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耳顺?

2019-12-19

南方周末 2019-12-19
关键词:列子善人魏征

张宗子

秋水谈

读书遇到两件事,使我知道一向自得的记忆力大不如前了。

列子书中写孔周三剑,一曰含光,二曰承影,三曰宵练,一把比一把厉害。庄子《说剑》篇中也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后三剑不是有形的剑,是个比喻。利器在手,照理可纵横天下了,可是不然。哲学家说,你有剑,我可以让你不起杀心,则你有剑等于无剑,不起杀心还不够,我可以让你心生敬畏,甘心归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但这话是谁说的,想不起来。直到一两年后,重读列子,才发现这话还是列子书里的。

再一次,在书上读到一句话,觉得是对孔子所说“六十而耳顺”里“耳顺”二字很好的解释。几天后想起此事,准备记下来,也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读到的,只得把几天里借过和翻看过的书拿出来,逐一查找,折腾了一个多星期,才在裴景福的《河海昆仑录》里找到那句话:“惟善人能受尽言”,出自《国语》:“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惟善人能受尽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唯道德君子能接受他人毫无保留的直言。韩愈《争臣论》中引用了这句话,说:“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耳顺,传统解释不是这样的,不知为何我一直理解为“闻过而喜、闻过而改”?也许只是因为喜欢这个意思。为什么说闻过而喜?你有过,把过错改掉,比起从前,是进步,你比以前更好了,当然值得高兴。魏晋时有个繁钦,是魏文帝曹丕的朋友,两人之间的通信,如今都是文学名篇。我读繁钦的繁字,读本音,朋友说,作姓氏,该读鄱(po)。这事给我一个很好的教训,以后便轻易不敢想当然了。对这个朋友,一直感激。想想看,假如某一天,阴错阳差的,跑到什么地方演讲,张口一句fan钦的“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闭口一句fan钦的“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岂不叫人笑掉大牙。

郑玄对“耳顺”的权威解释是:“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就是阿庆嫂所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听得出别人话里的弦外之音或微言大义。这样讲固然很好,可是,用不着活到六十岁才有这个本事啊。世上聪明人很多,对于聪明人,这都算不上什么本事,天生就会。按照郑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十多岁就已经“耳顺”了——懂得揣摩别人的心思、懂得曲意逢迎了。

清代学者焦循在《论语补疏》中将耳顺的内涵提升了一下,他说,耳顺就是舜的“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就是不违背。听到别人的话,把不好的放在一边,把好的发扬光大,这就叫不违背。

迩言是浅近之言。舜乐于听取民众的意见,择善而从,所以他了不起。

焦循进一步发挥说,有的学者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话,这不是顺,是违,是要不得的。张载和朱子再进一步,概括为“声入心通”:听到圣人的话,一下子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样的“无所违逆”,是知的最高境界。

但我想,如果把事情想简单点,耳顺,无非是能听进各种话的意思。比如逆耳之言,你听着不觉得逆耳了,自然就是顺。什么是逆,逆就是违,顺就是不违。孔子为什么六十而耳顺?李零教授说得好:

“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孔子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我想,六十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这可能就是‘耳顺吧?”

不仅听得进逆耳之言,对于辱骂、诬蔑、诽谤,也都付之一笑,这很难吗?很难很难。坐在一定位置上的,有一定声名的,尤其难。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但对于不分场合不停提意见的魏征,也几次气得拍着腿大叫,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当然你可以说,李世民才活到五十二岁,离六十还差整整八年,偶尔犯犯浑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他只是说说而已,老刺头儿魏征平平安安地活到病死。

顺是无所违碍于心。只有心地光明、充满自信的人才能说出“耳顺”的话,才能做到耳顺。《中庸》里孔子赞美舜:“舜其大知也与!”孔子说,舜好问,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公式~]

猜你喜欢

列子善人魏征
为善赎罪
世间什么最珍贵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列子的远见
列子学射
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身后的落寞
非同一般的“识人术”
老善人
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