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15-08-28赵旭李雪松
赵旭 李雪松
摘 要:媒体技术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针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应强化对新媒体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扩大大学生网络活动范围和提升大学生的话语权;健全校园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有法可依,确保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4SZ007
1.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1.1 新媒体
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P·Goldmark)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既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薪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手机报纸。因此“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新”与“旧”只是相对的概念,并非精确划分。三十年前的中国,电视无疑是最抢手的新媒体,但时至今日,普通电视已然列入旧媒体范畴。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载体
科学的发展日趋综合化,载体的概念进入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众多学科。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对载体概念内涵的界定及使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载体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其自身特定的涵义。概括的说,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
这样一种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使得目前基于学分体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具有显著成效,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握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求新的模式。近年来,学界加强了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2.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复杂环境
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运用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并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大学生所处的媒体环境也在其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的媒体环境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可以利用新媒体匿名表达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难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中北大学的调查还显示,有21%的大学生认为新媒體环境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质,已经成为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丰富了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搜集的信息有限,内容滞后,缺乏感召力、说服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卫星网络、移动通讯等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既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还是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在继承传统媒体各种优点的同时,还显现出承载量大、速度快、融合性、立体化、广覆盖、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新的传播优势。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的普及实现了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实现交流互动,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以来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开放的、互动的教育空间,使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加畅通,教育资源更为生动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巨大的优势更广泛、更主动、更快捷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克服传统式教育受时空限制的不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建设迟缓
我们已经处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正在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工作的权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施教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平等地享受信息资源,信息不再分级传达,打破了原有的教育者垄断信息的格局。很多时候学生甚至比教师了解的信息还要早、还要多、还要深,致使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呈现严重不足,明显落后于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掉队。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者丧失了其树立威信的信息优势,又不能真正在思想上深刻了解新媒体的特征和功能,缺乏一种全新的时空感知和未来意识,教育理念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二是能力欠缺。思想上的掉队也自然导致能力上的不足,由于他们在自身还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接纳和捕捉信息,致使教育实践不能与新媒体有效地融合,更加缺乏驾驭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能力。三是态度懈怠。由于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队伍的用人机制还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现行教育者不掌握甚至不了解新媒体技术,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教育实践的主动性较差。
3.2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的主动利用率较低
新媒体的普及使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对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但是,当前多数高校仍沿袭着传统的“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观念“保守”,载体“单一”。新媒体时代,完全依赖传统教育模式来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显然不合时宜,亟待改进。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余地增大,选择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在这种条件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来进行信息的选择和利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削弱,选择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好、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挑战。
3.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真实思想,有很强的进行自我表达的意愿,以灌输见长的课堂教育阵地已经失去优势,不能适应他们的思维习惯。 在新媒体这个没有边界的环境下,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交融汇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媒体技术素质和学习创新素质。
现在社会用严密的电脑程序和精密的电子元器件构建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手段却不能直接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新媒体涵盖电子邮箱、人人网、QQ、博客、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等,作为通信方式,它们已经客观存在并被广泛应用,尽快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应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4. 运用新媒体载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受到客观因素的诸多影响,其认知方式、思想观念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将从教育对象着眼,从理想信念、传媒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阐述大学生科学运用新媒体应具备哪些素质。
4.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带给大学生困惑最大的正是理想信念问题。丰富多彩、充满诱惑的新媒体传播使大学生普遍忽略或抵触的也正是理想信念话题。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渗透,使其标榜的实用、效率等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被急功近利的人们奉为经典,也更易被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接受,造成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的缺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表现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支配人的心灵世界和人生航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法国画家安格尔曾说,“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追求。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要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等方面入手。
4.2 加速虚拟教育拓展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队伍,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既倡导开放,又强调导向;既注重科技,又关重人文;既具全球视野,又有民族特色”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向确定后,人就是主要因素。要按照“专业与技术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同时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的原则,打造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要掌握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并熟练进行新媒体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新媒体科技意识和新媒体载体的创新应用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承担起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这支队伍主要应由研究并运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专职队伍、以大学生辅导员队伍为主的兼职队伍和专门的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同时选拔具备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和掌握一定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发挥其自我教育功能,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4.3 掌握新媒体时代的主动权
在新媒体环境下,色情、暴力、网络欺诈等大量不良信息肆意传播,污染了媒体环境,给传媒道德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让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如果缺乏情趣健康的传媒道德将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主体;道德失范的传播环境也在时刻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丧失,信任危机加剧,精神麻木和冷漠。例如,一些大学生为了赢得博客、微博的点击率,吸引眼球,竟然把自拍裸照畫面上传到网络,并反复转载此类信息,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高校来讲,加强对大学生传媒道德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情趣健康的网络观,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对于新媒体的监控技术和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仍缺乏控制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情趣健康的传媒道德最有效途径就是“自律”,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消解新媒体负面影响主要还是依靠大学生内心的力量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提高他们的传媒道德,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在不良信息面前,能够马上警觉,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蚀,预防传媒道德失范,恪守人生道德底线。
4.4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宽松环境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适应新媒体环境,巩固高校的主流形态教育阵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教育的无缝对接。一是实现高校各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动。高校内部应成立一个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负责人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工作由学生处或宣传部牵头,负责做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共享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二是实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全国高教系统应成立一个由教育部主导,各省(市)教育厅(局)参与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新媒体环境下全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全国高校思政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的业务培训。三是定期召开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重大问融,定期研究,达成共识,形成科学决策,统一安排任务,从政治导向、技术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田娟.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06.
[2]于学敬.网络新词语的语用价值及教育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03.
[3]胡蔚蘅.网络语言影响下的大学生语言修养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71-173.
[4]范松仁.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慎独”伦理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45-47.
[5]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赵旭(1982—),汉族,男,哲学博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雪松(1988—),回族,女,法学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