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探析

2015-08-27焦烈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大学生

焦烈

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高校建设、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出发,准确掌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全面系统地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探讨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010-02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是大学生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中相对其他竞争者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它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和变动性的特点,体现出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对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以各种要素在大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同,“可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归结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基础竞争力和大学生就业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积累并内化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总和,其价值和优势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核心竞争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隐性素质和能力,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等要素构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战胜对手、获得就业岗位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发展前景,是保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2.大学生就业基础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生承担并完成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各项基础性素质和能力的总和,它在求职过程中容易被用人单位发现并认可。基础竞争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显性的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心理素质、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能否顺利获得工作岗位的最直接因素。

3.大学生就业环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环境竞争力,是指来源于大学生个体之外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学校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毕业院校及所学专业,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社会经济环境、用人观念、就业政策是影响环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是催化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用人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系统分析,“明确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改革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一)个人因素

一方面,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是大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最基本的个人素质,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敲门砖。从专业技能来说,一个具有高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水平、全面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思维敏捷,能够灵活地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从求职能力来说,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职位信息,善于把握时机,有清晰的职业意识、准确的自我定位、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又拥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荐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就会使求职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二)学校因素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着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科学的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会的需要,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规定并将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推荐给用人单位,努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找到职业岗位,具备完整、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的高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社会因素

从社会用人观念看,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大学生的毕业院校、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甚至生源地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也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从就业政策看,政府就业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大中城市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时,都不同程度受到户口指标、人事指标等因素的限制。从市场供需看,在当前高校大幅度扩招的形势下,劳动力相对市场需求过剩;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和行业调整,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经济发展缓慢,都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产生了影响。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就业观的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高校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完全被动地寄希望于家庭的社会关系,或者依靠学校、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其次,要面对现实,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就业渠道多元化。第三,要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起点、高职位、高薪酬的“三高”职业的现象。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首先,大学生要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分析,准确评价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自身条件和潜力;第三,作出合理的职业分析,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和岗位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对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专业或职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眼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耐力与执行力,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弥补基础理论上的不足,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岗位信息,确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二)高校层面

1.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其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现实,不怕挫折,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和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学测量,指导大学生科学择业。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大学生作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及早人手,让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做好整体规划。其次,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全体执教老师和行政老师共同的责任。再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应该建立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使其学会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自我完善。

3.改革高校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是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不断去粗取精、趋向合理化的产物,它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及学科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要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高校要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技能训练,增强就业竞争的经验与能力,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更快地做好就业准备,形成竞争优势。

(三)政府层面

1.优化就业政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又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要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取消行业性限制,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网。

2.创建公平的就业体制

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加快户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就业的行政分割格局,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毕业生自由就业,努力为高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用人单位的录用机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在录取过程中,各种数据、结果及时准确公开透明。

3.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服务。培育教育市场的中介组织,发挥中介组织联系政府、市场与高校的桥梁作用;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调控和指导功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和职业发展服务,为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提供方便;政府要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就业形势,准确掌握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扎根基层的典型、服务边疆的典型。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习手语翻译,提升外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升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