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名人永流芳

2015-08-30统筹

乡音 2015年8期

统筹/段 文

“燕赵史话”之石家庄

石家庄名人永流芳

统筹/段 文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石家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迹古建众多。这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早在宋代就有“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一说。这里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战国八雄”的中山国在这里攻赵掠燕,中原民族和北方以及太行山以西少数民族在这里反复争夺。这里文化发达,在汉代,封龙山因常山国的设置而成为教育发达之区,五代时期,随着书院的肇始,封龙山遂成为河北书院的发祥地。在元代,因数学大师李冶主讲,封龙书院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其在中国教育史和科技史上的地位。正定是中国元曲故乡,北方佛国,尤其是临济寺更是在中国佛教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的赵佗;有被毛泽东称为“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的常胜将军赵云;有“闻鸡起舞、先吾着鞭”,写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刘琨;有敢于进谏,誓做良辰,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的魏徵;有战功卓著,行事低调的大宋开国功臣武惠王曹彬;有不畏强权,敢于犯上东林党领袖赵南星;有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有农民运动领袖郝清玉、尹玉峰。另外还有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大作用的李德裕和李吉甫。有智勇双全,英勇善战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抗战英烈的抗日英雄韩增丰……

从战火中走出的省长王昭

王昭(1917—1970),出生于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后担任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四分区地委书记、冀晋区党委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四纵队政委、解放军64军政委等职。全国解放后,担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等职。

王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昭参加了平山县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15岁的王昭于1932年7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春,平山县成立了手工织布工厂。王昭受党组织的委派,到该厂以当练习生为掩护做党的工作。王昭在简易工厂首先建立了党支部。同年4月,平山县委任命他为驻城关特派员,统一管理平山县城附近的党团工作。

同年初秋,共青团平山县委在平山城关北小学成立,王昭担任组织委员,8月,王昭参加了中共直西特委、平山县委的联合会议,研究部署了发动贫苦农民分地主粮食的行动计划。农历九月十三日夜晚,党团员、穷人会员和贫苦农民共400余人,一夜之间分了木盘村大地主的800余石粮食。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王震派陈宗尧、刘道生带领八路军一个工作团到达平山,着手组织队伍,并成立了1000多人的“平山团”,编为359旅718团。王昭和县委协助刘道生做了大量工作。此时,王昭担任平山县中心县委书记。

1937年秋,日军侵占石家庄,旋即进攻平山。王昭和他的战友们放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在平山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建立平(山)、井(陉)、获(鹿)游击支队。翌年,八路军5团攻打日伪盘踞的平山县城,王昭带领数千名游击队员和民兵到第一线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这次战斗后,他被评为作战模范。

从1939年10月起,王昭任晋察冀边区四分区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41年秋季,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四分区机关及广大群众转移到十几里长的张家沟山谷里。傍晚,一架敌机向张家沟低空盘旋侦察,王昭估计翌日拂晓敌人要偷袭张家沟,于是召集各村干部一起研究,嘱咐他们立即带领群众分头转移,自己则带领警卫班在沟口警戒掩护,直到所有的群众都安全撤出,敌人偷袭部队进至沟口,他才和警卫班转移出去。

1944年9月,王昭任冀晋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冀晋军区副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昭代表晋察冀军区参加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石家庄执行小组,同美蒋进行谈判。在和谈开始,国民党方面以我方代表张雨初(四分区副司令员)、林兆南(英文译员)没有护照为由,将其无理扣押,并施以种种酷刑。王昭向国民党方面代表罗历戎和刘英提出抗议,使张、林二人得以释放。有一次国民党方面企图借市民缺粮问题,煽动群众到我方谈判代表驻地起哄,王昭沉着冷静,向广大市民当面揭露国民党的阴谋,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缺粮的祸根,是国民党当局设卡封锁边区的结果。市民群众得知真相后纷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弄得国民党当局狼狈不堪。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同年7月,晋察冀军区党委调王昭到晋察冀军区4纵队任副政委。1948年初,胡耀邦调走后,王昭继任4纵队政委。王昭和曾思玉等率领4纵队转战于平北、冀东、京汉铁路沿线,解放了大片国统区,并参加了著名的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1948年12月初,我军发起平津战役。王昭奉命亲率4纵队12旅由新保安东北麻峪口出发,经过20公里急行军,以突然袭击手段,一举攻克新保安,消灭了守军。接着,利用西八里、新保安、东八里三地区的有利地形,采取纵深梯次配置,将主要兵力、兵器配置于铁路公路及其两侧地区,坚决阻击国民党三十五军东窜。

1949年1月,王昭所在华北野战军2兵团4纵队整编为中央军委直属19兵团第64军,王昭继续担任军政委、军党委书记。在太原战役,解放银川、平凉、兰州等战役中,64军英勇善战,横扫国民党军,立下了赫赫战功。9月,王昭作为解放军的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

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王昭率领64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1月任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主任。由于作战有功,王昭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3月,王昭从抗美援朝前线奉调回国,担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王昭到任后奉上级指示在各省公安系统普遍建立了政治部。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县以下基层公安机关党的领导制度很不健全,存在只抓业务、不管人的思想和现象,他便根据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结合公安战线的特点,经过党组讨论,明确规定了县公安局设教导员、派出所设指导员。

在日常工作中,王昭注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1956年机关干部调级时,毛主席批评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现象在公安部也是存在的。针对这种情况,王昭在会上号召“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并在会下调查研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纠正了调级工作中出现的不正确思想。当部党组研究决定王昭提级时,王昭婉言谢绝说:“我是做这项工作的,不能带这个头。”

1961年春天,王昭受党中央、毛主席的委托,奔赴困难极端严重的西北高原,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王昭到青海后,在高原特有的春寒中,奔波在湟水两岸、青海湖边,出进农民的土屋,牧民的帐篷,体察灾情。因地制宜地实施“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纯牧区主要是把牧业生产搞上去”,纠正了大量开荒造成破坏草原、破坏牧业生产现象,迅速扭转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面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王昭的处境非常困难,但他临危不惧。1967年2月23日,在青海省西宁发生了一次流血事件。当时王昭因骨折在河南洛阳一骨科医院治疗,与此事毫不相干。但林彪一伙硬把“罪魁祸首”的罪名强加在他的头上。3月25日,林彪在一次军队干部会议上诬陷王昭是“反党分子”“坏蛋”。随后,在一次康生、江青等主持的解决青海问题的会议上,他们当场将王昭隔离审查。

就在王昭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昭同志不是“黑帮”,他是踏踏实实工作的人,要保证王昭同志的人身安全。但王昭仍多次遭批斗迫害并被投进了监狱。

漫长的监狱生活开始了。王昭一次次被拉出去批斗,每次回来都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1970年2月12日黎明,王昭饱含着悲愤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党和人民,享年只有53岁。

1977年8月,邓小平副主席批示:王昭同志问题是一个冤案,应予昭雪平反,恢复名誉,将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当年12月被彻底平反。

抗日爱国将领郝梦龄

郝梦龄

郝梦龄(1899—1937),国民党军抗日爱国将领。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中,浴血督战,以身殉国,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郝梦龄,字锡九,藁城县(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庄合村人。因生活日趋因窘,11岁的郝梦龄不得已辍学务农,两年后又到县广货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老板的虐待,遂于1914年投奔在炮兵第一师任职的亲戚魏益三部当兵。

郝梦龄入伍后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被送至陆军军官小学学习,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屡受提拔,由连长而擢升为团长,曾参加第一、二次直奉军阀混战。1927年魏益三部在国民党人的策动下归附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军长第二师师长。在北伐中,郝梦龄部转战于豫、皖、湘、鄂各地,屡建战功。1928年6月,奉军被驱赶出山海关,郝梦龄率部参加冀东肃清奉军的战斗。时郝任第九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北伐结束后军队缩编,郝先后任第三十二旅旅长及第一六一旅旅长。

1929年至1930年间,郝梦龄曾率部参加对西北军及讨伐唐生智的战争,并于1930年升任第九军第五十四师师长。中原大战爆发后,复兼第9军副军长职,以后又奉调至亳州对守军孙殿英部进行围攻,攻克亳州后转至豫南作战,于10月克郑州,郝梦龄兼任郑州警备司令。1935年,又被授予陆军中将衔。

1937年5月,日军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情势危急,郝梦龄却被调到重庆山洞陆军大学将官班集训。刚抵达重庆,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郝梦龄毅然决定不上陆大速返部队,请缨杀敌。然而一纸命令下来,又调其至庐山受训。郝梦龄御侮心切,再次上书奔赴前线抗日。此时形势日危,平津陷落,日军突破华北防线,沿平汉路及平绥路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调集军队支援华北战场,郝梦龄的请求被批准。8月底,他奉命到汉口领受任务,决定所部北上平汉线阻敌作战。他即给部队下令,日夜兼程赶往武汉待命。

在武汉逗留期间,是他最后一次与家人团聚。他对夫人剧纫秋说:“我是军人,应该保国卫民。前半生光打内战,于国于民都无好处。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后又挑起新的战争,我们已到亡国亡种的最后关头,我去前线抗战,与敌人拼命,这才是保国卫民的大好机会。”

9月底,郝梦龄率部北进,于10月1日抵达石家庄。原计划第九军在石家庄阻敌南下,因山西紧急,该军拨归第二战区,编入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第十四集团军系列,入晋参加忻口会战,10月4日夜12时,郝部抵达忻口。次日晨,他带领师旅长前往阵地视察,部署各部防地。

第九军阵地位于忻口战线的中央地区,始自忻口车站,止于南怀化,其左翼为李默庵的第十四军,右翼为刘茂恩的第十五军。郝梦龄当日被委任为中央地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该地区各部队,其军部设于忻口西北侧的红沟内,离前线有4公里。

部队进入阵地后,郝梦龄每日亲自视察,督促指导官兵构筑工事。10月6日,防守原平的姜玉贞旅告急,郝即派兵前往增援解围。10月8日,王靖国的第十九军未能守住崞县,提前撤退,致使未完全做好准备的忻口阵地暴露于强敌面前,陷守军于极不利的形势之中。10日凌晨2时半,郝部前沿阵地已与敌人接火,守军将日军之装甲车、坦克击退,并烧毁敌之汽车。

10月11日,忻口战役正式展开。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集中其全部精锐,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精良武器装备,组成“立体战争”的密集火力网,向忻口阵地发起猛攻。他冒着枪林弹雨,亲到各处阵地督战,指挥作战。

他令官兵加固工事,利用地形地物,尽量避开敌人优势炮火。官兵们见军长不惧危险,亲临前线,极受鼓舞,与敌人展开拉锯战、白刃战,反复争夺。在强敌的进攻下,官兵们虽拼死反击,但终因伤亡过重,忻口西北的南怀化东北204高地被日军攻占。南怀化是通往忻口的要道,其东北高地被敌人控制,将陷守军于极不利的地位。郝梦龄即组织部队反攻,以期夺回阵地。他来到在南怀化作战的第三二二团,见官兵伤亡惨重,兵员大减,便亲自进行整编,将原3个营缩编为3个连,3个机枪连合并一个机枪连,随后对官兵们讲话说:“一天不死,抗战任务一天不能算完。现在我都不怕死,你们大家能怕吗?”官兵们同仇敌忾齐声回答:“不怕!”郝高兴地说:“将有不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句格言,只有在凶杀恶战中才能体会出来。”接着,他又来到第三十一团防守的桥头堡。这是日军除南怀化以外又一主攻方向,战斗亦极为激烈。他对指挥官说:“现在既无援兵,又不能放弃,只有拼杀到底,别无良策。”然后到每个战壕内,安慰官兵,鼓舞士气。

13、14两日,郝梦龄组织了多次反攻,均未得手;第三二二团一营营长翟洪章请求增援,郝梦龄指示:“战在何处,死在何处。”令其与阵地共存亡。时第三二二团仅剩100多人,郝将其编为一个连,并对他们说:“先前我们一团人守这个阵地,现在剩下100多人,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责任不算完,出发前我已给家里写下遗嘱,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决不生还。现在我和你们一块坚守这个阵地,决不先退,我若先退,你们不论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论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也立刻枪毙他。”

郝梦龄即于16日凌晨偕刘家琪师长复临南怀化阵地。当有人劝他休息时,郝梦龄说:“我是来休息的吗?”此时天已破晓,日军发现南怀化阵地有动静,以机枪小炮猛射。随从人员为了他的安全,两次以参谋长来电话为由,请他避入指挥所,郝执意不肯,并说:“咱们都不能怕炮弹。”说着继续往前走,在通过一段距敌仅200米的隘路时不幸中弹身亡,刘家琪师长亦同时阵亡。官兵们闻此噩耗,无不失声痛哭,发誓要为郝军长、刘师长报仇。

郝梦龄将军英勇殉国后,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于10月20日致电蒋介石为郝梦龄等人请功,11月15日,武汉各界万余人举行追悼会,全市下半旗致哀。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代表蒋介石主祭并宣读了祭文。公祭后进行了国葬,郝梦龄将军的灵柩安葬在武昌洪山卓刀泉山麓。武汉市一街道被命名为郝梦龄路。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对郝梦龄等人给以高度评价,表示“真诚地悼念这些死者”,“永远纪念他们。”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郝梦龄将军为烈士,其陵墓也被修葺一新。

著名水利专家王华棠

斐陶斐荣誉学会唐山交大分会1926年王华棠校友晚年照

王华棠(1903-1991)出生在赵州城内石塔村。他自幼读书,14岁时高小毕业后,1916年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转年暑假直隶省闹大水,他因患病,不能赴津上学,便就近转入赵县中学插班。1920年暑假毕业后,考入唐山交通大学。

王华棠毕业后,免试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攻铁路专业,并于1928年底回国。

回国后,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1929年春,他去上海参加铁道部召开的一次技术会议,并写了一篇关于铁路信号的论文,接着就应老同学之约到南京工务局工作,参加南京的筹备自来水工程,他主要任务是帮助筹建自来水工厂。沙石厂址几经调查、研究、比较,确定建在清凉山,并与外商自来水公司洽谈协调事宜。

正当南京自来水建厂工程初具规模之际,东北易帜,政治面貌一新。彭济群新任辽宁建设厅厅长,彭是法国留学生,上任后,经李书田推荐让王华棠到辽宁省建设厅当技正,负责技术工作。当时中国混战结束,他心中感到欣慰。再加上建设厅工作广泛,适合土木工程学科,知识得以应用,于是他就应邀前往。到职后,王华棠被派从事公路、水利方面的工作。

在沈阳干了一年,适李书田到唐山工程学院当院长,邀他到那里任总务长和教一些课程。这样,彭济群调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李书田兼任该委员会总务长,又邀请他到委员会所在地天津帮忙。他对水利工作很感兴趣,就同他们来到天津。

1937年10月初,王华棠和天津的部分同仁来到南京,并代理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务长。

淞沪战役历时3个月,华北战场太原失守,国民党政府宜告迁都重庆。华北水利委员会决定先赴武汉,候船至1938年2月中旬始抵重庆。此时政府改组,所有水利机构改隶经济部,以前所提的经费和工作问题,仍不能获得彻底解决,重庆距武汉远一点,多一点安全感。王华棠他们先住市内,虽属暂安,也算有个立足点。

这期间王华棠抽暇读了冀朝鼎氏在美国所写的《中国历史的经济区》一书,并撰写了《华北水利工程三十年》,是为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30年征文而写的。

抗战胜利后,王华棠和同事们分头北归。他找到原来在天津意租界的那所空房子,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1947年6月,南京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会议,7月,华北水利委员会改为华北水利工程总局,王华棠任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局长。

7月间在北平成立官厅水库工程局,由清华大学教授张任担任局长。首先建设怀来、官厅间一条25公里的公路。1948年由于战局紧张,怀来一带已成解放战争游击地区,工程无法进行,联总物资也被国民党军政机关瓜分一空。

天津解放前夕,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北平副市长张伯瑾等,都要求王华棠和他们一同走。张还说:“我们都是榜上有名的,决不能呆了。”王华棠说:“我是搞技术的,财政公私分明,问心无愧,无劣迹,无仇人,决定不走。”

解放初期,王华棠的工作重点是修官厅水库。在北京设立了官厅水库工程局负责其事。工程的作法和以前有些不同,由原计划的钢筋混凝土大坝改为土石大坝。整个工程由建国后成立的水利部直接领导,高镜莹局长专负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责任。进行中采用发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的办法,只用两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竟出乎意料地快和好。在旧社会,王华棠和一些老水利常想,一生中能建好这一水库就于愿已足、不白此生,未敢想计划了多少年的官厅水库真能在自己手中建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全国第一大水库。当建成剪彩参观时,很多老华北水利的人都非常激动,有的动情地流下眼泪。

修官厅水库的同时,完成了一条独流减河,是宣泄一部分大清河和南运河的水,由减河直接入海,以减轻洪水对天津的威胁。这也是解放前水利部门筹备了多年的工程,解放后很短时间完成了,工程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也是多方发动群众,进行得很快。

天津解放后的市政建设,首要的就是水利工程。1949年夏季大雨,各条河流汛情很紧,黄敬市长拟请王华棠主持市水利处,但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和华北水利工程局都不放,故一直拖到1952年才正式成立,王华棠担任了天津市水利处第一任处长。

王华棠主持的天津海河治污工程

1949年在天津纪念工程师节和成立工程师学会。工程师学会成立后,创办了一本《天津工程》刊物,王华棠担任主编,从1949到1952年期间,一直由其负责。1952年王华棠报名参加土改,担任第二、三团的团长。他们先到武汉,后到湖南常德地区的桃源县,他自始至终参加了半年时间的工作。参加土改回来后,经孟秋江、张琴南同志介绍,王华棠加入了民主同盟。王华棠后来对他的介绍人说:“在旧社会我只知干技术工作,不关心政治,也不愿参加政治活动。解放后,尤其是参加土改后,使我大开眼界,故我毅然参加了民盟”。王华棠认为,民盟是团结知识分子为党工作的,入盟后他对此项工作热情很高,并竭力在科技界发展盟员。然而却因此而致祸,1957年“反右”时,他被说成扩展民盟组织是和党争权,为“章罗联盟”充打手,受到不公正待遇。

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王华棠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除1958年的清浊分流、咸淡分家的大工程外,他还参加了1963年大水后的堵口复坝工作,又协同河北省一起防汛。和天津市长万晓塘、宋景毅等经常坐车往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等处察看水情,调剂各洼存放水,保障天津不被水淹。之后,又被调往市防汛指挥部和马驰同志在一起负责工务处的工作。

1985年,王华棠被批准加入为中共党员。1991年1月11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8岁。

(本文中的三位名人,分别由姜廷玉、王诚、李运亨,徐俊元、蓝叶,赵志勇撰写,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