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澳门和帝汶的檀香木贸易
2015-08-24彭蕙
彭 蕙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明清之际澳门和帝汶的檀香木贸易
彭蕙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澳门与帝汶的檀香木贸易是明清时期澳门对外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马六甲遭荷兰占领、日本贸易终结后,与帝汶的贸易线成为澳门重要的生命线,澳葡政府对此相当重视,并有组织地进行垄断性、专项性的经营,使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维系居澳葡人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18世纪,随着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再次调整和对外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西方诸如荷兰、英国、法国等国的介入,澳门的竞争力日益衰落,葡商在檀香木贸易中不再占有优势地位,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逐渐走向衰落。
明清之际;澳门;帝汶;檀香木贸易
明清之际,澳门和帝汶往来频繁,贸易不断,其中以檀香木贸易为主。至17世纪中叶,澳门与日本、马尼拉等地贸易衰落之时,澳门和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仍持续发展。随着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两地之间的贸易经历了严峻时期,最终走向衰落。檀香木贸易有着高额的利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檀香木贸易在澳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澳门最有利可图的贸易项目之一,每年几乎都有船只从澳门驶往帝汶装载檀香木。目前关于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仍没有专门和系统的论述。本文主要结合中西文资料,拟就明清之际澳门与帝汶檀香木贸易进行论述,并揭示澳门与帝汶之间檀香木贸易的发展与特点。
一
帝汶岛盛产檀香木,在欧洲人抵达东南亚之前,帝汶已经为中国的水手和地理学家所知道。中国很早就与帝汶有了贸易往来,贸易的主要商品是帝汶盛产的檀香木。帝汶田肥谷盛,“山无异木,唯檀树为最盛”,且“独盛他国”。檀香木是当地人与外界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马来亚商人说,上帝使帝汶产檀香,班达产豆蔻香料,摩鹿加产丁香,而这种商品除这些地方外未听说世上有别的地方生产。每年从马六甲和爪哇到这些岛屿来,把檀香输运到马六甲。它在马六甲卖得不错,各族人都使用它,尤其是在异教徒中卖得更多。帝汶出产的檀香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用途广泛,亚洲大部分地区对檀香木都有需求。16世纪初,古吉拉特(Gujarati)的商人就曾在帝汶岛进行了数量为1,000巴哈尔(bahar)的大宗檀香木贸易。
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之后,开始将目标指向了中国。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租居澳门,便以澳门为桥梁展开与帝汶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至1595年,澳门与内地、日本、马六甲、印度、帝汶、苏禄等地大规模通商。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与帝汶之间的贸易则以檀香木和奴隶贸易为主。葡萄牙人定期前往帝汶以获取檀香木和奴隶。澳门不仅成了葡萄牙人的居住地,而且成为他们在远东的贸易据点。然而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大大缩减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中国失去了与世界联系的最好时机。这一时期澳门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触非常有限,对外贸易发展缓慢。澳门与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葡萄牙人的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帝汶岛附近的索洛岛(Solor)。《葡萄牙贵族在远东》中载,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之后,不到15年的时间他们在小巽他群岛(Lesser Sunda Islands,即努沙登加拉群岛)建立了第一个据点,接下来的活动中心不是在帝汶,而是在其附近的一个小岛索洛岛。索洛岛位于帝汶岛附近,成为葡萄牙人经营檀香木的基地,周围还有其他出产檀香木的地方。早期,澳门商人只是定期前往帝汶收集檀香木,而所有的贸易和会谈均在索洛岛进行。这些商人在砍伐的季节来到帝汶岛,待砍伐完檀香木之后,他们便返回设在索洛岛的基地。至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将他们的活动转向了澳门——索洛、帝汶一线,取代了以往经过马六甲的航线。而且葡萄牙人此时购买檀香木更具有选择性,他们开始从帝汶岛西海岸的麦那(Mena)以及岛上其他的地方马度米亚(Matomea)、卡那文士(Camanase)及塞尔维亚高(Serviago)购买上等的檀香木。
檀香木贸易逐渐成为澳门对外贸易网中重要的一环,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久,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在帝汶也安了家。据估计,当时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在销售来自帝汶的檀香木时,利润达150%~200%。根据1629年与澳门私商的谈话记录,在澳门,帝汶来的檀香木通常利润达到150%,1629年达到200%,看来这种商品很值钱。科钦(Cochin)主教唐·弗朗西斯科·佩德罗·达·席尔瓦(D. Francisco Pedro da Silva)在提到帝汶檀香木时就曾说:“檀香木在中国很受重视,一般价格在每担20帕塔克(pataca);而在一些年份里,从帝汶来的船只较少时,澳门的檀香木售价达到每担150帕塔克。”利润丰厚的檀香木贸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澳门葡商来到岛上,帝汶岛的檀香木成为澳门葡商经营的主要商品。
二
16世纪末,葡萄牙人被逐出马鲁古群岛,逐渐将目光集中到了望加锡(Macassar)。望加锡便利的条件,作为市场的优越条件吸引葡萄牙人的到来,他们可以在这里购买来自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的主要产品。望加锡在澳门—帝汶这一航线中的贸易转运港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一时期几乎每年都有船只从澳门前往帝汶,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望加锡成为两地之间贸易的中转站,成为与澳门齐名的葡萄牙人在东方的第二大市场。根据史料记载,每年从澳门、马六甲以及科罗曼德尔海岸到望加锡来的葡萄牙平底小帆船有10~22艘,这些葡萄牙人每年11~12月份来,次年的5月离开。他们用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棉布在商品转运港——望加锡换取帝汶的檀香木、马鲁古群岛的丁香以及渤泥的珠宝……葡萄牙人把望加锡看作是第二个马六甲。
整个17世纪,澳门葡人对望加锡的重视日渐增强。从17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葡萄牙人在望加锡的贸易,帮助澳门弥补了在日本贸易中的损失。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成为海上贸易的一条固定的航线,每年秋冬季节,澳门的葡萄牙船只乘着东北季风,运载着丝货等中国货物抵达望加锡;第二年的春夏期间,再乘着西南季风,将檀香木、丁香、蜂蜡等货物运回澳门。葡萄牙人利用这条航线,到帝汶岛购买檀香木经澳门运入广州出售,然后购买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等货物再经澳门运往世界各地。望加锡与帝汶之间的贸易在印度尼西亚市场兴旺发展,主要是中国市场对帝汶檀香木需求的增加。即使清代“迁海令”颁布期间,澳门与帝汶的贸易仍在持续发展,这期间仍有商船来往于澳门与望加锡之间进行贸易。《澳门四百年》中载,“澳门与大、小巽他群岛之间也存在着贸易航线。在澳葡萄牙人很早就与属于大巽他群岛的苏拉威西岛的土著居民进行贸易,货物的集散地是位于该岛西南端的望加锡。他们通常于每年的11月或12月抵达望加锡,于第二年5月返回澳门。他们带去的商品主要有生丝和丝织品,土著居民提供的商品主要有帝汶岛的檀香、马鲁古群岛的丁香,此外还有钻石等。有时葡萄牙人到达望加锡后继续南驶,来到属于小巽他群岛的帝汶岛,在那里采购檀香,掠买奴隶”。根据索萨的《帝国的幸存》,1629—1667年航行于澳门与望加锡之间的船只数量不少。
从下表可以看出,1629年至1667年,澳门每年有1~5艘船前往望加锡;其间,由澳门抵达望加锡的商船共44艘,而由望加锡返回澳门者达41艘。在1641年马六甲陷落、1642年澳门与马尼拉贸易中断后,往返于澳门和望加锡之间的船只不断增多,几乎每年都有船只往返于两地之间。而且这一时期,从澳门前往望加锡的船只与返回的船只大致持平,且有时从望加锡返回澳门的船只要多于从澳门来的船只。从澳门来到望加锡的船只,其中部分船只从望加锡前往帝汶,装载檀香木后返回。望加锡成了澳门与帝汶之间贸易的重要中转站。
17世纪三四十年代,澳门与日本、马尼拉等地的贸易相继陷入困境。而且1641年马六甲的陷落,更是给葡萄牙在东方的属地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大量欧亚混血基督徒从马六甲逃往帝汶和望加锡定居,从而加强了葡萄牙人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和地位,促进了澳门与该地区的贸易发展。尤其在澳门与日本贸易衰落之时,以望加锡为中转站的澳门与帝汶之间的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非但贸易利润没有减少,还为原本死气沉沉的澳门对外贸易带来了一线生机,成为澳门对外贸易最为稳定的贸易区域。
由此可见,葡萄牙人的贸易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索洛岛逐渐扩大到附近岛屿,且望加锡在这一贸易航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澳门—望加锡—帝汶航线成为澳门海上贸易中重要的一条航线,也成为一条固定且利润渐增的航线。澳门商人利用望加锡作为檀香木的储货基地和中转站与帝汶展开贸易往来,将帝汶大量的檀香木转运到了中国内地、澳门以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两地之间的贸易网络由此而形成并逐渐发展。即便是清政府颁布南洋贸易禁令期间,澳门与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仍能持续繁荣发展。因为少了来自中国商人的竞争,澳门葡商可以继续前往南洋贸易,开展与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
1629—1667年澳门与望加锡之间的航行
三
从17世纪80年代中期起,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开始影响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尤其是来自巴达维亚(Batavia)的中国帆船停靠在帝汶的主要港口装载檀香木。在1692年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一位葡属印度公司著名的混血领导人安东尼奥·奥尔内(António Hornay)提到,檀香木的数量、质量在这一时期的确有所下降。这一年,葡萄牙人从帝汶运送到澳门的檀香木只有500担;而早些年运输的数量是此数目的2倍或3倍。同时,从马拉巴尔(Malabar)港口出口到澳门的檀香木对帝汶的檀香木贸易造成了极大威胁,澳门地位则在这一贸易过程中逐渐减弱。至18世纪30年代后,南洋贸易禁令解除,澳门与其他地区的贸易随之兴起,澳门与帝汶的檀香木贸易趋于衰落。
为了支持澳门商人和葡商在帝汶的檀香木贸易,澳门议事会曾下令禁止中途停靠巴达维亚卸载檀香木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澳门居民正经受着损失。1713年12月,澳门议事会还向葡印总督报告说:“帝汶船只装载的檀香木大部分在巴达维亚卸载,这对澳门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请求总督制止此事。”1715年4月30日,葡印总督虽然赞同澳门议事会的提议,阻止檀香木流向其他港口,只准运往澳门,但是这种情况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帝汶总督拒绝了澳门议事会的提议,认为澳门的船只不足以运输檀香木,允许大部分的货物在经巴达维亚时被卸下;同时允许中国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商人进入帝汶。
1723年雍正帝将康熙五十六年(1717)颁布的华人赴南洋贸易的禁令取消,中国商人纷纷出海贸易,澳门葡商不仅失去了对檀香木贸易的垄断地位,而且还要与中国商人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商人于是从帝汶和巴达维亚运回大量的檀香木,在广州出售,售价低廉,以致从澳门到帝汶的航行几乎无利可图。1730年12月26日,政令允许前往帝汶的船只,中途可以停靠巴达维亚
。前往帝汶或从帝汶来的船只,途中停靠巴达维亚售卖檀香木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逐渐合法化,导致了从帝汶运输到澳门的檀香木数量不断减少,加之中国商人以及外国商人参与此项贸易,澳门和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受到极大影响。当地人的过度砍伐,使檀香木资源逐渐枯竭,也是影响两地檀香木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供应给竞争者和支援岛上叛乱的财政支出,当地人开始过度砍伐檀香木。1705年,安东尼奥·科瓦略·格雷罗(António Coelho Guerreiro)曾向王室报告,他未能阻止当地人过度砍伐檀香木。他建议每年只砍伐4,000担檀香木,但是估计每年实际有10,000~12,000担的檀香木被砍伐。1732年1月14日,澳门议事会全体会议在研究财政问题时提出:“近日,本市的情况每况愈下,与亚洲的贸易也不如从前。虽然与帝汶的贸易尚存,但帝汶也处于大衰落之中。土著人的反抗和无望使之驯服,切断了我们对任何商品的进口。即使帝汶人受制于我们,但我们商业贸易的支柱——檀香——今天已失去了以往的声望。”
澳门逐渐失去了对帝汶檀香木贸易的垄断地位,与帝汶之间的贸易航行次数也不断缩减,而且这种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善,前往帝汶进行贸易的澳门葡商越来越少。檀香木不再只经由澳门运到中国了,经由其他途径和地区进入中国的檀香木,对两地之间的贸易额、利润造成了威胁,檀香木贸易不断衰退。1785年,由于第一个帝力(Díli)海关规章的颁布,澳门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对帝汶檀香木贸易的垄断被打破。帝汶本地也开始大量种植咖啡、棉花等供出口,以取代日益衰落的檀香木贸易。到1832年时,每年还有一艘船从澳门驶往帝汶,中途会停靠雅加达(Jacatra);但是从1832年起之后的8年时间里,没有再进行从澳门到帝汶的航行。帝汶檀香木贸易在澳门关税中的比重下降了,一直以来对澳门经济十分重要的檀香木贸易,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四
明清之际,澳门与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经历了初期的发展,中期的繁荣以及后期的衰落。虽然之后咖啡在帝汶的大量种植和出口已经获利,并逐渐取代了檀香木的垄断地位,但是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往来对双方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可低估。
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缓解了澳门经济严峻时期的困境,同时也推动了帝汶经济的发展。明清交替之际,澳门经历了经济严峻时期,与马六甲、日本等地的贸易陷入困境的同时,与帝汶的檀香木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澳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澳门最有利可图的贸易项目,暂时缓解了澳门的一些财政问题。1668年,从与帝汶檀香木贸易税收中抽取5%来弥补国内财政赤字,以缓解国内经济困难。由此可见,澳门依靠与帝汶的檀香木贸易暂时缓解了经济困难,而帝汶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则依靠檀香木贸易生存了下来,两地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同时,澳门和帝汶之间的檀香木贸易进一步活跃了两地的外贸市场,加速了中国和帝汶之间的经济交流,带动了其他商品的贸易发展。随着檀香木贸易的展开,两地之间的民间私人贸易也得到了发展,且贸易的种类趋于多样化。檀香木是这一贸易活动中最主要的商品,而随之附带的其他商品则是帝汶出产的黄金、铜、棉花、烟草等,澳门商人把这些商品运回澳门,然后再转卖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帝汶的财富积累打下了一定基础;澳门商人又从澳门将中国内地和澳门以及印度生产的瓷器、丝绸、棉织品、大米、枪、炮、火药及各种小五金制品输往帝汶,以满足帝汶经济生活及军事上的需要。特别是从澳门输入制糖机、蒸气锯等先进的生产工具,为帝汶的制糖业和伐木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再者,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进一步推动了帝汶华侨社会的发展。16至17世纪,澳门人前往帝汶从事檀香木贸易的华商不少,而且很多选择了在帝汶定居经商,成为最早的华人群体。随着两地的频繁交往,一些中国人开始选择移居帝汶。除了参与贸易之外,他们还从事木工、泥工、缝衣匠等职业。根据赖裕明的记载,葡属帝汶时期,华侨中三分之二从事于商业,有的自己向土人买了荒地,从事开垦以种植咖啡、椰子。除此之外,开裁缝店、理发店、饭店、照相馆等职业亦不少。在帝汶的华人数量虽然不多,却是海外华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为人朴素,勤奋工作,对于开启帝汶民智,改变土著的风俗习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还创造艺术、发展农业,与当地人民一起为帝汶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大量檀香木的输入,也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檀香是檀香树的产物,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宗教仪式,制造香水等,而且也用于东方药剂的配制。《本草药名汇考》中载,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本草纲目》中也载:“白檀消风热肿毒。水磨,涂外肾并腰肾痛处散冷气,引胃气上升,进饮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甚良。”中国的上层社会对紫檀木的需求很大,每有贸易机会,即砍伐大量紫檀木运到中国,作为制造家具的原料。早在十六世纪,多明我会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Gaspar da Cruz)在广州短暂停留之时,他就见到一张漂亮的床,是用象牙、月桂木以及檀香木制成的。以檀香木尤其是紫檀木制作家具成为一时之风尚。
结 语
明清之际,澳门和帝汶的檀香木贸易在澳门海外贸易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早期的兴起、发展,至后期的衰落,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一度成为澳门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在澳门最困难的时期,帮助澳门渡过了难关。但是随着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不断变化,其他西方国家的逐渐介入,葡商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再。进入18世纪末期,澳门和帝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走私贸易为主,经营的项目主要是丝绸,关于檀香木的数量记载非常之少,檀香木贸易逐渐趋于衰落。即便如此,两地之间的檀香木贸易往来对双方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可低估。
[责任编辑王桃责任校对吴奕锜]
K302
A
1000-5072(2015)08-0051-06
2015-03-06
彭蕙(1978—),女,江苏徐州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及港澳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东方的拉丁语系——明清澳门和东帝汶关系研究》(批准号:14YJC770025);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人文社科育苗项目)《明清时期澳门黑人社群研究——兼谈明以前入华黑人》(批准号:2012WYM_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