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

2015-09-02王雪芳

关键词:精神世界教育智慧等待

王雪芳

摘要:教育工作中时刻会发生复杂的问题,教师需要特殊的技巧,合情合理地解决学生中间发生的各种问题,需要运用教育智慧全面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创新性,面对90后,甚至00后这些并不缺乏爱的“新新人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变更,对学生关爱也要赋予新的元素,也要讲究新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对教育智慧这个古老的话题赋予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教育智慧;新新人类;精神世界;换位思考;教育爱;等待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05-2

2014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华林飞老师长达三小时左右的讲座。我的感觉是“如沐春风”,他丰富的教学案例,幽默诙谐的谈吐,独特精妙的智慧,使我这个在教育岗位上苦苦摸索的教师“豁然开朗”。听其德育之言,悟其德育之道,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使我对“教育智慧”这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需要对孩子全身心地关爱,而这关爱更需要教育者的教育智慧。那么如何正确地使用教育智慧来关爱孩子呢?

一、教师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从而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有很多教师一直以来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或和学生相处时经常以“年长者”,“唯我独尊”的姿态来和学生说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以自己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来强加以学生,说话也经常是“不接地气”。而这样的师道姿态,正是当今孩子们所慢慢不能接受的。所以,教师在讲台上努力而“激情四射”地表达自己与孩子们的思想所“格格不入”的观点时,那样的“演讲”是徒劳的,不但起不到积极鼓励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讲比不讲更糟糕,那种背景下的教育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孩子们需要的是平等,需要的是一个能融入他们生活的教师,他们需要一个能放下身架,俯下身子“蹲着”和他们交流思想,探讨知识的老师或更好是朋友。

记得以前班上有一个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林(化名),任何时候我找他谈心,他总是“三缄其口”,以沉默应对。后来,我尝试了一种别人看起来较为“不合理”的方式,我给了他我的QQ号,并告诉他如果什么时候想找我谈了,可以在QQ上聊。本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本没有期望他会主动和我交流谈心,也许教师和学生地位的“悬殊”正是他对我“三缄其口”的原因吧。但没想到的是,一周后,他竟然加了我的QQ,在QQ上,我们以朋友相称,他和我聊了很多,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顿时变得那么的开朗。是什么让孩子和老师的心能走得如此之近,让孩子能敞开心扉,逾越心灵上的鸿沟,畅所欲言,也许正是这种朋友式的相处,使孩子和教师能更顺畅地沟通。

在网络时代,教师使用更社会,更适合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潮流QQ,微信,不应受到排斥,其实在无形中它们正是受到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沟通方式,这些方式比起办公室中的冷冰冰的谈话,更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使教师更容易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教师和孩子的沟通变得无阻碍,使教育变得更容易!网络时代,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时的工作中使用孩子们更乐意的交流方式和他们交流,而再也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尊者”姿态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放下身架,“蹲下来”,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讲话,那样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为什么我们和孩子们的情感日益淡薄?为什么我们的职业成就感日益减少了?原来是我们远离了我们的学生,原来是师生互动模式出了问题,面对这些“新新人类”,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我们需要“蹲下”身去,我们需要推心置腹,更需要设身处地。

二、教师要试着了解孩子们的价值观,真正学会换位思考

努力了解每个孩子的价值观,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很多棘手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班里布置了一个任务,叫孩子们看一本主题深刻的书,或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之后写一篇思想深刻的读后感或观后感,时间为一周。一周过去了,作业收上来,使我失望的是:全班四十几个同学,没有一个孩子写出教师心目中合格的文章,取而代之的只是一篇“流水账”。我找来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谈心,想找出其中的原因。他的回答使我有些意外,而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孩子告诉我:他们不喜欢看那些老师们、家长们觉得思想深刻的所谓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书籍,也写不出那么深刻的读后感,观后感。每周除了繁重的课业,到了周末他们还会去参加一些由父母安排的课余补习班,提优班,这使得他们更加得疲劳,压力很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他们每天疲于奔命,很累!他们最需要的是放松,放松,再放松。所以在有空的时候,他们宁愿看“喜羊羊”之类的“无聊电影”,而再无兴趣和精力去看一些“意义深刻”的书,然后再去反思一些东西,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也许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孩子身上,孩子们学得太累了,而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并没有真正地走进过他们的精神世界,只是一味地无限地传授知识,孩子们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教师们更多的时候总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提出各种所谓的“更适合你们未来发展”所需的建议或意见,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好好体会当时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孩子们学得很累,教师教得很累,教育在疲惫的状态中缓慢前行!

当代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应该具有充分了解孩子们的价值观,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本领,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更多地掌握知识,还要使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玩耍,快乐成长,做一个精神世界健康、丰富的人,在学习的同时能快乐地成长,这应该才是教育的本质吧。

就让孩子们去看《名侦探柯南》吧,去看《哈利·波特》,去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吧,那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不要让孩子们失去他们自己单纯而美好的精神家园。所以,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换位思考,多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我想,那样的教育才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成功!

三、教师要学会关爱,更要学会等待,努力实现幸福教育

1.学会关爱。

曾经有人讲过这么一句话:“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而这句话也成为了许多学校的口号。为了分数考得更高,打着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幸福的口号,而牺牲孩子们今天的幸福,教育似乎只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从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这样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失去了对孩子们真正的关爱。殊不知,关爱正是所有成功教育的奠基石。那么如何真正地去关爱学生呢?记得陶行知先生曾忠告我们:我们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是一个有个性差异的群体,对待有差异的学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和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学会等待。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哪类学生,好生需要,差生就更需要,孩子的成长和转化需要时间和空间,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不要不耐烦,不要把学生逼到死角,穷追猛打,喋喋不休。有的教师甚至于会使用尖酸刻薄嘲讽的语言,尽管满含“很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间的隔膜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了,这种不适当的“爱意”的表达,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激起孩子的怨恨心理,报复心理,甚至于闭锁心理。所以,对待“迷路”的孩子们,教师要有“宗教家”的情怀,三分教育,七分等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爱就像和谐的微风,和谐的细雨,让我们每位教师用我们的真心去关爱每个孩子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为他们支起一片和谐的成长蓝天。关爱如春花烂漫,沁人心脾,在关爱中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会是幸福的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切孩子的成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光有慈母般的爱是远远不够的,促使学生主体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绿色生命”平台,才是教育的核心,而这需要教育智慧。关爱需要教育智慧,唯有这种教育智慧才是教育的源头活水,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做成有趣的事情,教师才会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教育智慧将会是个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

精神世界教育智慧等待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民俗与信仰:探访夯卡苗民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