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黄”善举的道德魅力

2015-08-28文藻

群众 2015年3期
关键词:捐助者崇德做好事

文藻

“炎黄”在江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做好事不留名,行善不求利”的“活雷锋”样的先进典型。

1987年6月28日,张纪清便化身“炎黄”,用“无锡汉昌路1439号”这个假地址向祝塘镇党委汇款1000元,请其转交给正在筹建中的祝塘幸福院。这并不是他最早的一张汇款单,而是第一次使用“炎黄”这个名字。当时之所以化名“炎黄”,是因为张纪清觉得,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助人为乐、济贫帮困是传统美德,起“炎黄”这个名字意在明志,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大道至简,朴素的话语蕴含朴素的价值。

放牛娃出生的张纪清从小由继母带大,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言传身教,用质朴和善良教会了张纪清一个道理:“做人很简单,帮人也不复杂。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老人始终铭记继母的谆谆教诲:做人很简单,帮人也不复杂。当行善摒弃了功利之心,一切都将变得纯粹和简单。“‘人字只有简单两笔,但少一笔就倒了。做人和帮人也是如此。”从还是半大小伙儿那时起,张纪清就经常做“搭把手的事”。张家住在祝塘镇大宅浜河边上,从小深谙水性的张纪清是这条河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上三五个落水者。使用“炎黄”这个名字的28个春秋中,每年“七一”前夕,他都会从不同的地方向祝塘敬老院汇款,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钱捐物,资助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累计捐款捐物近3万元。

他对他的做好事不留名的举动作了自己的诠释:“我们做好事,千万不能以恩人自居,更不能给受捐助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负担。”确实,对于受捐助者来说,贫困本身就有着催人奋进的功能。只要生命尚存,他们的未来就会有无数种可能。他们以敏感的心灵感知着世间冷暖,如果某种帮助令他们的心理加重了负担,便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面对这种可能性,老人选择了“潜伏”,这无疑是睿智而负责的。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言行举止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张纪清28年的爱心坚持,让“炎黄”从一个名字升华为一种奉献精神。受“炎黄”精神影响,乐善好施不留姓名的新“炎黄”在当地层出不穷,祝塘镇为此专门成立了“炎黄陈列馆”,江阴也因10万青年志愿者遍布城乡而被誉为“志愿者之乡”。“炎黄”的事迹还引起了央视、《工人日报》、《新华日报》、《报刊文摘》等媒体的聚焦,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曾专程前来祝塘拍摄了专题片《谁是炎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奉献与牺牲、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社会崇德向善的基本要素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张纪清老人默默无闻坚持奉献的高尚精神、施恩不图报的人格魅力、带动全家人崇德向善的追求,不仅点亮了江阴这片热土,而且这种大爱精神不断被传递,被光大,被弘扬,汇聚成一场没有休止符的爱心接力,带动了越来越多的“身边好人”。从祝塘到江阴,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持之以恒乐善好施的“炎黄”精神,正在生根发芽、逐步壮大。就是这些如“炎黄”一般的平凡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嘉言善行,铸就夯实社会风尚的坚实地基,点亮了道德星空。

责任编辑:陈伟龄

猜你喜欢

捐助者崇德做好事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感恩受捐者是一种境界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事
帮大家做好事
非营利组织应对经济危机八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