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

2015-08-20赵梅鹃伍西安

武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音译目的论太极拳

赵梅鹃++伍西安

摘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和探究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现状及翻译方法。太极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时应以传播拳法技巧和文化信息的目的为最高原则,灵活选用音译、音译加注释、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目的论太极拳特色词汇翻译文化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3-0024-031 引言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08年,太极拳在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震惊全世界,并引发风靡全球的“太极热”。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同家和地区,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达1.5亿人,80多个同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随着频繁的对外交流活动,太极拳同际化的步伐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太极拳。然而,向拥有不同同际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介绍太极拳拳法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并非易事。若只流于浅层的语言转换,往往词不达意,寓意顿失,翻泽效果较差。如何做好太极拳文化特色词翻译已经成为广大武术译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对译者而言,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中英文功底,还要具备与太极拳有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要以一定的翻译理沦为指导,才能避免翻译的盲目性。本文拟从德同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太极拳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2 太极拳翻译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输入关键词“太极拳”进行不限年限检索,有关太极拳的论文有四千多篇,而涉及太极拳翻译的论文仅有十余篇,且大都局限于对英译现状及英译原则。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就太极拳相关著作进行检索。键入“太极拳”为关键词,数据显示有一千一百本太极拳专著,其中英译本七十四本。笔者还发现,若把关键词分别换为“TaijiQuan”、“Taijiquan”、“Taichi”“TaiChiChuan”所搜出来的译本数目都是不一样的。可见“太极拳”这一术语的英译十分混乱,综合统计,国内外译本共使用两种拼音系统:威妥玛拼音和汉语拼音。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同内外出版社对该术语英译的选择较为随意,同一出版社或同一出版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著作中使用不同的译名。这给本人资料搜索的准确性带来一定阻碍。

经调查,所搜到的太极拳翻译资料与众多的法律、音乐、广告相关的翻译研究资料相比,无论在数量、范围还是质量上都相差甚远。不难看出,我国在太极拳文化特色词翻译和研究上整体乏力。可喜的是,从这些论文和著作发表的时间上看,近几年呈增长趋势,可见这一领域逐渐被关注和重视。3 太极拳英译面临的问题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融合了哲学、宗教、兵学、美学、伦理学等于一身。太极拳这些典型东方理念的风格和特点,容易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使得太极拳翻译出现各种现象。3.1术语翻译,标准不一,众说纷纭

在太极拳英译作品中,关于“太极拳”这一拳种的名称就十分混乱,更不要说其他术语的统一了。即使在常用的汉英翻译词典中,关于“太极拳”的翻译就有:T'aiChi ch'uan,shadow boxing,Chinese shadow boxing,Taijiquan,Taichi,taiji boxing,tai-chi,hexagram boxing等,导致一词多泽现象严重。又如“丹田”一词,被翻译成DanTien,diantien,dantian.Tan tien,Tan den,Dan jeon甚至the public region。“丹田”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原是道教修炼精气神的术语,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丹田的位置具体在哪里,不同门派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术语的语义模糊和意义不确定势必会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

义如“揽雀尾”,有词典将其译为“grasp peacock's tail”,中文中的孔雀是漂亮、惹人喜爱的;但在西方文化中,peacock有灾难、贪欲和自大的寓意,这样一个有美感的词就容易被译语读者误解为贬义。于是,有人放弃“孔雀“这个形象,改译为“grasp bird's tail"或“grasp sparrow's tail"。这很难让目的语读者对太极拳有一个统一准确的认识。由于缺乏统一的使用标准,这种翻泽后的不同拼写方式极易给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太极拳交流与切磋[5]。为便于统一认识,我国有必要将一些太极拳专业术语翻译后的拼写方式,给予权威性的界定。3.2无自然对应物,文化缺省

太极拳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产物,它蕴含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理念。王宗岳《太极拳谱》开篇即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歌》云:“心猿已动,拳势斯作。刚柔虚实,开合起落”[8]。太极拳涉及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养生学、医学、军事学、美学、生物力学等诸多领域[4]。太极拳文化博大精深,独具民族风格,堪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中西方的拳法差异极大,太极拳修的是道,修齐治平,注重智慧和启发,求和谐而非拳击般的对抗。所以,太极拳重视“修炼”,而西方拳击注重“训练”。太极拳的某些拳理,无论在语义层面,还是所蕴含的文化层面,在西方语言和文化中处于缺省状态。4 理论依据——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 Skopos Theory)属于功能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同。最初,凯瑟琳娜·莱斯( Katha-rina Reise)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20世纪80年代,莱斯的学生弗米尔(Vermeer)发展了目的论(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他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三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 skopos 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后来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完善了功能派理沦,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endprint

目的论者认为,所有的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性法则,目的性法则指的是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结果决定方法”[1];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是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目的决定的。目的性法则是目的论的最高法则,其他的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性法则,忠实性法则义从属于连贯性法则[1]。

太极拳翻译面对的是一个国际化大背景,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还是一个很有意义也极富挑战性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沟通。在这种语言和文化转换中,应遵循使目的语读者积极了解中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早日广泛地播向世界的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我们在对太极拳翻译时应采用多种翻译方法,而不是单纯的采用一种翻译策略。5 目的论视角下太极拳的翻译策略和建议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泽者应首先弄清楚翻泽目的是什么,再决定使用哪种翻泽策略。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特定翻泽目的选择特定翻译策略和方法。5.1音译或音译加注释法太极拳的用辞讲究形象优美,一般不直说,多采用比喻法、谐音藏字法和典故法等。如“手挥琵琶”,这一术语形象义含蓄,将人的思维带到一个动态画面,隐约还能听见“琵琶”时而苍劲时而幽婉的弦外之音。然而,目的语中没有“琵琶”这种乐器,于是有人将其译为“play the guitar”,这虽然能让目的语读者看懂,但缺少了中国文化内涵和韵味,难以使他们在大脑形成有效的认知网式。所以有人建}义不使用西方的吉他替代,直接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的名称并加上注释,实现功能代偿:“play the Pi'pa(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当遇到文化缺省或空白时,可采用音译法或音译加注释法,将具有源语特征的词移植到目的语中去,以完整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如将“太极拳”译为“taijiquan”,若机械地套用西方拳击术语将其译为“shadow boxing”或“Chinese boxing”,就未能体现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太极者浑然一气,孕两仪而未分[13]。目前,太极(taiji)、八卦(bagua)、阴阳(yinyang)、武术(wushu)等词汇音译已被大多数西方读者熟知并接受。5.2直译法 在太极拳拳法里,很多是以常用动物植物等的形态来命名,如我们熟悉的“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更鸡独立”、“白蛇吐信”、“古树盘根”等。这类命名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何处理这种文学色彩浓厚、意象丰富、修辞精妙的词汇,是翻译的一大难题。如,“白鹤亮翅”,美籍华人黄文山( 1973)将其归化为“raise the hands and set up”,李天翼在A Guide to Chinese Martial Arts书中译为“the White Crane Spreading Its Wings。”李德印在taijiquan书中使用音译和注释“Baiheliangchi(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在翻译时应尽量考虑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接受力。在文化特色词翻译中,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保留源语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求真、求新、求异心理。若仅从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出发,对原文进行省略和归化,读者虽然能够看懂,但会觉得乏味平凡,顿失兴趣。故在翻译时保留“crane”这一意象,使原有的生动形象可以在读者头脑中再现,完好地保留了文化特色。在对外宣传时,我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应顺应中国“崛起”的大形势,避免“在东西方文化发生冲突时,被西方‘强势文化打倒”[2]。5.3意译

根据莱斯(Reise)的文本类型理论,太极拳是以信息性为主的文本类型。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跨越语言障碍,得到和源语读者基本相同的信息,有时我们必须舍弃太极拳术语的字面意义和形式,以求译文能够达到相同的语言功能。如,“双峰贯耳”,“双峰”是双拳的象征和比喻,并非指两座山峰,可意译为“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用双拳打对方的耳朵),义如“四两拨千斤”,“两”和“斤”是中国古代的计量方法,西方只有盎司和磅等,所以,可进行语言问的等值转换,意译为“a force of four ounces deflecting 1,000 pounds”。如此翻译常常会导致译文失去源语的文化特色,但为了达到交际功能,只有舍弃源语的某些特色部分,以免造成信息通道堵塞,不利于传播文化。

在翻译时,还应要根据不同交际情景和目的,采用灵活的翻译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和反映拳理的实质。如,太极拳中非常讲究的“虚实”,不要一律采用音译而译作“Xu-Shi':如果是在敌我双方交手时,“虚”与“实”就分别代表“弱”和“强”,所谓“避实击虚”就是to avoid confronting the opponent's strong points and try to strike his weak points,或者to avoid what is strong and to strike what is weak。太极拳动作的收放、转换过程中,凡是负担身体重量较多的腿为实,反之为虚,此时的“虚”和“实“就应当分别译作weight-supporting leg和weight-free leg[7].在太极拳文化特色词翻译中,可灵活选用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还可使用符际翻译,将插图、声像等手段形象性与文字描述的抽象性相结合。这一手段在中国武术博物馆已经得到使用[3]。除此之外,规范太极拳文化特色词翻译迫在眉睫,当然,规范并非使太极拳词汇翻译唯一化,而是指在太极拳词汇翻译时,尽量使它在概念和意义等方面接近化,以达到文化交流融合的目的。6 结语太极拳翻译相对来说是一项很难的工程,它要求泽者既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义要掌握太极拳每个术语和招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目的论的视野下,要传播太极拳拳术理论与技击技巧以及太极拳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气息,译者要考虑翻译目的,译语交际情境,以及译文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接受力,灵活选择音译法、音译加注释法、直译法、意译法、符际翻译法等翻译策略,以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呼吁权威专家和机构对太极拳特色词汇的翻译给予规范和界定,推动太极拳武术文化的同际化发展。参考文献:[l]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uhlication,2001.[2]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72-75.[3]谢应喜.武术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2008(1):61-64.[4]杨海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与太极拳英译[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31-49.[5]袁良平.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1):72-76.[6]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周庆杰.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体育,2004(5):72-78.[8]张肇平.沦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On the Translation of Taijiquan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Zhao Meijuan1

Wu Xi'an2( l.Baise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3000, China; 2.Bijie Colleg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aijiquan translation and explore its translation methods. Taijiquan is endowed with profound culture; hence the aims at spreading skills and culture are paramount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opularize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e exchange,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transcription, transcription plus annot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etc. should be chosen flexibly.Key words:Skopos theory Taijiquan terms translation culture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译目的论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