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
2015-08-29朱惠平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124
朱惠平(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体育人文社会学
“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
朱惠平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分析与归纳“乒乓精神”。研究发现:“乒乓精神”主要由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3大要素构成,是一代代乒乓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乒乓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也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具有教育性、传承性和导向性的社会价值。因此,探究“乒乓精神”无论是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乒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创新精神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格兰,是网球运动的衍生品,由2个英国人偶然发明而来。乒乓球运动的雏形是一种流行于英格兰上流社会的时髦小游戏, 最初人们把它称之为“桌上网球”(Table Tennis),后来根据打球时球拍击球发出“乒”的声音, 球碰桌面又发出“乓”的声音而被形象地取名“乒乓球”(Ping- Pong)[1]。1926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 成立,并且在英国举办了第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标志着乒乓球运动从游戏项目进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
1904年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我国获得第1个世界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在世界比赛中“零”的突破。从1959年至今,中国乒乓球队已经在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世界3大赛事上,总共获得了个143.5个世界冠军,其中5次囊括世乒赛7个项目的全部冠军、3次包揽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2],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星光灿烂60年,这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但“乒乓精神”是其主因,它是一代代乒乓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灵魂和精髓。它不仅是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探究“乒乓精神”无论是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体育精神”、“乒乓精神”、“乒乓文化”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献50余篇,为本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分别走访了首都体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对3所学校体育学和社会学的6名专家进行了访谈(表1),为准确把握“乒乓精神”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表1 专家基本信息
1 “乒乓精神”产生的历史过程
1.1历史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励斗争。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外交上的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襁褓之中。1959-1961年,国内又恰逢3年自然灾害,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面对异常险峻而且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打开外交局面,体育理所应当地担负起了为政治服务的重担[3]。在生产力相对落后,体育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了一批优势体育项目。因此,在1952年中国乒乓球国家队应运而生。中国乒乓球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7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尝试,容国团在1959年代表中国队参加的第25届世乒赛上一举夺得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为祖国赢得了有史以来的第1个体育世界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在世界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容国团的胜利不仅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同时打破了当时欧美垄断乒乓球冠军的神话,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树立了信心与榜样,是国人的骄傲。他那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豪言壮语已经响彻神州大地,成为人们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容国团的胜利意义非凡而且影响深远。
1.2千军万马的力量 徐寅生在1964年把对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讲话整理成了一篇题名为 “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1965年1月12日,毛主席亲笔批示:“徐寅生同志的讲话和贺龙同志的批语,印发给中央工作会议同志们一阅,并请你们回去后再加印发,以广宣传。同志们,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多年以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4]。周恩来总理把毛泽东批件转给贺龙时说:“这可是千军万马的力量啊”[4]。在这之后 ,《人民日报》、《体育报》等报发表了徐寅生同志的这篇“讲话”,“讲话”已经超越了乒乓球运动的界线,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了一波“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潮,使得乒乓球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1.3小球转动大球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为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中国领导人把目光投向了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准备以此为契机展开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比赛前夕,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鼓励运动员去“接触更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比赛期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与中国运动员梁戈亮练了10多分钟球后,无意中错搭了中国运动员的交通车,而在车上庄则栋赠送给了科恩1件杭州织锦,科恩后来回赠庄则栋1件运动衫。中美两国运动员的私下交流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下了基础。在征得国家领导人同意的情况下,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官员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美国乒乓球队欣然同意。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北京,由此拉开了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打破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僵局,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敲开了大门,成功地促使尼克松访华乃至中美建交。“乒乓外交”是中美两国关系的一次创举,被誉为“小球转动了大球”,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轰动,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1.4“乒乓精神”的提出 在1979年4月朝鲜平壤举办的第35界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痛失男团、男单以及男双3块金牌,中国男乒跌入了历史的谷底,全国上下舆论哗然,整个中国乒乓球队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困难,中国乒乓球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重振旗鼓,以顽强的拚搏精神努力创新再上台阶,终于在第 36届世乒赛上囊括了7项冠军,中国乒乓球队不仅打了翻身仗,而且创造了包揽世乒赛全部金牌的世界记录。中国乒乓球队从1952年组建到1981年整整走过了29年,在这29年当中中国乒乓球队成绩斐然,功勋卓著,在中国体育运动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81年5月,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36届世乒赛的表彰大会上总结了中国乒乓球队多年来成功的经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国争光的精神;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不屈不挠勤学苦练、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精神;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万里同志最后把以上各点总结概括为 “乒乓精神”[4],此“乒乓精神”正式诞生。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认真学习“乒乓精神”,希望这种精神激发出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并把这种热情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2 “乒乓精神”的内涵
从1959年容国团为祖国赢得了第1个世界冠军,实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在世界比赛中“零”的突破,到1981年万里提出“乒乓精神”并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乒乓精神”,“乒乓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弘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乒乓精神”不仅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制胜法宝,而且具有教育性、传承性和导向性的社会价值。
2.1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5]。这种深厚的感情表现为热爱本民族,热爱本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热爱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地,尊重本民族的优良传统,珍视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对人类所作的贡献[6]。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国家能够发展和屹立于世界的一种凝聚力,是一种无价的精神财富。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中, 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7]。在古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反对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中华文明等;在近代,由于中华民族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所以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在当代,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把爱国主义情感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到具体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乒乓球队于1952年应运而生。也就是说中国乒乓球队从一开始就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责任,以振奋民族精神、振兴中华为己任。
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第1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赛。在中国男子团体比赛输给匈牙利队后,容国团发出了“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豪言壮语。在单打比赛中,容国团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终于获得了世界冠军,从而实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在世界比赛中零的突破。当象征乒乓球男子单打最高荣誉的圣·勃莱德杯上第1次刻上了“Rongguotuan China”这16个英文字母的时刻,容国团的荣誉和他的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容国团从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圣·勃莱德杯的时候,世界的评论是“中国运动员在运动会上以优秀选手出现,这件事比容国团个人的成就重要得多”[8]。容国团的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打开了世界冠军神秘的大门,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这种民族自豪感很快延伸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条战线,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邓亚萍曾经动情地说:“我们代表祖国到世界赛场上去拼杀,每当登上世界大赛冠军的领奖台,听到国歌奏响,看到国旗升起时,眼里总是含着激动的泪花。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祖国是母亲,是母亲乳汁养育了我,是祖国母亲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力量。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一名运动员比赛的胜负是和祖国荣誉联系在一起的。一名运动员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人生的星空中留下一条明亮的轨迹”[9]。“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一代又一代乒乓人始终坚持把自己的体育事业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宗旨,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不忘为国争光。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激励和鼓舞着乒乓球运动员不惧强手、顽强拼搏,为祖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祖国”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我们可以从他们登上领奖台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耳听雄壮的国歌时激动的泪光中得到解读[10]。那一刻,运动员内心深处崇高的爱国情感早己超越了胸前那枚熠熠闪亮的金牌。然而,乒乓球运动员的爱国之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平时的训练、比赛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中国乒乓球队始终坚持“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宗旨,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不断激发运动员的爱国热情。“祖国荣誉高于一切”已经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每一位运动员内心深处的呐喊。爱国主义早已深深植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内心深处,成为乒乓球运动员恪守职责、埋头苦干的精神支柱。同时,乒乓球运动员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而奋斗的情感,已经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和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2.2集体主义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生来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集体,只有当国家、集体的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才会有个体的发展,就像一滴水要想不干涸就得融入汪洋大海,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融入到集体中[11]。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体才能顺利的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倡导集体主义精神,深刻认识到集体是个体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把集体主义意识贯穿到每个个体的思想中,整个集体才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勇往直前、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集体主义的概念中,集体利益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而个人利益具有局部性和眼前性,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但是,当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不可兼顾时,两者便产生矛盾,转变成为对立关系。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选择其一时,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国家、集体利益至上,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服从国家、集体安排,必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中国乒乓球队正是凭借着“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同心同德”,在中国体育运动史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代又一代乒乓人倚靠集体的力量,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又保持着中国乒乓球的长盛不衰,真正达到了“1+1>2”的效果。
1961年,北京举办了第 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事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亲自关怀下,国家体委从全国选拔了108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进行集训,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祖国争光,大家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同心同德、团结战斗,最终获得了3项世界冠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体现出了中国乒乓球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站在领奖台上,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说了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不是代表自己,我是代表中国队领奖的”,这是中国乒乓球队集体主义精神最好的诠释。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打乒乓球的人口约1 000万人,参加业余体校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有3万多人,在中国乒协正式注册的运动员有2 000多人,最高水平的国家一队、二队运动员近100人,构成一座目标一致、层层衔接的人才“金字塔”[12]。全国上下一盘棋的集体观念,使国家队人才济济,集体的力量为中国乒乓球队攀登高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祖国和集体的利益,一代代乒乓人毅然放弃个人利益,坚持国家、集体利益至上,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小我顾大我,为铸就中国乒乓球队的强大甘当铺路石。1960年秋,来华访问的匈牙利乒乓球队透露日本人发明了一种非常厉害的弧圈球打法。为了帮助主力队员尽快适应弧圈打法,快攻手薛伟初和胡炳权2位运动员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打法,照葫芦画瓢,学起了拉弧圈球,变成了主力队员的陪练。薛伟初和胡炳权成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无名英雄”。作为一名运动员,任何人都梦想成为世界冠军,尤其进入国家队,1只脚就已经跨进了世界冠军的大门,薛伟初和胡炳权放弃自己的打法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的背后则是对现实利益的真实割舍。60多年来,乒乓人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弃个人发展和追求,专门模拟外国选手帮助主力队员训练,已经成为一种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在每块沉甸甸的金牌背后都有这些“无名英雄”的一份功劳。中国乒乓队从成立至今,始终团结一致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所有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自觉地以球队利益为重,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追求集体的成功,始终表现出了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3不断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它是为寻求变革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求异求新,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13]。创新精神的核心是质疑、冒险、开拓和超越。对于传统的思想与观念要敢于提出质疑,对于权威理论与观点要勇于进行批判,这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畏艰险,是创新者必备的素质;不安现状、不守陈规、奋发有为,是创新者应有的气质;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大胆超越,是创新的表现形式[14]。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工作要有新局面,就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地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袁伟民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曾说过:“要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注重竞技体育理论创新。学会从丰富的实践中寻找项目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新一轮的奥运备战工作,推动训练思想、训练理论、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2]。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创新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中国乒乓球队成立至今总共获得了100多项世界冠军,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创新。据统计,世界乒乓球技战术打法等创新最突出的总共有46项,由中国原创的27项,占创新总数58.7%[11]。其中技术创新有:徐寅生的正手奔球技术,刁文元的反手侧旋发球技术,许绍发的高抛发球技术,李振恃的正手快点技术,许绍发的快带弧圈技术,郭跃华的推挤技术,李赫男、张立的正胶小弧圈技术,谢赛克、李振恃的直拍正手盖打弧圈技术,曹燕华的反手高抛发球技术,刘国梁的直拍横打技术和直板反面发球技术,孔令辉的横板反手快撕技术,王楠的反手连续快拉技术等等;战术创新有:容国团的正手转与不转发球战术,李富荣的直拍近台左推右攻战术,王志良、郭仲恭的横拍转与不转削球战术,葛新爱的长胶削、攻、推、拱结合战术,丁松的横拍攻削结合战术,阎森、马林的直拍反胶左推右攻结合加直拍横打战术等等;打法创新有:庄则栋的直拍近台两面攻打法,张燮林的长胶粒直板削球打法,郗恩庭的直拍反胶弧快打法,蔡振华的横板反胶与防弧圈相结合的全攻型打法,邓亚萍的横拍反胶与长胶全攻型打法等等。
中国乒乓球队不仅在技战术打法上能够积极创新,而且在管理机制上也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中国乒乓球队过去一直沿用前苏联的训练和管理模式,运动员进了国家队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新老更替、自然接班, 竞争性不强。蔡振华执掌中国乒乓球队之后,清醒地认识到了前苏联管理机制的弊端,认为竞争是竞技体育生存的根本,坚决地把竞争机制引进乒乓球队的日常管理中,这一机制的创新使得乒乓球队朝气蓬勃,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中国乒乓球队又将这一机制改善为“积分制”,即把比赛成绩、比赛作风、训练态度、日常生活管理等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分值,统一评定。这一整套竞争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彻底打破了原有的铁饭碗、大锅饭,激发了运动员的上进心和拼搏精神,像刘国梁、孔令辉、马琳、王励勤、王楠都是在这种机制下培养出来的世界冠军。正如蔡振华所言:“整个乒乓球运动史就是发展和创新的历史。” 创新使中国乒乓球队在技战术打法上始终领先,使中国乒乓球运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 语
从1959年容国团为祖国赢得了第1个体育世界冠军,到1965年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向乒乓球健儿学习,从1971年“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到1981年万里正式提出“乒乓精神”,“乒乓精神”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乒乓精神”中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灵魂和精髓,是种无价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乒乓球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源泉。“乒乓精神”反映了一代代乒乓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具有教育性、传承性和导向性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是我国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导着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
[1] 谢诚.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内涵的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120-123.
[2] 王玉峰,宋绍兴.论“乒乓精神”及其社会价值[J].体育学刊,2010,17(12):49-51.
[3]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2.
[4] 黄志玲,李志林.论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社会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7):1-4.
[5] 王拴娣.新时期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1): 92-93.
[6] 周伯政.现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培育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8):165-167.
[7] 岳小宁.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7):89-91.
[8]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星光灿烂 40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46.
[9] 陆璐.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 周强.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241-243.
[11] 张晓楠.竞技体育运动中集体主义的伦理审视[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2] 谢琼桓,夏娃. 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为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五十周年而作[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6.
[13] 谈新敏,房静.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创新精神的影响[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50.
[14] 徐洁.湖北地区生物类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ing-Pong Spirit”
ZHU Hui-P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124, Gansu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ums up “Ping-Pong Spirit” from the philosophical, cultural, anthropological and oth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and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fnds: "Ping-Pong Spir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patriotism, collectivism spirit and innovative spirit. It crystallizes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generations of ping pong players refecting people's values and ideals. It is the Chinese ping-pong team enduring success, but also a priceless spiritual wealth and it has social values of education, heritage and orientation. Thus, exploring "Ping-Pong Spiri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bo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ble tennis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Ping-Pong Spirit" ;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collective spirit; innovative spirit
G846
A
1004 - 7662(2015 )09- 0001- 05
2015-09-05
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阳光体育背景下户外休闲乒乓球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31920130145)。
朱惠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