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多音节词语的历史演进研究

2015-08-27盛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盛旷

摘要:通过总结研究者们对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中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数量统计结果和词语类型分类,梳理出它们的发展脉络。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时期的三音节和四音节的词语数量较少,中古时期逐渐增加,近代则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数量剧增的时期,特别是在元代以后,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大量出现;多音节词语内部结构不断复杂,词类分布更加均衡。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三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影响和语体的变化。

关键词:三音节词语;四音节词语;专书词汇:词汇统计

中图分类号:Hll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123-04

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规律性趋势之一。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为主。在复音词中,尽管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复音词在数量上低于双音词,但是多音节复音词的产生、构成和起因均有其特有的规律。作为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多音节词语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学界对多音节结构是否包括“语”仍存在争议,本文采用比较宽泛的定义,将多音节词和尚存在争议的“语”统称为“多音节词语”,既包括普通的词,也包括成语等固定结构。汉语词汇中,多音节词语主要包括三音节和四音节形式。杨爱姣(2005)认为词的三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仅次于词的双音化的重要语言现象。赵亚芳(2010)认为三音节词语大大增加了汉语词汇的容量,增加了构词方式的灵活性,为汉语词汇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阔道路。郭绍虞( 1979)认为四言词组是汉语特有的,其他类型的语言都没有类似汉语四言词组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陈明娥(2009)认为四字格是汉民族特定文化土壤和文化心理的产物,对汉语本体、汉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汉语史上看,四字格突破了汉语本身构词机制的束缚,而且在双音化开始的早期就已出现。

多音节词语比双音词具有更多的语素,语素间的联系更为丰富,形成动因也更为复杂。然而,从历史词汇学的视角,学界对于多音节词语的产生、结构和语义演进的研究仍然相对缺乏。为此,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多音节词语历史演进进行考察,以期挖掘多音节词语发展的规律。下文中上古时期是指东汉以前,中古时期是指从东汉到隋朝这段时期,而近代时期是指唐朝到晚清这段时期。

1 各时期多音节词语的产生趋势

1.1上古时期

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复音化倾向,其中也存在少量的三音节词语。程湘清(2003)对《论语》、《孟子》中出现的单音词、复音词做出统计:《论语》中出现3个多音词,《孟子》中出现8个多音词。杨爱姣(2005)的统计结果稍有不同,他在《论语》《孟子》《荀子》《庄子》中找到若干三音节加缀形容词:加缀形容词在《论语》中有“恂恂如”“侃侃如”“申申如”“天天如”“循循然”“空空如”“郁郁乎”等;在《孟子》中有“皇皇如”“茫茫然”等;在《荀子》中有“疾疾然”“訾訾然”等;在《庄子》里有“翩翩然”“栩栩然”等。《左传》中也出现了一些三音词,毛远明统计《左传》中有三音词1132个,杨爱姣的统计结果稍有不同,是1225个。

上古时期也出现了四音节词语。根据陆志韦(1957)的统计,《诗经》中已经有了汉语四字格的几乎全部格式,并且出现了476个四字格词语。刘斌霞(2013)统计《左传》中的四字格成语有611条,如:“一国三公”“相时而劝”“敬谢不敏”等。

1.2中古时期

《论衡》和六朝笔记小说是中古时期的代表性传世文献,也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主要依据。

根据杨爱姣(2005)的统计,《论衡》中有三音词374个。程湘清在《汉语史书复音词研究》中对《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进行研究,除去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构词方式合成的综合式三音词和多音节词共有213个,占全书复音词10.02%。这个数字没有包括重叠式,但《世说新语》中的重叠式只有71个,而且以AA式的双音节形容词居多,ABAB数量还不多,所以对统计结果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江傲霜(2007)的《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中对四音节词语进行统计,他选取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多部志怪小说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多部志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在六朝笔记小说中四音节词语(作者称为“四字熟语”)有117个。

1.3近代时期

在近代时期,《敦煌变文集》、《唐五代词典》、“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元刊杂剧三十种》、《金瓶梅词话》、《镜花缘》等是代表性的文献。

程湘清(2003)对《敦煌变文集》中除去ABB式、AABB式、ABAB式等重叠式的多音节词语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为310个,占全书复音词的7.13%,虽然这个数字包括了四音节以上的词语,但是从书中的例句可以看出这些多音节词中以三音节和四音节为主,所以还是可以反映当时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发展情况的。赵亚芳(2010)对《唐五代语言词典》所收三音节词语进行分析、统计,《唐五代语言词典》共收词条4500个,三音节词语252个,占总数的5.6%。李碧秋(2013)对宋代作品《东坡志林》出现的三音节、四音节词语进行统计:3026个复音词中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共有146个,约占总数的4.8%。骆娟(2011)对《朱子语类》的四字格词语进行统计,结果是928个。袁宾等编著的《宋语言词典》中总词条约有4100个,三音节词语337个,占总数的8.2%。

元代明代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三音节词语,“汉语里的三音节词,古已有之。元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曲丽玮(2010)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统计结果为三音节词语922个,近代新产生的有876个,约占三音节词语总数的95%;四音节词语1354个,97个承古词语,新词语1255个,新词语约占总数的92.688%。李仕春(2007)对《水浒传》复音词进行统计,8605个复音词中有三音词370个,约占总数的4.3%,四音节词语158个,占总数的1.80。周忠元(2008)对《金瓶梅词话》词汇进行研究,统计出三音节词语的数量为1253个,四音节词语1159个;白维国编著的《金瓶梅词典》中共收词8129条,三音节词语1100条左右,约占总数的13.5%。周飞(2009)对《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这三部晚明时期非常重要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的词汇进行统计,其中三音节词语4641个,占词汇总数的11.98%,四音节词语1959个,占总数的5.06%。

对清代作品中三音节、四音节词语进行研究的也比较多。刘佳(2008)对《儿女英雄传》的词汇情况进行研究,除去只使用一次的词后,词(不包括“语”,以下统计结果均不包括“语”)的总数为21901个,三音节词2915个,约占总数的13.3%,四音节词944个,约占总数的4.3%。马文龙(2010)研究《镜花缘》复音词,统计出全书共有复音词6406个,其中三音节词语14个,占复音词总数的0.2%,四音节词语560个,占复音词总数的8.80。翟灏《通俗编》收词条5558个,三音节词语696个,约占总数的12.52%,四音节词语1257个,约占总数的22.62%。

根据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专书中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上古时期的三音节和四音节的词语数量较少,可以说是“萌芽”时期;中古时期处于逐渐增加的过程;近代则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数量剧增的时代,特别是在元代以后,多部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三音节、四音节词语,而且很多是在近代新产生的,并非承古而用。

2各时期多音节词语的类型分析

2.1上古中古时期

古汉语时期的《论语》《孟子》中的三音节词,实际是“大丈夫”“上大夫”等六个三音词,可以看出这些词都是专有名词。《左传》中出现的三音词,大多数是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比如“左司马”“君司马”“君大夫”“公子忽”“公子申”“公子卓”“南宫极”等。毛远明统计《左传》中有三音词1132个,人名、姓氏名1047个,占三音词的93%。四音节词语在这一时期以成语居多,商代的卜辞中还没发现四字格的成语,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成语逐渐增多,这些成语多来自人民口语和书面作品,这一时期的成语如,“多钱善贾”“狼子野心”“众口铄金”“百战百胜”“不远千里”“吹毛求疵”。

中古汉语时期的著作《论衡》有374个三音词,包括人名、地名、书名和一些普通名词。这些三音词中属于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的如“魏公子”“长乐宫”“太史公”“万户侯”“御史大夫”等,属于普通名词的如“丞相府”“门弟子”“天下母”“天下父”“市肆户”等。《论衡》中四音节成语大多来源于先秦古籍,或用其典故,或采其名言。江傲霜(2007)在《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中把三音节词语分为单层三音词(内部是一层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内部构造以偏正式为主)和多层三音词(内部有两层以上的结构关系)。单层三音词比如“琉璃扉”“玛瑙石”“铁如意”“紫鸳鸯”“玉蟾蜍”等,属于多层三音词的如“比翼鸟”“心腹病”“守宫槐”“皇太子”等。多层三音词的外层大结构以偏正式为主,内层结构类型就比较丰富了,比如“心腹病”的内层结构是并列式,“守宫槐”的内层结构是动宾式。在六朝笔记小说中四音节词语(作者称为“四字熟语”)有117个,作者把它们分为成语和惯用语,按照语法结构分为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

2.2近代时期

近代汉语的著作中,程湘清(2003)从词性构成的角度把《敦煌变文集》中的三音词和多音词分为六种结构方式即:[偏(偏正)+正],如“金翅鸟”;[偏+正(联合)],如“童歌谣”;[偏+正(附加)],如“小女子”;[偏(单纯)+正],如“蒲桃酒”;[偏(偏正)+正(附加)],如“白骨笼子”;[偏(支配)+正(偏正)],如“入舍女婿”。四字成语的构成更为复杂。赵亚芳(2010)把《唐五代语言词典》的三字词语按结构类型分为六类,数量由多到少为:偏正式、附加式、动宾式、其他类、单纯词、主谓式。偏正式包括“耳边风”“前进士”等;附加式包括“阿那朋”“饭袋子”等;动宾式包括“暖道场”“守行踪”等;主谓式有“蒲鸽青”“气筑天”等;单纯词有“跋罗回”“曳落河”等;其他类有“卷自波”“阿滥堆”等。李碧秋(2013)把《东坡志林》中的三音词分为三音节单纯词和三音节合成词,在三音节合成词中又分为偏正式、动宾式、联合式、附加式、固定结构和数词。把四音节词分为固定结构和数词。

曲丽玮(2010)统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有876个三字格新词语,她把这些新产生的三字词语分为单纯式三字格和合成式三字格。单纯式三字格中分为叠音词和音译词,属于叠音词的如“忽刺刺”“缉林林”“吉丁丁”;元刊杂剧中有1个新产生的音译三字单纯词“魔合罗”,来源于梵语。合成式三字格中分为单式结构的三字词和复式结构的三字词,单式结构即内部结构仅做一次分析,如“窈窕娘”“热忽刺”“许来大”;复式结构的三字词其内部结构需做两次分析,如“撮合山”“小兄弟”“皎洁洁”“万万贯”。四字词语也同样分为单纯式四字格和合成式四字格。单纯式中又分为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比如“急留古鲁”“赤留出刺”,叠音词比如“村村棒棒”“伶伶俐俐”。合成式四字格新词语的结构也有附加式和复合式。四字格附加式的新词语在《元刊》中有6个,比如“虔虔答答”“滴滴溜溜”。作者把《元刊》中的复合式四字新词语分为联合式、主谓式、偏正式、递续式、重叠式、支配式、补充式、意合式八种,其中联合式最多。

周忠元(2008)把《金瓶梅词话》中的三音节词和惯用语(作者把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在音节中的三音节结构都叫做“三音节词”)分为三音节单纯词、附加式三音节词和复合式三音节词。三音节单纯词中分为音译词、专有名词和方言词,如“胡博词”“猪八戒”“桃花洞”“搭刺子”;附加式三音节词中分为名词词缀、词缀“刺刺”、形容词词缀;复合式三音节词中分为偏正式、主谓式、联合式、动宾式。从词性角度看,《金瓶梅词话》中三音节名词有843个,动词193个,形容词193个,副词等共24个,值得注意的是近代汉语时期新产生的ABB式词有111个,占三音节形容词总数的57.5%。这篇文章把四字格成语分为不可拆分的成语四字格和可拆分的成语四字格。不可拆分的有方言词、音译外来词和拟声词;可拆分的四字格按照两个部分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还有ABAC式、ABCB式、AABB式等等。

2.3三个时期多音节词语类型的发展特点

总结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中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类型研究,大致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历程:上古汉语时期的三音节词语以专有名词居多,以偏正结构为主,四音节词语以成语为主;中古汉语时期的三音节词语中普通名词的比例上涨,四音节词语可分为成语和惯用语,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内部可划分为多个结构;近代汉语时期的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内部结构划分更为复杂,三音节词语产生了新的形式,词类分布更加均衡,在三音节词语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3 多音节词语的形成动因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社会生活发生任何变化都会在词汇中表现出来。作为词汇史上重要的语言现象,多音节词语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文简要分析它们的形成动因。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从上古到近代,中国社会出现过战争和短暂的分裂,但从总体上看,生产方式日益先进,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商业资本积累,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城市开始发展,各种新产品、新技艺层出不穷,双音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表达的需要,大量的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对外交流的影响。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从中古时期真正开始发展,中古时期,除了民族融合以外,与外国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尤其是佛教的传人对汉语词汇系统产生很大影响。佛经的传人与翻译使汉语中出现大量的音译词,这大大增加了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数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全文约1 680字,前1000余字基本上使用四字句式。

第三,语体的变化。从唐五代开始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平民意识增强,早期白话也开始萌芽,到宋元时早期白话逐渐成熟,以元杂剧、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繁荣更使人们在语体上“弃雅从俗”,明清小说的发展继续巩固了这一趋势,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大量产生。如果说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的四字成语要用在正式的语体中,那么从中古开始逐渐增多的四音节惯用语则正好表示了一种语体上的转变。四字格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在《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醒世姻缘传》等多本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四字格俗语,这大大充实了四字格家族。

4总结

本文选取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汇总研究者们对这些书中的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数量、类型的统计结果,梳理出如下发展脉络:上古时期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的萌芽阶段,数量较少,结构种类单一;中古时期三音节、四音节词语数量增加,尤其是普通名词的数量,结构变得复杂,大多数可以分为两层;近代汉语是三音节、四音节词语大发展的时期,数量剧增,词类分布更加均衡,专有名词比例进一步下降,结构类型更加多样,四音节俗语大大丰富了四字格家族。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日益先进,新事物不断出现;第二,对外交流的影响,尤其是佛经的翻译使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第三,语体的变化,唐五代以后通俗文学的流行让人们“弃雅从俗”,口语性较强的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因此蓬勃发展。对于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的研究还有很多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首先,对于三音节词语的研究集中在近代汉语,但是从中古时期三音节词语就已经开始发展,对于中古汉语时期三音节词语的形成、发展情况值得进一步探索;第二,对四音节词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成语的研究上,而对于惯用语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三,从整体上看,学界比较偏重对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内部结构的分类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它们词汇化的动因和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则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