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3”大阅兵,中国邀请安倍参加

2015-08-25董海燕

时代报告 2015年8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庆典中日关系

董海燕

70年前,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与美、苏、英、法等正义国家一道,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在9月3日首次举行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早在今年6月,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曲睿就表示,这次阅兵将彰显我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彰显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历史贡献。

此后一个月,《中国日报》跟进报道: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于7月10日结束了三天的峰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举行吹风会,介绍了上合组织峰会取得的成果及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格局的影响。程国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上海合作组织六成员国的领导人已经确认将参加中国于9月初举行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

此外,程国平还透露,习近平主席已经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出了邀请。

消息一出,习近平邀安倍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的民间议论持续升温。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之前,围绕中国是否邀请日本领导人来华参加抗战胜利日阅兵的猜测就一直不断。

今年3月两会期间,王毅举行记者招待会,日本NHK记者首次在公共场合提到了这个问题。王毅的回答是,“我们会向所有的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不管是谁,只要诚心来,我们都欢迎。”

随后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又有日本媒体向发言人华春莹问到此消息,华的回答重申“中方已向所有有关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

有分析称:“之所以没有公开表达邀请安倍访华,最大的可能是没有必要将安倍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分开看待,以至于给人一种阅兵式是针对日本的感觉。”

而在今年4月,凤凰卫视采访中日友协会长唐家璇时,唐明白无误地表示,“我们是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完全是公开的,而且是很有透明度的,开放式的来搞这个纪念活动,所以那些揣测、臆测、甚至有意识的制造的一些舆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7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公开透露习近平邀请安倍来华参加活动,是中国官方首次明确此事,自然带有一定的指标意义。

中国要传递什么信号?

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邀请安倍参加抗战庆典用意深》一文对此做了回应。

第一,表达中国的中日友好意愿。中日建交很不容易,“乒乓外交”成为美好回忆。中日两国人民必须珍惜这段历史,让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下去。然而,安倍上台以来,由于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致使中日关系一度降到冰点。在安倍的一再要求下,在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的基础上,中日实现了两国领导人的会面。中国希望中日友好的意愿是真诚的,习近平邀请安倍参加抗战庆典足以说明这一点。

第二,考验日本政府和安倍的诚意。中日民间一直友好往来,但近年来出来的中日高层“政冷经热”甚至“政冷经冷”,颇受两国人民关注。今年中国举行抗战庆典,习近平邀请安倍参加抗战庆典,已经表现出中方的真诚和高姿态,安倍会以什么态度回应,尤其是会做出什么行动,考验日本政府尤其是安倍的诚意。

第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希望中国和平,而且希望世界和平,而世界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

微信号学习大国(XXDAGUO)甚至还为安倍总结了来华参加相关纪念活动会得到的三大收获:一是听一听世界关于二战的主旋律是什么,世界政要名流的悉数到场和郑重表态,肯定能够让安倍听到,世界上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才是绝对的主旋律;二是看一看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有多大,对于力推解禁“集体自卫权”,大搞“国家正常化”的安倍来说,来中国看清楚捍卫和平力量的强大,有助于冷静审视一下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三是想一想未来的路怎么走,针对习大大“真诚友好、以德为邻”的呼吁,安倍一定能学到不少、有所触动。

此外,中日关系是否会出现新的转机,也成为解读热点。

“邀请安倍来华参加抗战系列纪念活动,是符合外交礼仪和利益的,体现了中国对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自信,也自然表达了对中日关系未来的自信。这就如同俄罗斯邀请德国领导人参加阅兵式、英法邀请德国领导人共同纪念诺曼底登陆一样,是从宏大历史叙事着眼的大事件,是中国近百年来少有的重大外事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它标志着中国外交风格的一种成功转圜。”《中日关系或有转机 中国邀请安倍9月来华释放信号》在文中指出。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村田忠禧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倍应该参加9月3日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和中国人民一起观看阅兵式才有意义”。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庆典中日关系
生活是一场庆典
我也来两圈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50岁
2016旅游休闲大奖颁奖暨十五周年庆典 闪耀京沪 共襄盛举
受邀者 安倍晋三
击败“猛虎”后的独立日庆典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