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迹塘故事”的保护与传承

2015-08-27邵曼曼赵琴

艺海 2015年3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机遇

邵曼曼+++++赵琴

[摘要]自2006年“马迹塘故事”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其所面临的“传统遭遇现代”的尴尬境地已不得不引起诸多传承人及相关学者的重视。作为“非遗”的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必然挑战,因而“保护”、“抢救”“传承”对于“马迹塘故事”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马迹塘故事” 机遇 挑战 保护 传承

“马迹塘故事”是一种高台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相传了近150年之久的民间表演技艺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其文化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马迹塘故事”面临着很多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

一、“马迹塘故事”面对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民间艺术犹如春风沐雨般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21世纪“申遗”热潮的兴起,“马迹塘故事”也随之参与到“非遗文化”的队伍当中。近年来,随着益阳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旅游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已有专门学者对益阳市的旅游职能、项目带动、区域旅游合作等旅游业开发作了一定的开发对策。“马迹塘故事”作为2006年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就必然会受到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带动其发展。

马迹塘“故事”,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时到过武汉,曾引起轰动。1959年参加县城民间艺术表演比赛,获二等奖。1983年正月参加县城联欢。1990年元宵节,马迹塘人民扎了12台“故事”,组织了130多台彩车,浩浩荡荡开赴桃江县城,盛况空前,受到县城民众的热烈追捧,从此每逢重大节日,马迹塘人民总要扎十多台“故事”进行庆祝。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和2001年桃江县庆50周年之际,共扎出五十几台“故事”庆祝,其中有不少精品之作。其中桃江县第三人民医院为庆祝香港回归他们精心制作了一个中药当归的造型,寓意为香港“应当回归”,观众无不拍手叫绝……马迹塘“故事”还三次上了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3日,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的“欢乐大篷车”来到桃江,拍摄了马迹塘镇组织的5台“故事”,摄制了一辑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故事”的魅力。2009年4月7日至10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希望英语》栏目摄制组一行5人来到桃江县,专程到马迹塘镇拍摄了马迹塘“故事”,制作成专题片。在14日12:10由央视第十套《希望英语》栏目播出,播出时间长达26分钟。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福剑亲临马迹塘,零距离感受“故事”的魅力和风采。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毕福剑回京后,以《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为题播发了现场采访报道,在全国影响很大。

桃江县政府也十分重视对这一民族瑰宝的保护和开发。各级政府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技术用来保护,同时进行适当的开发。可以说,“马迹塘故事”所得到的重视与发展机遇,都是历史上最好的。

二、“马迹塘故事”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人们的审美习惯也随之变迁,冠以“现代性”的流行娱乐方式已成为绝大多数群众所热情追捧的娱乐对象,而当地所具有的极具民族色彩的艺术形式却成为本族人民见而避之的“老古董”,马迹塘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经济困难,无法发展,因为各级财政包十,乡镇无法给以专项投入维持故事的发展。加之是政企、政事分开,作为地方文化部门按上级精神划块归类,而乡镇文化更是白顾不暇,根本顾不上也没有能力和资金来宣传“马迹塘故事”。

其二,故事传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强度依赖个体传承人的传授,而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观念等外界环境的变迁,传承人的观念价值、生活态度、方式也在潜移默化。随着‘非遗传承人的老龄化,不排除每年会有老一辈的传承人告别人世,目前尚在的传人仅有六位,年龄最长者已有73岁,最小的也年满65岁,新一代的年轻人愿意继承这一手艺的寥寥无几。而当我们已经强以“政府”的头衔来获得传承人带来的传承行为时,却忽略了这些“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这恰是“非遗文化”精神的骨髓,这种民间技艺的表演和创造行为蕴含的是人性的智慧和积极性,倘若失去,这种表演性质也必定黯然失色,如同失去灵魂的肉体。故事艺术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故事技艺逐步减少演出机会。虽然今年政府有加大力度开展“故事”演出力度,但演出的机会扔屈指可数。一些民间艺人被迫另谋职业,年青的出外打工谋利不想学。究其原因除了不愿意沉下心来继承这门艺术以外,重要的现实因素就是这一门艺术的确赚钱太少,基本上是出于以艺养艺的状态。年老的虽有丰富经验却无着落,构成了失传,濒临绝代的惨境。

其四,具有考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及器道具,因九八年洪水侵蚀已基本丢失,尚存部分资料及演艺器具因无场地陈列,亦无法收集归档整理。

其五,日益丰富的文化市场留给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媒介的不断推出和更新,使群众娱乐方式更趋于多元化。“故事”这种传统艺术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这种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深思。

三、“马迹塘故事”的保护与传承

“马迹塘故事”的保护与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迫在眉睫。我们作为这门艺术的拥有者和继承者,必须要充分把“故事”艺术重视起来,合理开发传统艺术。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于“故事”的保护与发展了,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举措:

1、地方政府按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召回出外演艺人员,加强基础培训,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口头语言形态的、肢体表演形态的,还是手工技艺形态的、文化空间形态的,都具有集体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并非一名传承人的职责,而是集体行为。刘锡城先生在《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一文中探讨“非遗”问题的时候,指出学者们往往忽略了最具人性意义的探讨对象,即“传承人”。“传承人”在“非遗”保护的工作当中,扮演的角色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而“马迹塘故事”的保护与抢救性必须涉及到对“传承人”的保护。除了逐步找回这些“传承人”,还应加大演出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并鼓励他们带徒弟,发展“故事”艺术。

2、镇人民政府于2004年组成了七人的专门拯救“故事”文化的领导机构,在民间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成拯救领导小组进行流失物件清理。

3、于2005年9月成立了桃花江马迹塘故事演艺团,已申请注册,办理了有关证照,对外专程出演。故事演艺团现有固定资产:10万元,拥有10台“故事”的表演道具,演艺团专职人员80人,团长:詹儒珍(第六代传承人)。

4、逐年纳入本地财政预算,挤出2万元经费加大对“故事”艺术的保护,逐步更新换代。2004年亮相银城演出成功后,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5万元,县政府拨出配套资金5万元,作为“故事”的改造经费。在政府扶持下,“故事”第七代年轻的传人蒋锡军等人,对“故事”进行了创新,在木座底部安装了能旋转的轮子,实现了由静态表演到动态表演的突破,方便了不同方位的观众观看,也改变了过去人物呆板的造型。

5、采取社会纳贤,企业挂靠办法筹措资金来源。政府划拨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公共房产,先后投入资金70多万元,添置服装设备,维修房屋,建立了“马迹塘故事”传习所,形成了历史成就陈列室,现存“故事”保护室,传承研究室,演员教习室。

6、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其纳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2011年,在首次举行的湖南省非遗保护宣传评选活动中,马迹塘故事入选“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系列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

首先,要发挥市场的优势,让商业资本进入到民间艺术保护中来,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增加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

其次,将传统的“故事”加入现代的元素,重新包装,使其更时尚化。如将美学、力学与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故事”中,增强“故事”的艺术效果。除了挖掘和整理传统的剧目以外,鼓励创作出新的贴近大众的现代剧目。

再次是要扩大宣传,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到奇妙的“故事”艺术。新闻媒体传播亦是笔者认为的可行的一种有效方式,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目前,已有不少民俗文化出现在各大电视媒体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甚至已出现有部分地区的春节晚会以当地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表演组成。笔者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将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文化的延伸手段,依赖新闻媒介的力量令信息在一定范围内高速传播,使得原本只属于益阳市的“马迹塘故事”可以走入更多群众的视野当中,让观众感受到异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不少新闻记者等媒体人将“马迹塘故事”作为撰写题材并登报,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欣慰。笔者亦希望当地政府可以将其纳入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可以对“马迹塘故事”作一期节目策划,向听众们展现其文化魅力之内涵,并邀请老一辈的“马迹塘故事”传承人作访谈节目。相信从平面媒体报纸期刊到多媒体电视广播,“马迹塘故事”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关注和保护。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到国外去参加各类竞赛,扩大其国际影响。

最后,是政府要加大力度保护和开发传统民间艺术,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商业资本的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详尽的保护计划,对流失的史实资料进行归档造册,开辟“马迹塘故事”图文档案陈列室,形成完整的历史资料,并定期举办“故事”研讨会、培训班,深究其内涵。将“故事”的演绎经常化、制度化,扩大辐射、形成品牌、做成产业,推进民间文化“走出去”。

不论是传承人的保护、资料的挖掘整理,亦或是媒体传播,“马迹塘故事”的传承需要的是群体保护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并非仅靠几位传承人的微薄力量。笔者认为,应当形成以“传承人”为传播主体、当地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为辅助,以政府的资助为保障,媒体的传播为手段的整合保护措施,各环节形成相互支撑、共同进步的良好文化氛围,只有在这种健康的社会文化气氛中,“马迹塘故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