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
2015-08-23郭志龙德兴市人民医院江西德兴334200
★ 郭志龙(德兴市人民医院 江西德兴334200)
靳三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
★郭志龙*(德兴市人民医院江西德兴334200)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用靳三针治疗,对照组用传统肩三针冶疗,两组均治疗7d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3.3%。结论:靳三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传统肩三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肩关节周围炎;靳三针;肩三针;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常慢性发展,也可急性发作。可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发生机能障碍,以一侧或双侧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与慢性劳损有关,或有突然外伤史。有些病人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机能紊乱有关。本病以50岁左右者多发,故又有“五十肩”之称,女性多于男性。中医称之为“漏肩风”“肩凝”“肩痹”等,认为它是由于过度劳累,风寒邪气侵入筋脉,遂致气血阻滞,筋脉凝滞或脾虚生湿,湿凝为痰,湿痰流注肩背,或因动作失度,提重伤筋,经筋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0岁;病程最短3d,最长2年;初次发作者52例,反复发作者8例。上述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发作次数无显著差异。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靳瑞教授的靳三针为主,配穴肩井、曲池、风池,远端取阳陵泉、足三里。均取患侧穴。靳三针组成:肩I针,即肩髃穴,位于肩部三角肌,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II针,位于肩髃穴同水平前方2寸处;肩III针,位于肩髃穴同水平后方2寸处。刺灸法:肩髃穴直刺1~1.5寸,使肩部产生酸胀感,并尽可能扩散致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下放射;肩II针:直刺0.8~1寸,使肩膀部及胸大肌部位酸胀,有时麻电感可向前臂内侧传导。肩III针: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方向透刺,肩膀部及肩胛部酸胀,有时可有麻电感向肩及指端传导。得气后均留针30min,每天1次。
对照组:传统肩三针为主,配穴肩井、曲池、风池、阳陵泉(患侧)。常规消毒,直刺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后取针。
两组患者治疗7d后进行疗效比较。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痊愈:肩关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病例比较显示:靳三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肩三针治疗组。
4 典型病例
赵某某,男性,65岁,2011年6月10日就诊。查体:左肩关节疼痛,日轻夜重,上举受限,左手不能触摸自己右侧肩部,后伸不能。检查:肩关节局部无红肿,肩髃穴压痛明显,第七颈椎附近压痛。X线示:肩关节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否认心脏病史,诊断为肩周炎。当即给予靳三针,风池、肩井、曲池、阳陵泉。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针刺2次后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共针灸7次后肩关节无疼痛,活动功能正常。
5 体会
肩周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因与患者长期露肩当风,风寒邪气侵入筋脉,遂致气血阻滞,筋脉凝滞致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有独特疗效。以往多以传统肩三针为主治疗,笔者通过临床发现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靳瑞教授的靳三针为主,配穴:肩井、曲池、风池,远端取阳陵泉、足三里治疗肩周炎具有起效快、复发率低的特点。
[1]彭增福,靳三针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9.
R684
B
郭志龙,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及中西结合临床。
(2014-10-28)编辑:秦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