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训练学科群的再认识

2015-08-21李国锋张鹏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科群发展阶段未来趋势

李国锋++张鹏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本文归纳了过去几十年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关键问题,指出了过去运动训练学科理论发展的优点与不足,并讨论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新观念、新思想,对运动训练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学科群 发展阶段 未来趋势

一、运动训练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形成、缓慢、完善与蓬勃发展四个阶段,由起初对内涵认识的模糊,到改革开放后新的教育观提出,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研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一大批有关运动训练学的论文出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全方面全素质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和注重实践等都更加科学完善。

二、现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一)新思维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训练方式一味的追求个人专项,或某一素质的发展,并使之最优,这种错误认识往往影响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杜长亮[1]提出整体性思维的运动训练,其关注的并非“单项最佳”,而是“整体最优”,运动训练不应是“木桶理论”最短的一块木板。

(二)双子模型的构建

木桶模型指出了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它与积木模型共称之为“双子模型”,积木模型则强调了竞技能力各组成因素的转移和补偿。田麦久教授提出的双子模型互为补充,形象地说明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内部形态特征和变化特征。因此,传统的木桶理论就变得更加完善,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指导各专项训练。

(三)新的选材学发展与应用

随着选材学理论的发展,其学科命名不再是简单的以运动员或教练员的单一对象,而是以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主体的复合对象。这一理论的完善更好地指导训练实践,竞技体育选材从单一的运动员选材,发展成为竞技体育所需的各方面相关人才的综合选拔,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科研服务人员、心理专家、营养学专家等。

(四)新训练方法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探索人类机体的运动极限,不断突破前人的成绩,传统古老的训练方法显然不能够满足现代训练的需要。例如,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提高红细胞的数量和运输氧的能力,人们把训练场所转移到了高原地带,高训低住、高训高住等一系列方法脱颖而出,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又如任满迎[2]等研究,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对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效果对比,彭春政[3]等研究认为交变负荷训练对提高肌肉力量效果显著。

(五)新的恢复方法与监测手段

现代的训练更加准确地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应量度,训练后机体的恢复,饮食的挑选,休息场所的设置与安排等等,这些手段更好地帮助运动员及时恢复,负荷安排保证课间的良好衔接,才能产生良性的可持续的后继效应。仅仅凭这些是不够的,通过生理生化指标,观察运动前后人体各项身体数据,才能更好地监测负荷与恢复的程度和效果,准确判断疲劳程度,更好地及时修改训练计划,如血色素、尿蛋白、血睾酮、心率等都是可以测量的有效的常用指标。

三、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一)多学科的应用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仅仅依靠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借鉴和引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更好地促进和指导竞技体育的训练实践。在运动员从训练到参赛过程中,多种学科都需要参与进去,如医学、药学、细胞学、心理学与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相关学科。

(二)高新科技的支持

现如今,世界冠军的夺得除了科学的训练与恢复,还必须要借助高科技的支持,菲尔普斯的运动游泳装备则是充分学习了鲨鱼的流线原理,尽可能地在前行过程中减少水的阻力;刘翔在夺得110米跨栏冠军时所穿的轻型跑鞋也是经过特殊材料的加工与制作,这样就减轻了过栏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多余重力;撑杆跳项目中杆材料的选择,既要选择材料要求有弹性和韧性,又要有一定的强度,选用合适的材料和高精细的科学仪器才能制作出好的装备。

(三)新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人们由传统的陆上训练,逐渐探索出高原训练、低压、缺氧等一系列新方法、新方式进行训练,并从中总结规律,取得显著成效。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有更多科学的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出,更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创造更加优异的运动成绩,探索人类运动极限的新纪元。

四、结语

从运动训练学科的理论发展出发,总结近些年来理论的发展和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今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未来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高新科技的支持会越来越多,从选材、训练、恢复、监测疲劳、参赛等各个过程都会有广泛的支持与参与。

(二)现代运动训练仍有很多内容和体系不够完善,还需认真、严谨地总结运动训练规律,更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不断改进理论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孙波.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5.26(4):65-68.

[2] 杜长亮,李少丹.复杂视角中的运动训练理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67-68.

[3] 任满迎,闫琪等.不同频率全身振动刺激对运动员下肢肌群力量训练效果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2):39-45.

[4] 彭春政,叶新新.交变负荷训练法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5):119-122.

猜你喜欢

学科群发展阶段未来趋势
山东环境资源学科群秘书长座谈会召开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语文知识选择的学科群范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