络辨证针灸干预对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
超短波在TMD治疗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