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EFL学习者名转动词表达的研究

2015-09-01聂璐璐陈建生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本族语语料库隐喻

聂璐璐 陈建生(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认知隐喻对英语议论文写作的影响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EFL学习者名转动词表达的研究

聂璐璐陈建生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看作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隐喻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本文基于对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和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库中名转动词隐喻现象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认知隐喻在词汇习得、修辞表达、意识构建、概念流利等层面起到的独特作用。希望本研究有助于中国EFL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加强隐喻意识,达到产出地道英语的目的。

认知隐喻;概念隐喻;学习者语料库;名转动词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仅看作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家学者们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等角度对隐喻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新的隐喻理论。其中,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标志着隐喻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它构建着人类的认知、思维以及行为方式。

现在,虽然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已经被隐喻研究者们基本接受,但大多数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的梳理,语言现象的解释等描述性阶段,还尚未充分将认知隐喻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比如,对中国EFL学习者来说,认知隐喻除了传统修辞功能外,还有哪些语言学功能?学习者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能对其功能怎样利用;隐喻的运用能否增强学习者英语写作的文采、深度和说服力;对培养学习者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又有怎样的促进作用;怎样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通过实验、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学生认知隐喻的应用水平进行验证和分析。

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选取一个认知隐喻典型现象为切入点,即名转动词。通过语料库数据检索的方法,运用认知隐喻的理论,对比分析中国EFL学习者同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名转动词的使用差异,以及中国EFL低水平学习者和高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指出认知隐喻体现在英语写作中词汇习得、修辞表达、意识构建、促进概念流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认知隐喻理论和名转动词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是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法。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隐喻就被认为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直到20世纪60年代Richards(1965)提出的互动理论才打破了隐喻的修辞学疆界,隐喻研究跳出词汇层面,进入了句子层面的研究。他在著作中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时有两种不同事物的思想在一个词或短语中活动。互动论突显了隐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的互动,为隐喻的认知研究方法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蓝纯,2005:111)。直到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才被明确地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是通过语言隐喻体现出来的,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思维隐喻的外在表现。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从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向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靶域的映射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随后,认知隐喻研究不断向认知隐喻的心理认知解读、隐喻能力的培养等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Fauconnier 1997;Littlemore 2001;Danesi 199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学者对西方隐喻理论的介绍和引进,中国的隐喻研究也掀起了认知研究的热潮。主要研究方向有:认知隐喻理论评介 (束定芳1996;蓝纯 2005);隐喻理论的历时对比研究(孙毅2013);认知隐喻理论的应用实践,尤其是二语习得方向的研究(江静2011;侯奕松2011;严世清2001;董宏乐等2003)。

名转动词(denominal verbs)是指名词不经过任何词汇形态的变化,而直接被用作动词,获得动词的句法功能和意义的一种词性转化现象。它被认为是一种最活跃、数量最多的构词方式,在词汇中的比例约为10.5%(张韵斐,1987:34)。国内外学者们曾经对名转动词用法从语法、修辞、语用、认知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Quirk,et al.1972;Clark 1979;高芳,徐盛桓2000)。刘正光(2000)从认知角度考察了名转动词过程中的隐喻思维,认为其不应被单纯地视为一种构词形式,它的使用及演化过程经历了一系列隐喻化的阶段,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从认知隐喻角度来看,名词和动词虽然属于不同的两个范畴,但是由于它们具有词义的相似性,通过人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可以把原来的静态域转变为动态域,促使两个域之间映射的实现。同时,名转动词后,新产生的词义和基名词之间仍然保持着联系,蕴含着同隐喻一样的生动、形象和简洁的表达效果。因此,名转动词可以看作认知隐喻的一个典型实例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及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名转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是一项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两个语料库:学习者语料库(以下简称LC)是由《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版)》(SWECCL)的笔语子库(WECCL)构成。鉴于本研究是针对议论文文体写作的研究,故剔除WECCL中的说明文部分,仅保留议论文部分,总词数为1,107,768;低水平学习者语料库由LC中的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议论文构成(以下简称LC12),总词数为834,679;高水平学习者语料库由LC中的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学生议论文构成(以下简称LC34),总词数为273,089;考虑到对比语料的文体相似性,本研究选用的英语本族语参照库为自建的英美报刊语料库(以下简称ABNC),总词数为515,764,主要是由2011-2012年间英美两国的主流报纸(包括《每日电讯报》、《独立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中的评论性文章构成。全部语料都使用CLAWS词性附码器做了自动词性附码,采用的是分类详细的CLAWS7词性附码集。

本研究以Clark(1979)列举的共1,275个名转动词实例为检索词进行数据检索。重点考察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中国EFL学习者同英语本族语者在名转动词的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是中国EFL学习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名转动词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数据检索是使用AntConc检索工具将1,275个名转动词实例逐一从已附码的LC、ABNC、LC12、LC34语料库中检索出来,统计各库出现的名转动词的类符数、形符数。本研究使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以下简称LL)作为确定数据对比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判断标准。显著性(Significance,以下简称Sig)数据的结果用P值表示,“+”代表该词过度使用,“?”代表过少使用。

四、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名转动词隐喻的数据统计

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及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名转动词的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LC)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ABNC)名转动词使用情况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EFL学习者语料库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的形符数的 LL的值为 617.72,P=0.000<0.001,类符数的LL值为25.85,P=0.000<0.001,说明前者名转动词的形符数和类符数在99%的情况下均显著低于后者。以上数据表明,相较于英语本族语者,中国EFL学习者在名转动词的使用频率上显著偏低。下面将进一步验证中国EFL学习者随着年级的升高,或者说,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在名转动词的使用上是否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见表2、表3、表4)。

表2 中国EFL低水平学习者语料库(LC12)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ABNC)名转动词使用情况比较

表3 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语料库(LC34)和英语本族语语料库(ABNC)名转动词使用情况比较

表4 中国EFL低水平学习者语料库(LC12)和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语料库(LC34)名转动词使用情况比较

根据表2、表3的数据,名转动词的使用不论是形符数还是类符数,中国EFL不同水平学习者均同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2、表3中的P值均≤0.001)。需注意的是,低水平学习者同英语本族语者形符数和类符数的LL值分别为590.71和26.45;高水平学习者同英语本族语者形符数和类符数的 LL值分别为 236.27和11.26。可以看出,高水平学习者相较低水平学习者在名转动词使用上,与英语本组语者对数似然比的数值均下降约一倍,表明高水平学习者在名转动词的使用频率较低年级有所提高。表4进一步证明以上结论:低水平学习者和高水平学习者名转动词的形符数有较大差异 (LL=6.29,P= 0.012<0.05),说明低水平学习者在名转动词的使用频率上显著低于高水平学习者。然而,低水平学习者和高水平学习者的名转动词的类符数则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 (LL= 0.98,P=0.323>0.05),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或者说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积累,名转动词的使用频率增高了,而多样性却没有显著性提高,其中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2.数据分析

从以上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相较于英语本族语者,中国EFL学习者对名转动词这一隐喻现象的使用显著偏少,同时,EFL学习者随着年级的升高,名转动词的使用仅在词频上有所提高,在词汇多样性上并没有显著提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中国EFL学习者对认知隐喻的认识不足导致。隐喻能力之于写作,除了具有传统修辞功能外,还有助于词汇习得、意识构建、概念流利等能力的提高。这些功能长期被EFL学习者和英语教师忽略,不会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导致了隐喻能力产出的短板。EFL学习者隐喻产出过少主要由以下四点原因导致。

(1)词汇知识不足

EFL学习者相较英语本族语者,本身就存在着词汇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的不足。再加上需要避免语法错误,作文限时等主客观因素,学习者出于求稳心态,倾向于采用概括性的上义词,导致了行文的表达平淡,含混笼统。名转动词等隐喻将具有意象感的基名词转用作表达关系的动词后,可以使词义范围得到更大的衍生和拓展,传递更多的语义信息,同时也转变为精确的下义词和生动鲜明的动态词汇。

(2)缺乏隐喻修辞意识

恰当的运用修辞能够提升语言的艺术性,能使文章形象生动、更具表现力。中国EFL学习者在写作中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避免语法错误上,往往导致语言产出枯燥乏味。名转动词等隐喻表达虽然有违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的词类使用习惯,但这些非常规视角带来的新奇感更能抓住读者注意力,使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相较平淡无奇的表达方式,文章中的隐喻表达就显得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意识构建能力缺乏

评论性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某一事件进行剖析,发表观点、阐述见解、灌输意图。中国EFL学习者之所以在写作中隐喻产出不足,和不了解隐喻的隐性态度构建功能息息相关。认知隐喻的工作机制实际上就是选择性映射,在主观选择的过程中,达到凸显说话人独特视角、表达说话人意图等认知功效。所以,认知隐喻是隐性构建意识形态的行之有效途径,学习者应当加以学习和利用。

(4)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坚持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类的认知是由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决定。隐喻是源域向靶域的映射,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对相同的源域存在的不同感知往往导致了向靶域的不同映射。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其中的文化内涵还是使用者的思维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EFL学习者往往会对有别于母语的源域缺乏认知,因而造成向靶域映射过程的断裂。因此学生应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重点钻研有别于本民族的概念结构,教师也应从认知隐喻的教学入手,从英语的语言层面深入到深层的概念结构,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背后所隐含的英语本族语者特有的思维方式。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认知隐喻理论不仅能起到帮助中国EFL学习者行文时措辞精准、表达生动、意图凸显、表达地道等作用,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他们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建议应以认知隐喻为教学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认知隐喻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名转动词这一隐喻现象为切入点对认知隐喻理论体现在英语写作上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此做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名转动词现象只属于隐喻的一种表现方式,考察中国EFL学习者对其的使用情况,是否就能充分代表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其次,本文中名转动词实例采用的是Clark(1979)的词表用作当代中国EFL学习者隐喻能力探究的检索词,是否存在滞后性,这些问题均尚待以后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1]Clark,E.V.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Language,1979(4):767-811.

[2]Danesi,Marcel.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A].In J.E.Alatis(Eds.),LanguageCommunicationandSocialMeaning[C]. 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

[3]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Lac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ittlemore,J.Metaphoric competence:A possible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J].TESOL Quarterly,2001(35):459-491.

[6]Quick,R.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2.

[7]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8]董宏乐,徐健,梁育全.外语教学中的概念流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40-144.

[9]高芳,徐盛桓.名转动词与认知推理的认知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13-16.

[10]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江静.隐喻化中的源语概念影响—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表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3]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35-339.

[14]束定芳.亚里士多德与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1996 (1):13-17.

[1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6]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7]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 (2):60-64.

[18]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Influence of Cognitive Metaphor on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A Corpus-based Study of Denominal Verbs Used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NIE Lulu,CHEN Jianshe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Metaphor is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a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 by linguistics.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metaphor is also an important tool through which people get to know the world.This paper is a corpus-based study which,through comparing the frequencies of demonical verbs used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ers,reveals the linguistic functions of cognitive metaphor on many aspects of English argumentativewriting,suchasvocabularyacquisition,rhetoricexpressing,ideologicalconstructionand conceptual fluency attaining.EFL learners are expected to benefit from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to produce native-like English through improving metaphorical awareness.

cognitive metaphor;conceptual metaphor;learners’corpora;demonical verbs

H319

聂璐璐(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本族语语料库隐喻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活的隐喻》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从迁移理论看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学生的偏误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