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啦啦操训练促进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认同度发展的实证研究

2015-08-26辉,马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运动体育

王 辉,马 嵘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运动人体科学

啦啦操训练促进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认同度发展的实证研究

王 辉,马 嵘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地域背景与项目背景,对参与的民汉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理论层面上,啦啦操运动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身体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实践层面上,啦啦操训练能够增强民汉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培养民汉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提高民汉大学生身体素质、促进民汉大学生关系认同度。本文旨在通过实地的实验与调查,探讨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认同度的发展,以期促进民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文化交流,缔造民汉大学生沟通的桥梁,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为该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啦啦操训练;民汉学生;实证研究;身心素质;关系认同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中心,中国西北边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1]。在新疆大部分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例为60%左右,甚至最高达到80%。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性、民族信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新疆高校多元化校园文化,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啦啦操作为我国近十几年来不断发展的新起项目,也不断地触动着新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促进民汉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关系认同度方面,开始由保守向开放转变,从不接受到喜欢的程度发展。所以,将啦啦操运动在新疆高校进行推广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与政治价值。

啦啦操运动不仅仅属于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教育手段,还充当着体育文化的载体和资源。在美国,啦啦操运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校园普及运动拥有200万注册会员,5 000多个俱乐部;在中国,2008年奥运赛场和2010年亚运赛场的啦啦操表演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2-3]。从1999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员发起并拟写中国啦啦操开展及设想草案,到2012年中国啦啦操代表团参加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取得良好成绩的发展历程中,啦啦操以独特魅力成为一项充满活力和市场潜力的新型健身娱乐项目并快速席卷全国[2]。2002年啦啦操被正式引入我国,且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环境下开展,开始在各级学校青少年人群中普及和推广。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及全球化时代的大步迈进,中国啦啦操运动10余年的本土化快速成长及国际和国内啦啦操运动接轨重要契机的出现,中国啦啦操运动迎来了与国际啦啦操运动全面接轨的契机[3]。凭借项目自身的独特魅力,该项运动在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奥运宣传需要以及之后所带来的对啦啦操认可度的提高,更推动了这项运动在高校的开展[4]。因此,对啦啦操训练促进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发展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样适应现阶段新疆地区局势的发展,借用啦啦操运动推进新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民汉关系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啦啦操训练促进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认同度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啦啦操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3本,并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的期刊以及相关领域历年的硕博毕业论文46篇,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1.2.2实地实验法 以花球舞蹈啦啦操为主体框架进行教学,制订为期8周的训练计划(每次训练120min),最后进行竞赛(步骤1:培养小教练;步骤2:各学院筛选训练对象;步骤3:分配任务,制订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步骤4:训练期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步骤5:组织竞赛;步骤6:问卷调查与分析)。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设计民汉学生调查问卷,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专家评定法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信度法,对作者本人所在单位参赛学院的运动员进行抽样重测,计算前后2次统计结果的系数为r=0.896 (P<0.05),表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适合发放;发放收回时间为2015年5月20-23日校运会比赛期间;问卷发放的方法为对参与啦啦操比赛的13个学院4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从每个学院选拔36名大一新生进行为期8周的啦啦操训练,并参加校运会啦啦操比赛),发放问卷468份,回收问卷4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38份,有效率93.5%。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包含男女比例、民汉比例、参与啦啦操运动的自信心与表现欲望、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身体素质感知情况等。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WPS2014进行数据处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理论层面分析

2.1.1啦啦操运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011年,滕凤仙在《啦啦操教学对大学生自信的影响》毕业论文中指出啦啦操运动传达着一种自信乐观的精神,有助于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显著提高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能够帮助其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行为[5];2012年,施正雄在《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一文中提出12周啦啦操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女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症状,增进人际交往能力[6];2014年,熊米娜在《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积极效应》一文中指出啦啦操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交能力,丰富女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并且对女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弹性水平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7];2014年,张海涛等在《啦啦操融入体育课堂对普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强调啦啦操融入体育课堂,能够从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创造性和竞争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8]。综上所述,啦啦操运动融入高校能够不同程度地引导与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助于健康校园文化的发展。

2.1.2啦啦操运动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015年,张怡雯在《简析啦啦操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一文中提出啦啦操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9]。2013年,时倩在《舞蹈啦啦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一文中强调舞蹈啦啦操锻炼能促进女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产生适度的运动疲劳,体质的增强能提高人体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强能引起睡眠障碍并发症的疾病的抗病能力,因而可以提高睡眠质量[10]。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文献资料比较欠缺,但是啦啦操确实拥有不一样的身体锻炼价值,能够起到身心发展的全面作用。

2.1.3啦啦操文化协同于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 2013年,王慧莉在《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中提出大学啦啦操文化结构由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构成,特征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多元化、独创性、激励性和群体性等方面,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技术风格的中国化发展和承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两个方面[11];2013年,陈丽在《构建啦啦队运动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一体化的研究》一文中强调学校是教育发展的摇篮,而啦啦操运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校园体育文化为啦啦操运动项目提供了平台[12];2012年,钟海明在《啦啦操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一文中阐述啦啦操运动重视团结协作、振奋民族爱国、磨练团队自强不息精神,能够传承本民族的民族精神[13];2014年,黎力榕在《试探啦啦操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文中提出啦啦操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体现,它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4];2014年,董春杉、徐妍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啦啦操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和“以人为本”等精神分别对保持啦啦队的和谐稳定、激发啦啦操队员不断开拓和实现身心合一等有积极的引导功能[15]。综上所述,啦啦操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三者可以相互推进发展,着重将啦啦操文化与现代校园文化融合,有利于啦啦操项目的本土化发展,将民族文化向啦啦操文化植入,有助于啦啦操运动未来在国内寻找落脚点。

2.2实践层面分析

2.2.1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大繁荣缔造了新疆高校特殊的民族化校园环境,本研究主要通过对13个学院筛选出来参加啦啦操训练与竞赛的4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每个学院36名,而筛选的基本尺度按照学生自愿报名与小教练选拔的原则,并对参与训练表现正常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体育成绩加分。

表1 参与啦啦操训练与比赛的民汉大学生基本情况统计

由表1可知,有效问卷438名学生中,参与啦啦操训练的男生比例占16.8%,女生比例占83.2%,这一情况的出现与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同样也反映了师范类院校男女比例结构差异大的特征;对于民汉的比例情况,也是新疆高校特有的现象,民族学生比例占53.7%,汉族学生占46.3%,与10年前相比民族学生的比例已经超出了20%。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的这种状况还在持续变化,民族学生占的比例将会增加,汉族学生所占比例将呈继续减少的趋势。所以,对啦啦操运动融入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2啦啦操训练能够增强民汉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 自信心与表现欲望已经成为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与实践能力。因此,通过运动改变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民汉学生合校合班更加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欲望。由表2调查显示,通过为期8周的啦啦操训练与校运会的啦啦操竞赛,13个学院438份有效问卷中,47.9%的民汉大学生认为自信心与表现欲望明显增强,29.9%的民汉大学生认为自信心与表现欲望有所增强,16.6%的民汉大学生认为自信心与表现欲望不明显增强,5.6%的民汉大学生认为自信心与表现欲望没有增强(见表7)。从研究结果的角度来看,参与啦啦操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的变化;从实用的角度看,对于今后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心理行为基础,提高了积极面对生活的能力,减少了消极阴影;从学科门类的角度看,文科大学学生效果更加明显,理科大学生效果趋于稳定;从民族成分的角度看,民族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更强,汉族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稍弱。

2.2.3啦啦操训练能够培养民汉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 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缺少了其中之一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商界、政界等人类活动的大圈中关注的是团队的组建,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必不可少。啦啦操运动文化底蕴中就包含团结、奋进、包容等主题,以适应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由表3调查结果分析,通过为期8周的啦啦操训练与校运会的竞赛,13个学院438份有效问卷中,53.8%的民汉大学生认为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明细提高,26.5%的民汉大学生认为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有所提高,13.5%的民汉大学生认为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提高不明显,6.2%的民汉大学生认为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没有提高(表3)。从调查的结果看,通过啦啦操训练确实能够提高民汉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从学生的行为反馈情况看,参训的大学生对训练重视程度在提高,很少出现况训与迟到的现象,并且参加集体活动的次数在增加。

表2 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自信心与表现欲望”调查 (n=438)

表3 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凝聚力”调查 (n=438)

表4 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身体素质反馈情况统计(n=438)

2.2.4啦啦操训练能够提高民汉大学生身体素质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力量素质、心肺功能、灵敏素质等,而啦啦操一次训练120min,持续8周,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变肌肉的力量、肺活量、反应能力。由表4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中,53.2%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明显改变,主要由于平时缺少运动或没有运动习惯,也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而现在通过啦啦操训练找到了运动的窗口;30.4%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有所改变,主要平时有运动的习惯,而没有运动的方法,通过啦啦操专项的训练,掌握了一些练习方法,并在训练之余进行练习;10.5%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改变不明显,5.9%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没有改变,主要与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运动习惯有直接关系(表4)。所以,通过参与啦啦操训练能够促进民汉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方法,为大学4年的学业与经历奠定基础。

2.2.5啦啦操训练能够促进民汉大学生关系认同度 在新疆高校民汉大学生关系的处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由于宗教思想、生活习性、民族文化、经济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民汉大学生思想与行为上的大不同;由于各地、各州教学水平与层次的差异,考试入学的学生汉语水平层次差异大,新疆高校需要进行适当的双语教学,这样的现象造成民族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多年来的社会进程中,民族学生身体肌肉成分、身体代谢系统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造成性格与体格上的迥异。通过8周的啦啦操训练,及时与各学院的代表队沟通,并且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与安排,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如表5结果显示,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族大学生群体中55.7%的学生认为相互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促进,29.9%的学生认为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所促进,10.7%的学生认为相互之间关系促进不明显,3.7%的学生认为没有促进,结合调查的结果说明通过啦啦操训练与竞赛的团队活动能够加强民汉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帮助,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民汉大学生之间关系的认同度,能够达到促进民汉关系的目的(表5)。

表5 参与啦啦操训练的民汉大学生关系认同与促进调查(n=438)

3 结 论

新疆高校文化多元化体现民汉大学生身心素质与关系认同度的发展,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乃至今后学习与生活的进步;而通过啦啦操训练与竞赛促进民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同样也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达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实践证明将全民健身运动理念融入高校文化、将啦啦操运动纳入团队体育活动与竞赛,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缔造民汉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渠道,传递大学生“团结、奋进、担当”的精神。

[1]武杰.新疆多民族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3):96-100.

[3]方奇,周建社.国际接轨背景下中国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128-132.

[4]胡娟娟.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15-119.

[5]腾凤仙.啦啦操教学对大学生自信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施正雄.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8):79-82.

[7]熊米娜.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弹性的积极效应[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2):26-32.

[8]张海涛,侯桂明.啦啦操融入体育课堂对普通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9):26-30.

[9]张怡雯.简析啦啦操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J].运动,2015,105(1):109-110.

[10]时倩.舞蹈啦啦操锻炼对女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6):3066-3068.

[11]王慧莉.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3):96-100.

[12]陈丽.构建拉拉队运动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一体化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113-114.

[13]钟海明.啦啦操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J].运动,2012,49(9):145-146.

[14]黎力榕.试探啦啦操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运动,2014,84(2):137-138.

[15]董春杉,徐研.中国传统文化对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8):35-38.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on Mental and Physical Quality and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WANG Hui, MA Ro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Xinjiang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s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that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by using literature, field experiments,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combining with the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and project background.It show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Cheerleading can contribute to form healthy psychology of students,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develop campus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practical level, Cheerleading training can enhance public confidence and the desire of performing, cultivate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and teamwork spiri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s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promote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create a bridge between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enrich campus culture as well a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cheerleading training;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majority; empirical research; mental and physical quality;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G804.3

A

1004-7662(2015 )08- 0079- 05

2014-08-05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232SS15119);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资助(项目编号:XJEDU040614C05);2014年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点支撑学科体育学资助(项目编号:14XSQZ0403)。

王辉,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运动体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