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艺术
2015-08-26刘海强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思想性、综合性较强,理解这些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使初中生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在实践中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和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艺术;情境;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49-02
【作者简介】刘海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江苏宜兴,214200)教师。
所谓教学艺术,通俗地说,就是高明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乐学,使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学生能学有所得。具体来讲,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形象的比喻、灵活的教学方法、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按照既定的逻辑进行精彩演绎的教学方式。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思想性、综合性较强,理解这些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使初中生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必然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教师要设法赋予思想品德课趣味性、生动性,寻求学生乐学、易学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完美结合,实现“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是一个经典”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艺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快乐育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在教改过程中,笔者针对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彻底摒弃了教师为绝对中心的填鸭式和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了设疑、阅读、思考、讨论和解析五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要求:首先,创设情境,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其次,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围绕情境内容进行思考;再次,围绕情境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阅读和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产生试图解决问题的冲动;讨论使他们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讲解使他们把握问题的全貌,知道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创设情境是五步教学法的点睛之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情境创设是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的,需要教师本身对教材内容相当熟悉,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感兴趣的话题,更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把握课堂的能力。但是,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例如在讲授“学会交往”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列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若干冲突,这些冲突有不少都是我与家长交流时,家长向我倾诉的内容。因此,我言语不多,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参与讨论的极大兴趣。他们在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和展开小组讨论以后,各小组对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基本形成了相对客观的解决方式。最后,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分析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矛盾的原因,提出了站在不同立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告诉学生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我们经常换位思考,有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分析结束的时候,不少学生都陷入了深思。我觉得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他们似乎在这一课以后突然“长大了”。
二、联系实际,教书育人
“导弹打飞机——空对空”,这个歇后语反映的是人们对思想品德课的传统认识,思想品德课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的说教。其实,说到底这不是课程本身的原因,而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把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贯彻,这也是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即使是新课程标准其实也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这并没有否认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相反,结合我国国情,结合本地区实际,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正是完成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初中生心智初成,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挖掘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好奇心使然。课堂内外,有些学生遇到困惑时喜欢向自己信任的老师请教。有时候,他们所遇到的社会现象比较复杂,要做到正确分析的确比较棘手,有的是因为涉及的理论有一定深度,初中生暂时还不能理解,有的是因为看起来似乎和书本上的理论相矛盾。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采取“绕着走”的态度,解释时含糊其辞,那么,只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对教材中的理论不屑一顾,最终对课程本身失去兴趣。其实,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困惑,正是我们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理论来源于实际,高于实际,又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搞资本主义?如果不是,那么究竟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对于初中生来讲,提出这个问题已属不易。如果教师以“这个问题太大”或者“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懂”来搪塞,就必然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丧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运用邓小平“衡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市场经济的实质”等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我们的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和资本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着重介绍私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比较,不仅能够释疑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联系实际的关键在于联系那些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实际,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从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发展趋势,事物的本质出发去思考问题。思想品德课不应该回避社会现实,相反应该正视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运用理论知识去剖析它,理论上遇到的难题也应该在现实中去寻求答案。因此,联系实际是为了把枯燥的政治课讲“活”,是为了让学生不仅能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体验育人
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准则要求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要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当前,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却普遍存在着缺乏合作精神的问题。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应该弥补家庭教育中的这一不足,开展合作教育,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优越性,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享受合作带来的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开放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时,不同的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教师,此时可以适当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照同伴的意见,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体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几种结果,一种是小组成员之间意见分歧比较大,这时最能够体现合作的魅力。因为,他们必须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养成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这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当然,这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在体验中实现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