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当下教育意蕴
2015-08-27汤颖
汤颖
摘要:作为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呈现出的诸多特征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当下教育意蕴具体表现为:消极教育思想折射出信赖人性能量的教育真谛;消极教育思想影射出回归当下的教育理念;消极教育思想彰显出“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
关键词:卢梭;消极教育;人性;当下;不教而教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001-03
卢梭在《爱弥儿》这本著作当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而作为自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极教育思想及其基本主张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卢梭认为,人的一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应当受到大人们的特别呵护。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形成不必要的恶习,也比较容易犯错。那么,该如何对待这一阶段的儿童呢?与当时盛行的教育观念不同,卢梭认为简单的采取手段去摧毁孩子们的错误和恶习是一种认知偏见。合理的做法是在孩子们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而所谓的消极,也就是指不刻意灌输给儿童知识,不主张道德说教,而是用智慧的“沉默”关注儿童的成长,以此形成卢梭所相信的教育结果,即:开始的时候什么也没做,结果却实现了教育的奇迹。卢梭认为,当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是没有用处的。不应为了使儿童学到一些学问就牺牲掉其他有用的东西[2]。可以说,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观念有所冲击,时至今日,也是国内外教育学者值得思考的议题。而事实上,无论消极教育思想追求了什么样合理的教育理念,也不论消极教育思想会带来实际教育活动中的何种问题,我们以为,就思想本身来看,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恰恰是以卢梭自然教育主张为基本生长点,卢梭拒绝在孩子尚未具备理性思维能力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们知识、道德等教育影响。卢梭希望孩子不是小大人,而是真正的孩子。基于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根本要义,我们将围绕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展开现代意义的教育思考,并且得出这样的思考结晶:消极教育体现了对人性力量的尊重和信赖;消极教育彰显的是回归当下的教育理念;消极教育追求的是以不教的方式实现教的目的的教育艺术。
一、信赖人性能量——消极教育的教育真谛意蕴
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与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尊重人性,相信人性能量为前提。卢梭在《爱弥儿》的开端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仔细斟酌这句话,不难发现,卢梭认为人的不良品质形成不是由其他,而正是因人自身的后天熏染而形成的。人们初到人世间的时候是完好的,不仅拥有能够生存下去的身体条件,也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至于为什么人们后来失去了这种良好的品质,在卢梭看来,则是由于后天我们忽略甚至违背了最初的人性需要。因此,卢梭认为在人们的理性尚在萌芽阶段的时候,不必刻意追求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结果,而是充分允许孩子享受属于他的自由时间。卢梭说,如果你能够采取自己不教也不让别人教的方针,如果你能够把你的学生健壮地带到十二岁,这时候,即使他还分不清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但你一去教他,他的智慧的眼睛就会向着理性睁开的。卢梭并不是不担心他的爱弥儿受到坏事情的败坏,只不过卢梭认为比起教育不善的败坏,儿童们所受到的坏事情的熏染之败坏是要轻微得多的。
比较卢梭对爱弥儿的信赖,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显然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应有信任。这种不信任最先表现在我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认为他们处于无知阶段,而且认为正因为其无知,才有必要将知识灌输给他们,及早让他们成为“有识之士”。可是问题就在于,我们灌输给孩子知识本身就呈现出了对他们的能力的不信赖,认为他们没有自然而然发展的能力,认为他们即使受到了有意识的成人的教育,也未必就是“好孩子”。国人对“好孩子”的标准,在卢梭那里或许并不是合格的标准,甚至只是大人们偏见下的产物而已。卢梭相信孩子的自然发展的能力,而且相信,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到了一定阶段,凭借孩子成熟发展了的理智之光也能够将错误改正。而至于大人们所追求的“不出错”,知道哪只是右手,哪只是左手,在卢梭那里只是不必要的“卖弄”而已。正因为信赖人性的能量,所以卢梭才追求自然的教育理想,卢梭希望成人们必须允许孩子们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的表现,杜绝一切束缚,只有经过必要的消极教育后,孩子们才能够判断如何在宝贵时期珍惜光阴。或许在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背后还隐藏这样一种论断,即倘若不是成人们对孩子的过早不信任,倘若成人们对孩子没有给予过多的干涉和规训,或许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依然可以很美好。总之,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反映出了他的自然教育的基本主张,即对人性的基本信赖以及对人之能量的美好期待。这至少给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提示:以人为本并不是形式上的对人的关心,而是实实在在的信赖人性的力量,只有信赖才能产生奇迹,也只有信赖之后,才有机会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回归当下——消极教育的教育理念意蕴
消极教育思想不仅呈现出对人性的信任,也表现出了对当下的关切。所谓当下,意味着不是过去,也意味着不是未来,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者所处的现实阶段。是的,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看,他反对为了未来的所谓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牺牲孩子当下生活的教育,卢梭认为那样的教育其实就是“野蛮的教育”。卢梭说,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卢梭呼吁人们真正关爱儿童,也就是在儿童时期培养他们快乐和可爱的本能。孩子们人生中的最初几年是一去不复返的,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时间。卢梭还无法理解那些轻视现在的人们,他说,我老远就听见那虚假的聪明人发出的叫嚣;他们不断地使我们迷失本性,他们轻视现在,不停地追求那愈追愈是追不到的未来,他们硬要我们离开现在的境界,走向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方。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竞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由此可见,卢梭是反对教育的“准备说”而主张教育的“当下说”的。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正是迎合了“当下说”,即让孩子生活在眼下,把视野和关注点投注到孩子现实成长的每一个时刻,而不是未来的某一时刻。教育同样如此,不能为了追求遥远未来的某个目标而功利地牺牲了当下孩子的幸福童年。不刻意、不做作、不急功近利,这或许就是卢梭追求的教育理念,或许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是消极的,但却是离现实切近的,而且是真实的。
卢梭消极教育思想所追求的教育“当下观”,对我们今天的家长和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也同时具有非常严肃的警示意义。今天的孩子往往由于各种教育偏见所致,他们或许生活在犯了错误的过去,或许生活在不断改错的现在,亦或许生活在期待不再犯错的未来,但无论是哪一种存在方式,都是一种与他人的期待,与未来的负荷关联密切的,所以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懂事”,同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不快乐。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呼吁尊重孩子的需要,但是只是关注到孩子的理性需要、知识需要、成绩需要,却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快乐的需要、健康的需要。如今的中国教育现状,琳琅满目的补习班,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已经主导着教育市场,孩子们为了未来所谓的“人才”牺牲了当下的时光,岂不知在卢梭的眼中,孩子首先为好“人”,然后才是成为“才”,而我们的教育更多将重点放在对“才”的苛求上,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存在意义。孩子们应当生活在当下的生活,而且在这段现实时光里他是可以拥有快乐的,可以追求惰性的,可以偶尔犯错的,可以拒绝“听话”的,可惜的是,他们如今眼中看到的,耳里听见的,脑中思考的,几乎都是来自成人的对所谓未来的憧憬和幻想,即使是那些拒绝思考未来的孩子,也只是机械地应声着成人的安排。如果我们问今天的孩子快不快乐?或许他们也会说“快乐”,但这种“乐”和卢梭曾给予和准许爱弥儿拥有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究竟今天的孩子“快乐”还是爱弥儿快乐,随着教育时间的推移,随着成人世界的来临,谁能笑到最后,只有长大了的,曾经的孩子们最清楚。概括起来,消极教育思想所隐射的对当下生活世界的珍视,给予我们今天教育工作者的启示至少有两点:一是回归生活,尊重自然,关照现实的儿童教育;二是孩子应当拥有适合的位置,什么时候是孩子,什么时候是大人不是由别人规定的,而是由儿童的真实需求决定的,这个需求就是“像个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生活在当下”。
三、不教而教——消极教育的教育艺术意蕴
随着卢梭消极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以至于人们在解读消极教育思想本身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非故意的误读。这种误读或许与思考者的主观期待有关,也或许与没有钻研卢梭的思想文本有关。例如,有的人在理解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时候,会将卢梭这种思想理解成对教育的否定。因为卢梭不主张教育,所以就是否定教育的价值。其实这种理解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解,也是一种观念的偏见。卢梭确实不主张对儿童及早进行教育,但他反对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人们对教育赋予的太过刻意化的重荷,卢梭担心那种可以追求的,被说教所灌输了的教育不能帮助孩子成为真正发展和进步的个体。所以,与其将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偏缺地理解为对教育的否定,不如将其理解为教育的智慧之举,即以不教为方式,促进教育之善的形成。卢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也就是说,卢梭从来不曾怠慢教育的应有功用,只是卢梭认为在孩子的理性尚未形成之时,自然而然地发展孩子的天性比主观强求的教育效果要更适合儿童的需要。如果在儿童“理性睡眠期”让其学习历史、寓言等都是没有用处的,由于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因此反而有害。可是,不教未必不成器,教得多了也未必就佳。卢梭消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就是“自然后果”原则。自然后果原则用卢梭的话来解释就是,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卢梭还举例说,如果孩子撒了谎,不要斥责他们,而要使他们明白,如果撒谎,则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都要落在他们的头上,例如,即使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相信;即使没有做什么事情,也要被别人不由分辩地指责说干了坏事。就此可以看出,卢梭并未否定教育力量,而只是结合他认为的孩子的天性,采取了一种更为自然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也彰显出了消极教育的要旨——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
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呈现出来的“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具有更为紧迫和现实的启示意义。我们的教育观往往建立在主导者、主体地位的教育主体认知的基础上,有了这个基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甘愿成为教育配角,争相做主角的不良后果之一就是都想竭尽全力引起对方的关注,都希望能够引领对方的成长。而这种局面正是卢梭所担忧的:当教育目的过于短暂,教育追求过于功利的时候,我们将会牺牲儿童的自然成长和教育的自然发展。另外,长久以来,中国的家长或是教师对于儿童实施的道德说教太多,以至于儿童形成了不必要的道德叛逆,最终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欲速则不达”以及“事倍功半”的后果。值得一说的是,而今的新课改有个很好的理念似乎很符合卢梭“不教而教”的消极教育主张,即教学过程中的“留白”设计,“留白”绝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拖延进度,而是给予学生更为充实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求的机会,这样才能将自己内心的认识和外界刺激和谐互动,形成合理的认知。而卢梭的自然后果教育原则给予我们的启示则更为深刻,用卢梭的原话表达就是,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错究竟是错在什么地方。
综上所述,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遵循自然教育思想所诉求的对人性本善的人性观,尊重儿童内心需要,将孩子从出生到儿童时期这一重要阶段作为“无为而为”“不教而教”的重要阶段,关心儿童的自然习惯的培养和自觉习得能力的发展,重视自然后果,提醒人们警示口头教训的弊端。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儿童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它不仅提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儿童阶段所持有的教育方式观,将“自然后果”教育原则引入到儿童教育中,将“身教”的价值置于谆谆的“言教”之上,将教育的发展从未来的视域拉回现实和当下的边界,尊重儿童,回归生活,依循自然,等等。而这些教育观念的变革,只要努力去实现,哪怕只是一小步,对于儿童来说意义都极为重要。无论怎样,把握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要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对于教育事业本身、对于教师和家长、对于儿童的切身成长等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