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
2015-08-25林迪
林迪
1937年9月24日夜,天黑得像锅底。
雨一直下,并引发了山洪。数千名20岁上下的小伙子半夜在雨中急行,标有八路军番号的灰军装透湿。
“战士们最希望的是天上多打闪,可以趁着瞬间的亮光放开步子往前跑。”这一夜,烙在115师686团司号员强勇记忆里,当时他只有14岁。担心被洪水冲走,强勇过山沟时使劲拽住马尾巴。他的两名身体较弱的战友就被冲走了。
晋北9月,夜间气温已很低,数千战士着单衣,走最难走的毛毛道,冒雨行进为的是赶到设伏地——乔沟。
为什么一定要在24日夜冒雨设伏乔沟?
当时共产党对日军的情报工作已小有成效。尤其是从灵丘传回的情报,日军25日要在凌晨出发,赶到团城与另一队日军会合。
乔沟位于平型关以东5公里白崖台下,具有极好的伏击条件。对于出现可能歼灭日军的战机,副师长聂荣臻说:“打!为什么不打呢?利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气焰骄纵的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嘛。”
天色微明时,日军来了。参战的115师宣传部长肖向荣做了如下记述:“约莫八时半光景,遇着从小寨至老爷庙约五里路之间的马路上,开来了敌军载重汽车八十余辆,马车百余辆,连接成一线,汽车上有约千名的敌军,后面跟着少数的骑兵,押送着车辆,正由东向西,往东跑池输送。”
天气是敌人。
本来调动了115师4个团,因为大雨,只有3个抵达设伏阵地。“来之不易的良好战机,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击!”聂荣臻命令将士,“沉住气,无命令不许开火。”
天气也是朋友。
大雨冲刷掉行军的痕迹,日本部队竟没有仔细侦察。林彪此战后总结:“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
见时机成熟,担任“掐头”任务的685团团长杨得志的部队打响了第一枪。
这支日军虽然是辎重部队,但同样训练有素,武器也占有绝对优势。经过最初的慌乱,日军很快清醒过来,在两名中佐的指挥下,利用车辆、沟坎作掩护进行抵抗。四五百人与686团反复争夺老爷庙高地的这场战斗,在乔沟伏击战中最惨烈。
八路军史料记载:“日军部分人员抢占了老爷庙梁,沟道内的日军也隐蔽起来,不易发现。冲下山的第9连战士反倒成了明显的射击目标,冲锋受阻。3营营长邓克明见此情况,命令10连压制日军火力,同时以11连冲下山去支援9连。在10连的火力支援下,9连和11连终于冲上了公路,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八路军普通士兵打大仗有个十几发子弹,打小仗才发三五发子弹。只有手榴弹是给足了的,一个人四枚。剩下就是刺刀,大刀、长矛。八路军战士子弹不多,于是就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打三枪就冲锋。战士们手中的步枪大多没有配备刺刀,只有举起枪托和马刀与日军肉搏。他们用刺刀拼,用枪托砸,枪砸坏了就抱住敌人厮打……那时候,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良,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而日军单兵素质相当好,吃得饱,臂力又大。
老八路王汝林回忆:“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只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他练过武术,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
八路军史料记载:“9连150名壮士,最后只剩下了十多个人,连长刘炳才负伤,3个排长都壮烈殉国。全连干部除1个副指导员和1个机枪班长以外,其余不是负伤就是牺牲。11连的3排则几乎全部牺牲。”
115师当时并不清楚此战的对手隶属日本陆军第五师团第21旅,这支日军部队编成于明治21年,兵源大都来自广岛地区,是中日甲午战场和日俄战场上的急先锋。
“老爷庙前的土地都被鲜血染红了。一个牺牲在高地上的八路军战士,腿被打断了,腹部有一条很深的伤口,肠子都露在外头,还怒目圆睁,双手死死掐住一个拿枪的鬼子兵的脖子,怎么掰都掰不开。”八路军史料记载。
在激战和打扫战场中,115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聂荣臻痛惜不已,当即下令:顽抗到底的敌人,坚决消灭!
“几乎每块鹅卵石上都滴有血迹……河滩的每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死尸垛,十几具日军尸体码成个半圆形,垒了尺把高,垛后还有尸体,身边堆着厚厚的一层子弹壳。”时任687团副排长的程光耀回忆。
经过4个多小时的拼杀,大部分敌人被歼,十里乔沟,日军人仰马翻,尸体狼藉,到处是燃烧的汽车、遗弃的武器和散落的文件。
平型关战斗共歼灭日军1300余人,缴获日军汽车六十余辆、小摩托车三辆(全部烧毁),九二步兵炮一门(无炮弹)、七三、七五山炮弹2000余发、步枪3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大衣数千件,此外还有部分马匹、弹药、粮草等军用物资。据战地附近几个村的当事人回忆,乔沟伏击战缴获的战利品特别是军需物资很多,数百名老百姓帮部队整整搬运了两天。
1937年9月25日,响彻乔沟的枪声,是自1598年露梁海战以降,中国对日本的首次军事胜利。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当天,蒋介石给八路军总部发来贺电:“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对于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当年曾亲自参与指挥这一战役的聂荣臻后来回忆说:“不少爱国人士曾经议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久驻华北的国民党军几十万大军尚不能打一个小胜仗,为什么刚到前线,可以说是仓促上阵的八路军,却能一举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我们党坚决抗日的政治路线所决定的。八路军东渡黄河以来,官兵士气高涨。战前,同志们就憋足了劲,决心严惩侵略者;战斗中,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干部战士们英勇无比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八路军在平型关一战成名,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和八路军部队。“平型关一战八路军、115师一下打出名气了,战后我们到晋南招兵,我们团的招兵处和国民党的紧挨着,他们那边根本没人去,我们用了一个星期就招了三千多人。”时任686团组织处股长,后为《解放军报》首任总编辑的欧阳文回忆。
在这次战役后,八路军明确了毛泽东在洛川会议时确定的战斗方针,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一边进行战斗,一边发动群众工作。而这次战役之后的抗日敌后战场,也频频传来捷报和佳音。这场战斗亦是一场造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战斗。在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决策、指挥和参加平型关战斗的各级指挥员,有27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