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跨文化道德教育诉求
2015-08-27郑晓莉
郑晓莉
摘要:人们对苏格拉底道德榜样和思想并不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方人深受柏拉图的影响,还因为道德像科学一样,不分国界。教育不像训练、社交、教导等,它需要一定程度的道德训练。道德培养旨在提供不同传统和不同行为的理解认识,当这些行为是道德行为,人都遵循道德,并能接受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苏格拉底;跨文化;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4-0098-02
引言
对于许多人而言,苏格拉底是人类道德典范的代表,当然这不仅仅是对于那些继承他的文化传统,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而言的。像佛祖、耶稣和孔子等其他一些身份特殊的人,他们的名声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人们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善良的雅典人,我们向他致敬。在本文中,希望阐明虽然道德会以许多特定的形式存在,但道德存在使其成为或定义自身的一般特征,这种特征超越了文化、种族和国界限制。跨文化的道德教育不是训练或灌输的教育,从道德的本质来看,它旨在促进区分普遍和特定的道德而考虑到的种族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一、道德
为什么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一个人口仅有15万人,容忍奴隶制和弃婴行为,却未像我们当今所面对的环境、医疗和种族问题的国家——苏格拉底却能代表众人而成为道德典范?为什么在当今全然不同的21世纪地球村中,苏格拉底的思想仍是被西方道德哲学家研究最多?难道仅仅是另一个迹象表明权力决定我们应当尊重谁,又或是他们往往研究从年轻时就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圣人?一些人认为,西方人研究苏格拉底而不研究佛祖或孔子是因为他是希腊文化真正继承人。苏格拉底应该成为道德典范的代表的事实是不变的,因为就像科学没有国界一样,道德一样没有国界。
水在任何文化中都是在100℃就沸腾,全世界的金属受热都会膨胀,目前的科技文明都不会否认万有引力定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社会中一夫一妻制在道德上都是正确的,也不是说所有文化体都会认为死者应该人葬,或者同性恋都会受到社会谴责。但在此系列争论中存在一个显著且混乱的危险:不同群体(文化,种族,民族,年龄等)有不同的价值观,包括一些他们认为是道德观的东西,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首先,它本身表明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道德理论,因为其特定的道德观对不同情况(地理,经济,思想,宗教等)下引起不同具体做法的共同一般原则的解释的直接程度有所不同。正如希罗多德将其明确地称为“一些人埋葬他们,一些火葬他们,一些人将其做成木乃伊,但所有的人都尊敬他们的死亡”。
其次,在道德领域里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跨文化特征被认为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这种跨文化存在不能被否认,从逻辑上不可能否认任何快乐的价值,否认的人一定会被认为缺乏对快乐和价值的观念理解。
对上述阐述的标准反对者可能认为这是西方眼中的道德,应该有其他文化对道德进行解释。重点是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文化,能够清楚地讨论一些与我们所指的道德不同的一些东西。所说较多的就是引入一种重要的区分机制,一方面能够区分相同事物所呈现的两种不同现象,另一方面能够区分两种不同事物的基本概念。答案是没有人能振振有词地这么说。例如,如果一个人用网球拍来打足球,我们能说这个人对足球没有概念而对网球有概念吗?这就像德国纳粹政权、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不能代表相同的道德一样,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原因,他们却能够被解释甚至是被原谅,这些政权根本不存在道德。诚然,他们的确有自己的价值观、理想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集合体并不能组成道德。
所以,苏格拉底至今仍比希腊与其地位相当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提斯或军事家德摩斯梯尼对我们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然而苏格拉底会话独特的环境对我们而言却是陌生的,而且一些特有的例子有时也深受文化植入影响,如在Euphythro 一书中,问题是一个儿子因其父对垂死的奴隶视而不见而检举他,这个儿子是否是尽责的。他们所关心的准则对道德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但其中的道德却是相同的。
二、教育
另一个在哲学家之间广为接受的真理是教育、训练、社交、教导以及其他各种影响种类应该被区分开来。而且,很少有哲学家对教育包括发展理解力、训练使用器械技能、社交、使个体适应一种生活方式或文化、教导有何争论。所以仍有空间讨论超出这些概念广泛区别的基本点。这里提到的主要不同点跟学生的学习有着相似之处。把这些特定文化观念强加给学生,有论断称将教育与普遍认识区别开来的教育观点只是文化偏向,这却偏离了主题。关键是发展中的理解力、使用机械技能中的差别能使人们习惯某一生活方式,而这些差别会出现在任何文化中,随你怎样称呼它们都可以。
上述差别可能会使其失去某种教育话语,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们太为人所熟悉,因为它们具有实践和道德上的重要性。它对社会有很大贡献,所以它应该在理论上也能有这样大的作用,应该考虑到它们在实践上相应的价值。涉及到道德领域,我们必须清楚它是否是真正的与道德修养相对应的道德教育,还是我们期望的社会化或教化。
毫无疑问,那些提及“道德教育”的一些人事实上是有意识地要求道德训练,它追随道德包含的东西,而通常教育人们的教育却或多或少成为使人们开始理解道德哲学的问题。有许多人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能够理解道德话语的逻辑,感知上文提到的关键,认为道德要求必须以独有的方式进行评估,因此他们也许觉得学校除了在道德上教育学生还应该做到其他方面。社会化对教育来说不可避免的,是可接受的,它对后来的道德教育或者道德训练来说会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三、跨文化道德教育
跨文化道德教育应该被在接受教育时期的学生所理解,无论他是哪个民族,在哪个地区,信仰什么宗教等。但仍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需要补充,这种道德养成会改善一个涉及很多方面的现实,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具体的道德观念方面,有时是竞争关系,有时又互相矛盾。对于全球各国移民来讲,它能做什么呢?也许只是对学校生活方式的不熟悉,也许积极鼓励他们保持自己祖国的文化身份?对于遏制种族歧视,培养合作又有什么用?对于其他不同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又有什么作用?
必须承认,对于其他可以直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能做的确实很少。但随后的选择是对其他的开放的,更有效的异议。各种封闭社会(无论是像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样大的国家或是像一些小的宗教组织)都充分证明了通过一个教化和社会控制的过程,实现社会一致性。但是对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社会,鼓励创造性,偏向社会化和培训教育,这项选择不适用。此外,它还隐藏着暴力,因为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同样连贯和可以接受的,其中的一些甚至并不是真正的道德。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鼓励人们去移植一种特定的文化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它有它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在新的环境中缺乏合理性。
人们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寻求提供道德教育,比如研究苏格拉底的思想或研究当代道德哲学。同样地也能通过学习体验各种各样的信仰和文化来受到平等的良好的教育。要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跨文化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去展开,一个适宜的跨文化道德教育实践应该包含体验不同文化的成份、寻求探索特定习俗和信仰背后存在的原因,有纯粹的文化习俗和有具体的真正的道德需求,能够建立特定的环境和卓越的道德原则组合。我们不仅因此真正理解道德,而且也意识到,在新的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习俗中哪些是需要、哪些又不需要继续继承。同时,学生们获得关于彼此文化的信息,并且在没有竞争主张的情况下能大体上了解不同信仰和习俗具有合理的理由。
诚然,某些习俗在新的环境下似乎是不合适的,某些行为方式一旦有一个明确的理由作为后盾,就可能是不恰当的。但那正是我们追求真理和知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学校不能认可地球扁平论者的观点,他们不能只是为了让我们感到舒适而无条件地承诺传递祖辈的世界观。但是,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有一定的明显优势:促进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增进对道德领域逻辑的理解;有助于同源文化的锻造。同时,这些优势可能有助于促进宽容与和谐,因为即使理解并不等于原谅一切,也一定会有帮助。最后,这个实践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因为价值观净化、道德信仰的历史记载、道德准则的比较研究、宗教教育和训练、社交或教导只是来形成人自身特定的道德,而对于多数人则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对于跨文化方法——利用不同文化的特点来提取道德的文化中立本质——关注什么是道德领域,与基础不充分和未加争论的关于道德领域是什么样子的观点、孩子的观点、对过去的观点、对其他文化的观点、宗教领袖的观点、还是自己文化群体的观点均截然相反。
毕竟,如果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念走进我们的学校,虽然关注他的外来性很有启发性、有趣味和有价值的,但是他的伟大只有当他特定的希腊文化性被人类超越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