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措施
2015-08-28王国英张苏张澎白慧玲张军
王国英++张苏++张澎++白慧玲++张军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方面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通识教育、整合融入、创新应用三个阶段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041-03
Investment for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rresponding Training Measures//WANG Guoying, ZHANG
Su, ZHANG Peng, BAI Huiling, ZHANG Jun
Abstract This project took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and inves-tigated the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information competence and information morality. The results of feedback were analysed in a statistical mann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training measures of listing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education as 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t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pplying it creativel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1 前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必需高素质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寻找知识,成为终身学习者。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促进个人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信息技术,不断获取信息,满足终身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1],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为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进行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措施。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于2014年3月上旬进行了大学生信息素养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是河南大学本科生,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大学二年级学生,专业为医学和经济学。调查内容以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与安全为主题,设计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单项选择,学生匿名填写,当场发放并回收。发出调查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707份,回收率98.19%。707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占58.70%,大二学生占41.30%。
信息意识现状与分析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开发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催化剂,信息意识的养成与强化,能够使他们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挖掘、获取与利用电子信息资源[2]。
对信息素养内容,31.40%的学生表示了解;91.94%的学生认为信息有助于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时,78.78%的学生表示会选择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问卷调查显示,有信息需求时,79.21%的学生会主动通过计算机或手机上网,利用网络获取所需外部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他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上网的目的,因查找资料和解决学习问题而上网的学生仅占32.96%;其余为浏览新闻、休闲娱乐、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和其他。
关于信息的获取方式,选择使用搜索引擎的占64.07%;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免费)获取资料或学习信息的,占40.50%。
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没有清楚的认识或根本不了解。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必须使受教育者充分了解教育内容,增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空间还很大。
以学习为目的上网的学生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学生的上网目的侧重于生活、娱乐、交流;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有助于学习,并表示会考虑选择网络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状况说明,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意识较强,但利用网络服务学习的信息意识还较为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网络行为需要加强引导,使其更好地利用网络获取学习信息,提高学习质量。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是学生获取专业信息、提高学习及研究能力最有效的信息源[3]。但近60%的学生没有利用这种宝贵的、便利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学习的有力助手,其原因值得深思。其中,既有学校需要加强引导教育的原因,也有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明确信息需求,提高学习信息获取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因。
信息能力现状与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包括)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信息整合、利用和创新能力等。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是指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信息需求,了解查找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所需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适当处理,读取其中重要的、有意义的内容。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是指在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判断信息内容,评价信息价值,能够决定信息的存留和取舍。信息整合、利用和创新能力,是指对获取和处理的信息经过分析与评价,分类加工整理,加以有效利用,解决工作、学习、科研等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创造新信息。
问卷调查显示,54.17%的大学生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信息需求,确定所需信息范围;54.74%的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数据库、网站、期刊等。
45.97%的大学生在获取专业信息时,会使用数据库检索系统。使用数据库检索系统时,能正确选择检索途径(如主题、篇名、作者)的占56.01%;根据所需信息,能够确定检索词的占71.00%;能够选择适合的用户检索界面(如数据库中的基本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等)的只占33.52%。
能够对收集的信息分析比较,评价其可信性、重要性的占57.14%;能够从收集的信息中提取、概括主要观点的占62.52%;对已获取的信息,能够分类整理、总结存储、有效利用的占64.21%。
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从总体上看还比较薄弱。接近半数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分析信息需求,确定信息范围,并且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主要信息来源的了解。这对学生使用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信息检索水平能够反映个人的信息能力,只有在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并掌握了检索技巧后,才能够根据检索需要,使用数据库中的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掌握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学生低于50%,能够选择适合的用户检索界面的学生只占三分之一。这说明大学生的专业信息检索能力较弱,专业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欠缺,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占总数60%左右的学生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提取概括其主要观点,并分类整理、有效利用,说明大学生能够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对获取信息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整合利用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信息道德现状与分析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和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行为规范[4]。
问卷调查显示,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基本知识的学生占50.35%%;使用具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时,能够标注参考文献,对这个问题,表示符合的学生占73.27%;能够正确书写参考文献的学生占50.92%;对于信息环境下存在的隐私与安全问题,59.12%的学生表示了解;83.87%的学生表示能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学生对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基本知识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由此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于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有关知识的缺乏;因此,使用具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时,未标注参考文献的学生占近30%。这种情况的存在不是学生有意为之,而是由于不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基本知识而导致侵权。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够正确书写参考文献,这使得他们在使用他人版权信息时,不能够正确表达,也是不尊重他人版权的表现。这表明大学生对信息的合理利用在道德、法律层面上还有欠缺,不能很好地判断自己获得的信息是合理利用还是侵权行为,是参考还是剽窃[5]。
近60%的学生了解信息环境下存在的隐私与安全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有足够的重视。近40%的学生对于信息环境下存在的隐私与安全问题不够了解,既不利于保护自身的信息隐私与安全,也不利于其信息行为的规范。对这部分学生需要加强教育。
83.87%的学生能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具有甄别能力,并能自控、自律。面对不健康信息,还有少部分人表示不能自觉抵制,对这部分学生还需要加强教育。
3 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分析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承担了主要任务,起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信息检索还是文献检索,这些课程均由图书馆授课。开设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6]。参与问卷调查的大一医学生未学习信息检索,大二医学生已学习此课程;经济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还未开设有关这方面的课程。
问卷调查显示,使用检索系统时,能够选择适合的用户检索界面(如数据库中的基本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等);大一医学生占28.56%,大二医学生占38.95%。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经过课程教育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文献检索课程以及计算机技术课程虽然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种主要从技术本位出发设计的信息素养课程无法将强化专业信息素养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7]。据调查,信息检索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基本知识、文献检索刊物使用等内容。由于任课教师为图书馆教师,而非专业教师,因此,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课没有较为直接的联系,专业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信息教育与专业教学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是为学而学,教师是为教而教,“教”与“学”都没有明确的目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信息素养的专业属性无法加强,也影响了学生专业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专业信息整合、利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资料或学习信息,大一医学生占60.43%,大二医学生占73.68%。大二医学生虽然经过信息检索课程教育,但更多的还是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资料,且比例高于大一医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需要改革是毋容置疑的。
4 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对策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信息素养教育既是通识教育,也是专业教育,教育内容涉及较多学科,其应用更是遍布各个专业。因此,要通过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的共同教学,协同完成。应用性是指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实际需求时,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要注重基础知识、技能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实践性是指信息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明显成效。
任何事情的进行都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过程。信息素养教育亦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内容,针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策,采取递进式培养的形式,覆盖大学教学全程,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能够连续进行、无缝对接。
可分为三个阶段:通识教育、整合融入、创新应用。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是三个逐步深入的教育阶段。
1)通识教育,即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通过文献检索等课程,使学生接受基础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良好正规的培训,能够给学生奠定坚实的信息素养起步教育。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一般由图书馆教师担任较好,由于具有深厚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他们在基础信息知识和技能教育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整合融入。大学学习只是奠定了专业基础;信息社会中,只有掌握信息技术,不断获取信息,才能满足终身学习和更新知识的需要。只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并且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解决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的问题。信息素养教育与具体的课程目标一致,不仅普及信息素养课的范围,延长信息素养培养的时间,也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8]。信息知识和技能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载体,专业知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两方面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联结学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造[9]。使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不再是为学而学,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教与学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明确的目的,学习与应用紧密联系。专业课教师是这个阶段的主力军,可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3)创新应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获取、处理信息,分析、评价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整合、创新利用信息,解决工作、学习、科研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5 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信息为资源,以应用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训练,引导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将新的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对获取信息分析评价、总结利用,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根据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天敏,何今成,陈萍,等.全球背景下医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10):85-88.
[2]孙风梅,王强.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1-84.
[3]赵媛,薛小婕,淳蛟,等.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6):258-263.
[4]方坚.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0):115-117.
[5]宋雯斐.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绍兴市大学生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6):131-134.
[6]殷利艳.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1-123.
[7]刘静,刘夕炎.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110-112.
[8]郭健民.理工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2):115-116.
[9]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