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课程及其学习与评价

2015-08-28胡生毅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习评价

胡生毅

【摘要】多元文化课程是一种自由、平等、宽容的课程理念。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其根本点在于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或民族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的实现。多元文化课程的学习,应该从发展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入手。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必须由知识评价转向文化评价,评价的功能也应该由甄别、选拔转向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课程 学习 评价

【Abstract】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free, equal, tolerant course concept. The goal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is diverse, which roots are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accomplishm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 and peoples. Learning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should star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cognitive ability,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y,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adapt in different culture, realizing the self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e evaluation of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must be transferred from evaluating culture by knowledge to that by culture. The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hould be also from identifying and selecting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tudents, schools, and social culture.

【Keyword】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Learning;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01-02

一、文化、教育与学习

文化是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人,根本不存在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离开人的空洞的社会。人与社会这种相互规定、相互说明的关系,是因为两者统一在文化性上。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社会关系”,实质上即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动物界没有文化,也就无社会关系可言,人的社会存在性即是人的文化性。因此,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传统的存在,而根本上是文化的存在。我们指称由人与人的关系所构成的统一体为“社会”,是因为其基本的要素——“人”是文化的存在,因而社会也是文化的存在。不少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与“社会”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两面,“社会”是其显性形式,“文化”是其隐性形式。

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民族的教育必然要受到该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反过来,教育又给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巨大的影响。教育对于文化有着传播、选择和创造的功能。

所谓传播,也就是把已有的文化传授给下一代,包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包括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教育对于文化最基本的功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主要就是靠教育,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教育传承下来的。

所谓选择,就是说教育在传播已有的文化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全盘给下一代,而是有所选择的。谁来选择?有统治阶级的意志,也有教育者的意志,更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选择本身孕育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所谓创造,也就是教育在传播文化时对原有文化的改造。选择也是一种创造。特别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更需要经过选择和改造,创造出适合于本民族的,和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新文化。这是教育对于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没有这种功能,文化就不能发展。

学习是指由经验或联系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手段。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不同。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它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者来看,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由此来看,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大一统的信息储存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乃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过程。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一方面其成员要适应以主流民族文化为主的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的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矛盾。这不仅是少数民族争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而且更是保存人类社会文化基因库,求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如此的理念: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二、多元文化课程中的学生与教师话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决定教育是否采取多元文化主义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有关文化与教育的问卷调查反映,大多数学生注意到了课程与教学中缺乏对少数民族及文化的反映,有就是说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数属于主流文化的历史、贡献、成就以及成功,缺乏亚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与体验;少数民族学生们普遍反映如果他们在学校中能够学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别的民族的文化内容的话,学校教育就会对他们更有兴趣和吸引力,就会更加与他们相关和令他们投入;学生们共同陈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一定是主流文化为中心的?亚文化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没有帮助吗?他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是弃绝偏见和歧视的、与自身文化相关的、富有意义和个性化的。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共同心声是: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是多元文化的。

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都是协调并存、相互补充的。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但他并不能消除其他亚文化的存在,道家、法家等其他亚文化一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延续、存在、发展,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在当代,各国的主流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不断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各国都在其主流文化的指导下大力倡导亚文化的发展,因为亚文化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主流文化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当代社会,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尤其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理解、认同和宽容是多么的重要和必须,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色彩,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传统的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能适应世界的一体化。构建多元文化课程,这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受教育的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民族,这些未成年的儿童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经常会发现,正规教育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族群文化之间强调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留有学习当地和地区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儿童有意义而且适合他们兴趣的知识并不限于主流文化的范围,相反,所属亚文化的内容有时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所有儿童在意识观念中自己的文化的不重视或被轻视,直接可能导致他们学业成绩的失败。

作为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体之一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述和一般生存技能的获得上。必须慎重思考有关自身文化背景与教学风格、学生学习特征与风格、课程与材料、教学策略与方法等领域的关系。关注以下主要问题:1.课程材料、课文、教学策略是否促进教育的平等与公正?例如:某一课文是否有利于所有族群的学生的参与而成为课程的内容?2.课程与教学是否促进课堂中多元文化或族群间的相互和谐发展?3.课程与教学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族群的知识,包括自身族群和文化的知识? 是否提供给学生学习本族群文化的机会和了解他族群文化的视窗?4.课程与教学是否帮助纠正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如何建立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运作模式?作为教师必须做到:1.参与到多民族、多文化相关学生的自我评价工作中。2.探求一种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的文化氛围,并使课程与教学在这一氛围中有效地实施,将教与学的基础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3.用多元文化的理念与方法修订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在潜在课程的开发、教学方法的改革、鉴定与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三、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教学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最富有意义的领域之一。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动机”和为学生发展所设定的“跑道”,他对学生发展、社会变革乃至文化变迁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狭义的课程概念或是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规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既包括显性的课程规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既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在民族学校教育中增加一门或数门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也不是要把少数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都纳入现有的课程中,而是一种使学生既能认同本民族文化,也能认同社会主流文化,生成平等、宽容的文化观念和态度的大课程的勾画、实施和发展过程。首先,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要体现的应该是使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本民族文化和相异的文化,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充分理解文化多元和各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建立宽容、平等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秩序的必要性。其次,多元文化课程的实质是一种课程理念,其价值取向是打破主流文化和弱势文化、亚文化的界限,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对待,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展现其诱人的光彩。多元文化课程的形式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更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当中。第三、多元文化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或局限于少数民族学生,而应推广到所有的学校中,使主流文化中的学生了解他们相对陌生的文化,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多元文化课程是一种自由、平等、宽容的课程理念。其目标不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专项改革,而是人们致力于促进不同文化或民族的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实现的长远目标。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从文化及文化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来看,多元文化课程应实现以下六大目标:(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性与价值;(2)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平等;(3)让每个人都有选择不同生活的机会;(4)全人类的社会平等与机会平等;(5)促进不同种族或民族间权力分配的均等;(6)提高各民族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自尊。按照此目标系统,多元文化课程的学习,也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发展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如:批判反省、想象力、独立判断能力等;(2)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如:爱真理、民主观、人性化以及对全人类的关怀等;(3)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提高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发展。多元文化课程主张知识是建构的,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有意义学习。学习又是文化的内化和生成过程,个人的动机、意志、态度、认知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影响学习的表现。与之相适应的多元文化课程评价强调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我评价标准,强调课程本位的能力评价。评价标准应体现出:(1)是否能够形成对异文化的认同态度;(2)是否能够培养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在多民族环境中处理民族、文化多元发展问题的态度、技能和知识;(3)是否能够消除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上的偏见,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4)是否能够适应多民族儿童的学习风格,(5)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态度与技能,自觉、平等的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积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

[2]E817C学习、课程与评估(第四部分)。

[3]E817C学习、课程与评估<学科指南》(第四部分)。

[4]《学习者与教学》Jenny Leach,Bob Moon/编 陈耀辉 冯施 玉珩、陈垄/译。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学习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