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善民生 惠及广大百姓
2015-08-30张鸿宇
文/张鸿宇
专题策划之四
推进改善民生 惠及广大百姓
文/张鸿宇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精准扶贫”……在刚刚闭幕的2015年全国两会上,一个个承载着全体人民“中国梦”的民生热词,展示出中国改革与发展诸多努力的方向,并将在下一步贯彻落实中惠及广大百姓。围绕民生热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们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到了“养老”这个关键词。“健康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要素,康养产业是维系长期‘人口红利’的重要支柱。”全国政协委员、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建议,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坚持高端化、人性化服务方向,科学合理布局疏解承载区,特别是立足秦皇岛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引导和推动京津医疗、休疗、养生等优质资源向秦皇岛市有序转移。田向利委员表示,希望将秦皇岛市康养产业发展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在秦皇岛市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机构。支持秦皇岛市开展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推进秦皇岛市和县区综合性养老机构、中心社区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等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京津冀医保支付向养老机构延伸试点,探索建立医疗、养老一体报销并轨机制,借助智慧城市平台提升康养管理服务水平。国家相关部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大力支持秦皇岛国际健康秤建设,集中发展医疗、美容、保健、养老等产业,引进韩、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打造中国康养产业的国际名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现在专家号,必须限号!为什么,就是看病的人太多了,医生也需要休息,所以没办法,就得对专家号限号。”全国政协委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原院长侯艳宁建议,实行垂直的帮带制度,比如大医院集中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如果能实现基层的医院医生可以来大的医院来进修,而大的医院医生可以带职下到基层的医院去,这样既解决了大医院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提升基层医生的水平问题。而且通过大医院的医生走下去,把好的经验传授给基层医生,也能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近10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围绕如何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必须改变目前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构建完善慢性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建议在重大疾病防治体系中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以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减少医疗费用。同时,把重大疾病预防与健康产业结合发展。
“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妇联主席王淑玲介绍,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0年的109.79/万,上升到2013年的145.06/万。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王淑玲委员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三级预防基本检查项目费用实行政府买单。同时,积极探索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标准化工作流程。健全筛查—诊断—干预—随访的“一条龙”服务平台。重视预防出生缺陷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基层专用设备配备,增强专业防治能力。
“近年来,在线教育作为传统课堂教育可信赖的替代品,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建议,利用广播电视教育媒体得天独厚的技术基础与群众优势,通过与网络教育媒体的有机结合,形成覆盖各个年龄、文化层次的在线教育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学位教育中的应用,将现有资源用于在职教育。此外,要不断加强引导。提升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评估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深化在线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如何将高校专项经费的“好钢”用到“刀刃”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认为,一是财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将高校的预算管理与行政机关的预算管理适度区别对待,由预算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符合高等学校办学实际需要的预算管理制度,给高校留有尽可能多的经费支配空间。二是从高校办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放宽对高校专项经费使用的诸多限制。经费使用完全或绝大部分交由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需要编制预算方案,政府主管部门仅保留对高校经费使用的监督权。三是按照年度预算和周期性预算相结合的模式管理高校办学经费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如,可用年度预算管理一般性公共支出,用跨年度周期性预算管理专项经费支出,避免因短期行为对办学造成的不利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实施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让贫困地区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扶贫对象选准了,扶贫资金与项目的针对性就增强了,才会收到应有的扶贫效果。”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主任杨玉成认为,精准识别的关键在于阳光操作,尤其要敢与“数据造假”较真儿,把“假贫困”剔出去,把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识别出来。他建议,摸清贫困对象底数,要按照“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采取自上而下,逐级确定贫困人口规模;同时,采取自下而上的筛选并确定到具体农户的办法,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后,又该如何把精准扶贫真正落实到位呢?“要选好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村,每个贫困户还要落实帮扶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在人头上。”杨玉成委员说。
“要解决一些贫困村、贫困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认为,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等帮助其决定发展的方向;通过搭建新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各种培训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特色产业打造能力,增强他们互帮互助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