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法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研究
2015-08-29李柯莉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大连116025
李柯莉(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法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研究
李柯莉
(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法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为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推广该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某财经院校女大学生体育课采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法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强迫3个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实验提高了实验组学生这3方面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能应对自如,人际交往时充满自信,并抱有积极的期待。实验组学生不易焦虑,易表现出安定的状态;在强迫症状上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强迫行为。研究结论:被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敌对、偏执、焦虑强迫等症状;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体验式课程对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具有显著性作用。
心理行为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和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常有报道,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界学者极其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也意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课程,而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基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团队的力量,用以提高受试者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1]。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否引入到体育课中,并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是值得关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某财经院校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实施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分析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在全国高校推广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查阅相关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训练学等书籍10余册,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前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可信度。通过开放式问卷对学生在目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财经学院的大一至大三的女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9%。
1.2.3实验法
1.2.3.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随机抽取的财经院校在校大一女生,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为期15周,每周2学时,共30学时。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人、对照组33人,两组学生均为同一院系同一专业,除实验组接受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外,其余课程相同,年龄分布在17~20岁,通过卡方检验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人口学资料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
1.2.3.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测试量表。可应用SCL—90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存在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测试学生的心理症状,并以此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
1.2.3.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抽取两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实验设计[3],分成实验组R1和对照组R2,其基本模型见图1。
图1 基本模型
本实验采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采用团体训练、头脑风暴、体验分享等方式并结合小型同质性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尽量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所谓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是借助体验式培训作为媒介手段开展的一项心理行为训练模式,旨在提高受训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课中的团体行为训练采用的主要是以游戏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性训练,既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又完成了一次心理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在课堂中应设置1~2项具有启发式的活动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进行引导和总结。
例如:游戏“心有千千结”。
目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都有好的解决办法。
要求:全班围成1圈,每人分别记住左右手所牵之人,然后散开在场中随意走动,听到教师口令,停止走动(也可以慢跑),按原来的左右手顺序联系,并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恢复原来的圆圈(活动中贯穿轻松快乐的音乐)。
教师导入:不管怎样的负面情绪,都有良好的解决办法。
头脑风暴:请大家归纳总结应对不良情绪的好办法,并分享给大家。
在课程结束部分应加上轻松愉悦的“放松”活动。
目的:调节参与者的情绪,使之从痛苦中走出来,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
要求:播放催眠音乐。
1)前测:研究开始前,分别对实验组R1和对照组R2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出前测结果O1、O3。(见表1)。
由表1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总症状指数除人际关系因子分数在2.5以上,其它因子分数都在1.5~2.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仅有人际关系因子在2.5~3.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度到中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心理症状各因子无显著性差异,未出现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学生实验前具有同质性。
实验过程:通过开放式问卷对学生在目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调查,搜集材料后分类归纳为学习生活调适、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挫折应对、健康生活、恋爱与性心理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在内的7个主题,采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方式进行辅导,采用团体训练、头脑风暴、体验分享等方式并结合小型同质性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尽量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促进学生积极地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及显著性检验
对照组保持与实验组同样的授课教师及授课时间,教师与学生保持与实验组同样的互动,但不进行任何心理行为训练内容。
2)后测:课程全部完成后1周,实验组R1和对照组R2学生再次接受SCL-90测试,得出后测结果O2、O4(表2、表3),测试结果与前测结果O1、O3进行比较和分析,分析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2.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前、后测纵向比较分析 实验组(采用团体行为训练法)前测、后测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各因子后测分数均低于前测分数,但对前后测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总分和躯体化、抑郁、恐惧、精神病性4个因子不具有差异;而敌对、偏执2个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 人际关系、焦虑、强迫3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由表3可知,对照组(采用常规化教学的班级)各因子后测分数略低于前测分数,但变化不大,对照组在焦虑、敌对、强迫3个因子得分上具有较高差异性(P≤0.01),人际关系因子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
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心理症状在减轻,团体行为心理训练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尤其在人际关系、焦虑、强迫、敌对、偏执5个因子上效果明显,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所采用传统模式的体育课,对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强迫4个因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远不如进行心理训练干预后的课堂提高的效果好。
表2 实验组SCL-90前后测结果比较及显著性检验
表3 对照组SCL-90前后测结果比较及显著性检验
2.2实验组和对照组SCL-90后测结果横向比较与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分析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强迫3个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明:实验提高了实验组学生这3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能应对自如,人际交往时充满自信,并抱有积极的期待;实验组学生不易焦虑,易表现出安定的状态;在强迫症状上表现不明显,没有出现强迫行为。结果说明:通过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强迫因子的改善要显著优于未参加过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见表4)。
表4 实验组对照组SCL-90后测结果比较及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参加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心理问题都有了显著性变化,未参加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在一些项目上虽然也有改善,但是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访谈和调查发现,这些项目的得分虽然降低了,但是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虽然对照组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上的因子分对比前测有显著变化,但是仍然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受试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值得注意并且要深入研究的。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被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被试的女大学生通过测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敌对、偏执、焦虑、强迫、人际交往困难等症状。说明目前这些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心理训练和辅导,时间久了将会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
3.1.2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在体育课中引入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未开展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相比,参加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焦虑以及强迫等因子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7]。
3.1.3体验式课程对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具有显著性作用 通过1学期实验课程的实施,研究者发现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的学生通过体验式的课程以及课后的分享交流后,表现出更多的互动意向和想法,同时在集体活动中也表现得更积极向上,课后也更多地采取积极的想法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同时更易接受新事物。参加实验的学生均为自愿,这也表现出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以及积极提高心理素质的愿望。
3.2建议
3.2.1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课的必要性 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固然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体育课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各级各类学校考虑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课中,既拓展了体育课的内容,又深化了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如何将团体心理行为训练课程与学校其他日常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心理行为训练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改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下一步我们研究的重点。
3.2.2大学体育课准备活动采用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模式的游戏 课程设置的微微变化可能就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体育给学生带来的健康是全方位的,身心健康应是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因此,各级各类院校的体育课除了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外还应更多地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让学生更多、更有意识地参与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程之中。
[1] 谷力群,郭志峰.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26-136.
[2] 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5):366-371.
[3]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5-136.
[4] 古立群,郭志峰.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7):126-128.
[5] 虞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36:179-180.
[6] 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2011(3):1-5.
[7] 马俊,王伟,郭彩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36-37.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Group Psychological Behavior Training Method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 Ke-l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25, Liaoning Beijing)
Objective: To analyze role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group training method in femal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 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promotion of this method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Methods: Using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questionnaire, experiments on behavioral group training method of female students in a PE class from a fnancial institution. Results: there is signif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ree factors such a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anxiety, forcing, indicating that the experiment improv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mental health in these three areas. Students can respond freely, have confdence and have positive expectation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is less likely to feel anxious and more likely to show a stable state; the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were not obvious, and there was no compulsive behavior. Conclusions: The level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was low, there have been varying degrees of hostility, paranoia,anxiety and other symptoms enforced; group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hile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mo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aini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G804.8
A
1004 - 7662(2015 )09 - 0089- 04
2015 - 09 - 10
李柯莉,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