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两次拓展教学案例的对比分析
2015-09-02何婷唐文国
何婷 唐文国
摘要: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古诗词,充分发挥教学创造力,立足文本,找准时机,尊重体验,有效拓展,方能有效引导学生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帮助学生更好、更多地浸润于古诗词的熏陶中。
关键词:古诗教学;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69-2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喜欢在一篇课文上完之后进行拓展延伸。有些拓展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比较有效;有些是为了拓展而拓展。近期,我们围绕“诗词有效拓展”这一主题,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执教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在同年级两个班进行了不同的拓展教学,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片段一】
……
师:同学们,辛弃疾不仅期望百姓安居乐业,作为一名将军,他更渴望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有词为证(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词,你读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生1:我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出他抗金的壮志,急切想统一祖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生2:我从中也感受到词人想建功立业,可惜壮志难酬啊!
生3:我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也感受到词人迫切想要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
师:的确如同学们所说,然而想要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却屡屡遭挫,报国无门,留下了许多惋惜之词。《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就是其中一首,这也是他闲居上饶时期的作品(出示)。再读读这首词,你又从中读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生1:我从“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这句感受到词人希望祖国统一,可有志难报,万分忧愁。
生2:我还从这句中读出了词人对朝廷的不满,压抑之情又无处诉说的心境。
生3:我还读出了这首词与《清平乐 村居》中词人表达的喜悦之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师:你们真会读书。是呀,这就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值得我们细细品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首词。
生齐读。
【片段二】
……
师:同学们,作为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中仅仅表达了喜悦之情吗?他期盼的仅仅是安宁平静的生活吗?
生沉默
师:我们的校本教材从54~59页共选编了辛弃疾的五首词,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读,因为它们都表达了辛弃疾的所思所想,是有联系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五首词。(出示《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青玉案 元夕》)
师:读完了这五首词,再来读这首《清平乐》,你对辛弃疾的内心情感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呢?
生1:我能感受到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从《破阵子》中,我感受到词人虽然身在农村,但心却在朝廷、战场。他多么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清平乐》中不仅表达了词人的喜悦,还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境,他想让老百姓们都过上和平、舒适的日子。
生2:我也这么觉得,他害怕连这里的安静美好也受到战争的破坏。
生3:读了这五首词,我特别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惆怅,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痛苦,只好寄情山水了。
……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有深度,一首《清平乐 村居》,我们读出了向往、羡慕、无奈、担忧、愤恨。要真正地读懂一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不是读这一首就够的。让我们带着对词人内心更深的理解一起来读这首《清平乐 村居》。
生齐读。
比较两种设计,我们发现:“设计一”中执教者拓展了辛弃疾颇具代表性的两首词,以期让学生全面了解辛弃疾的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豪迈雄放。学生们在课堂上读了这两首词,也抓住了词中的句子,较为深刻地体会到了词人的心境。然而却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辛弃疾”吗?显然,这样的拓展是偏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拓展。
而从“设计二”中我们可以看到,执教者结合校本课程,拓展了校本教材中收录的辛弃疾的五首词,让学生自己结合校本教材中的注释朗读、品味、理解、体会,引导学生在读懂五首词的基础上,透过《清平乐 村居》的文字感悟词人忧国忧民、惆怅的心境,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多读、多背、多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古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势在必行。然而,“古诗文的教学,不仅要会读,会背、会默写,更重要的是能体会作者赋诗时的意境,体会古诗文的意象。”于是,我们不禁要产生疑问:究竟该如何拓展才是有效拓展?毋庸置疑,只有把握拓展的“度”,方能事半功倍。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立足文本有限度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笔者认为,古诗词的拓展之意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拓展,无论是拓展材料的选择,拓展数量的确定,还是拓展形式的展现都要以“本”为本,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在拓展古诗词时要遵循“因学选材”的原则,通过其他古诗词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品味所教学的古诗词。正如“设计二”的拓展,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五首词中词人的心境来深入体会《清平乐 村居》中词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拓展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有效拓展,它实现了超越文本之后的文本回归,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于需要处有准度
王安石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笔者以为古诗词的拓展也应立足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把握诗词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读熟、读景、读情。这样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拓展花样迷惑,才能找准文本与补充材料的联结点、切入时机,实施有效拓展。教师要深入品读诗词,揣摩、把握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重难点”“课文留白”“超经验”“未知的”内容,实施有效拓展。在“设计二”中,执教者站在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找到诗词拓展连接点,在“理解诗情”的教学板块拓展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五首词,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 村居》宁静的意境下所蕴含的壮怀激烈,喜悦的情感下所透出的惆怅感喟,以及词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尊重体验有效度
阅读古诗词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与古诗词的对话过程中,有着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苏轼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又受限于生活经验,因而常无法透彻地理解诗句,无法与作者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把握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也应建立于此。“设计二”中,执教者充分把握了学生对问题:“作为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中仅仅表达了喜悦之情吗?他期盼的仅仅是安宁平静的生活吗?”一知半解,产生迫切求知欲的阅读体验,巧妙地拓展了辛弃疾具有代表性的五首词,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借助拓展内容,体会到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中表达出的痛苦、悲愤、惆怅、遗憾的情感,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