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读孔子的自我报告

2015-08-30张凯

乡音 2015年8期
关键词:耳顺伟人志向

文张凯

随笔

再读孔子的自我报告

文张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被南怀瑾先生称为孔子的自我报告。将每句逆向理解,别有所得。

十五志于学。孔子十五以前也没有什么明确志向,他立这个志向也许有些踌躇。这求学作为一个志向,是和从商、从武、从政、从艺等并列而成的一个选项。而孔子家庭条件并不好,三岁丧父,十七丧母,家庭负担很重。如此环境下,孔子不选择商不选择仕,而是把做学问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与事业,便突显其不易。羊亡于歧路,士死于多方,人之一生精力有限,把有限的精力消耗在无限的选择上,正是众生的第一大糊涂。早立志,立常志,说来简单,却正是伟人成为伟人的必然之处。

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收徒讲学,说明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说立足于世了,可以拿着理想当饭吃了。他从十五岁勤勉求学到立足世间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这时间对于岁月长河微不足道,可对于生命个体却弥足珍贵。这不被认可却又要隐忍坚持的十五年,又恰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十五年,这种苦与乐的对比便颇有些苦行僧的味道。对于自己的理想是否坚持,应该坚持多长时间,这十五年大可作为一个依据。天道酬勤,怎么算勤?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什么又是有心人?都可以想象孔子这十五年。锋出磨砺,香自苦寒,真正能忠于理想又耐住寂寞者少之又少。而到底是成功太难,还是坚持得不够,有这十五年做比较,奋斗的路上也便心底坦然。

四十而不惑。这个不惑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对自己学说的认可,理论趋于完善,思想渐成体系,框架没有硬伤,小的改进虽有,大的困惑已无;另外一个意思是对于人生道路的不惑。四十岁以前,看来孔子也经常有所困惑,这些即使是圣人也难以预料。从十五岁到四十岁,一路走来,走过的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段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也是圣人要成为圣人最痛苦的年华,其痛处不在于身体之疲累,而在于前途未卜,心里这个惑字。

五十而知天命。红楼梦里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古语里也有“达人知命,君子固穷”之说,这些话都体现出一种奋斗与洒脱的共存,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和谐都很有启发意义。五十岁以前,大体连孔子这样的伟人也是无法看到命运端倪的,所谓奋斗便全凭“执着”二字。到了五十岁,盖棺论定虽有距离,但半身入土,隐约间也能嗅到那无尽黑暗。

这个时候,天命之纹理,人生之成败,理想之质地,便可一孔以窥之。这种知天命的本质,是对自己所选择和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总结和思考,其前提则是“志于学”。上帝无法为不知道去哪里的人指路,只有有目标的人,才会对知天命存在核验的资格,也才能在五十岁之前不为无所事事和应付差事找理由。而孔子只是点到知天命便戛然而止,既不说知天命好,也不说知天命不好。这种对天命的理解,便已站在人生而非事业的高度,超脱了成败荣辱的概念,也成为他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最好注脚。

六十耳顺。孔子在六十岁以前,听到别人是非论议,看来也难以淡然处之。《菜根谭》语:钓鱼,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世间事,人生路,普存争斗的基因。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进化的必然。耳顺之境界大体有三: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活在自己世界里,什么话都干脆不听,拒绝外部环境的一切影响与改造;二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转移关注点,把心放遥远,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三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话已不分好坏,别人都觉得不顺耳的话自己听起来也是顺耳。全是好话自以为是,或全是坏话积毁销骨,对于人生都是绝境。认清这点儿,便认清“坏话”好的一方面,这可能便是孔子耳顺的境界。孔子一生执着于求学,这个耳顺大体可以看作他自己内心蜕化质变的一个标志,在执着与随和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难,不逾矩不难,既要从心所欲又要不逾矩却是难上加难。七十岁以前,孔子是以“矩”严格要求自己。七十岁以后规矩成为思想,行动乐在其中,从心所欲成为知行合一,也真正完成了从“做圣人”到“是圣人”的转变。孔子穷极一生也终于编织成了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而略有禅意的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修行,那修行的目标大概也如此,无非就是把现实的自己修成梦想中的自己。修行失败的人大体相似,因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修行成功的人却各有不同,他们都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沙子与珍珠毕竟质地不同,凡人偷懒成为了凡人,圣人苦行也便成为了圣人,虽然耗费的时间要长一点儿,经历的磨难要多一点儿,但其人生路上所见风景又岂可同日而语。

孔子一生励志,遍传思想。待活到七十,却又回归到心的落脚点上。万法归宗,无论佛道儒理各种教派,深究下去,人之心便总是绕不开的话题。看来,世界再大,大不过一个心。走得再远,远不过一场梦。学来学去的各种知识,引以为傲的各种资本,也不过是六祖慧能指向月亮的一根手指。找到这根手指已然不易,而要练得心静眼明,看到皓月当空,即使圣人也可能会用掉一生的光阴。而孔子的自我报告给人的启发在于,在寻找人生真义的路途上,他以一个顺利到达者的身份,给出了一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只是看有没有人愿意真正地去信任、去追随着走下去。

猜你喜欢

耳顺伟人志向
孩提之痛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和伟人一样爱上图书馆
伟人也曾经是公认的“坏孩子”
何谓耳顺?
耳顺与随喜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再闻费翔先生演唱“故乡的云”
卑微的伟人
天鹅de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