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慢老

2015-08-19苏金鸿

大理文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娃子老屋鸡蛋

苏金鸿

这山也实在太高了,峰回路转,云遮雾绕,终年积雪,深涧里还有厚厚的冰川。这村也实在太远了,一条羊肠小道,曲曲弯弯,在山上缠绕,通向山的外边。其实,前些年修了一条土路,可以开拖拉机和农用车,可眼下正是雨季,这路时断时通,也没有一个顺畅的时候。那些拖拉机和农用车,有的被卡在半路上,动弹不得,有的停在山下,等路好走了,才能回村。有的停在村里,无法下山。一村的人,要出村赶集和会亲访友,就得来回走一段泥泞的山路。更不容易的是,出村不会是空手,有山货拿到集镇上卖,回村更不会空手,负重而行,这容易吗?不用说,不容易呢。如果是年轻人,那也没什么,爬个山路什么的,健步如飞、如履平地,可眼下,村子里出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全都是青壮年,有人两口子都走了,留守的不是妇女儿童,就是七老八十的老人。人只要活着,就得吃喝拉撒睡,日用品和必需品就得去山外买。如果要去山外买,就得走那条泥泞的山路。出外的人,大多是在街天,当天去,当天回,两头黑哩。

就在村子的最南头,一个小山坡上,一块百年老地基上有几间垛木房,住着一对老夫老妻。他们的脸已经老得就像两枚核桃,老年斑布满脸膛,头发没有了一根黑发。他俩的手,连茧花也已经在褪化、开裂。他留着一嘴胡子,或者说,有点像山羊胡,脚上的那双黄胶鞋,是军用品,半统,袜子也是军用品,墨绿色的。身上的麂皮褂,已经穿了好多年,有的地方已经有了黑黑的油污。最为特别的是那杆随身不离的竹烟锅,足有一尺长,有单数五个节点,包含生老病死苦的意思,有讲究。他早些年是个猎人,曾经有很好的枪法,猎获过不少猎物,如今他的眼睛已经昏花,看任何东西也有些恍惚,视力也明显下降,看不清多少东西了,但他嗜好喝酒的习惯,一直没变。他有一只腿也有了毛病,唯一好使的就是那个脑袋,记忆力特别好,数十年经历的事情,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没落下什么东西。她穿得一般,毫无特色可言,纯粹是一个山里的老太太。她的眼不花、耳不聋,腿脚也灵便,身子骨也硬朗,走起路来,还像一阵山风。他和她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大他三岁,如果算上虚岁,已经八十六岁了。他和她结婚,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照时下时髦的说法,那可得算金刚钻婚了。这六十多年来呢,儿孙满堂,重孙也已快要结婚成家,他俩也老得不能再老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老天荒。小山坡呢,在村子的南边,离村子不太远,一条溪水在山坡上流过,山坡的四周,生长着许多老树,那些老树上,悬挂着树胡子,长长的,只要风一吹,便飘动起来,真的很像老人的胡子。在山坡脚,有几亩贫瘠的山地,玉米的缨已经干了,绿油油的叶片,随风而动,好像起伏的波浪一样。老屋呢,四周也没有什么房屋,几间垛木房,已经十分破旧,很不起眼,但冬温夏凉,还可以勉强住人。晴天没什么,雨天就常常漏雨。中间的一间,还好一点,去年开春,请人来补过漏,盖了几张石棉瓦和油毛毡,说是可以对付雨季的雨。因为家人都盖了新房,早已搬到了村子的中心,就两个老祖宗说千道万,死活不愿意搬出这几间老屋。他俩的理由,就是祖宗的灵魂之地和衣胞之地,根就在老屋,扎得很深,就算已经老得掉了牙,不中用了,就是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这天,又是街天,启明星刚刚升起,报晓的鸡也叫了三遍,老两口早早就醒了。昨夜,他和她躺在床上唠嗑唠得虽然有些晚,可人老了,瞌睡也就没有多少,闭眼睁眼几回,起夜解手几次,天也快要亮了。他和她唠嗑大多唠一些年轻时候的事情,而且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趣事。唠到精彩处,他和她笑得气都喘不过来。这是他和她每天晚上打发漫漫长夜的一种方式。每当这时,他和她就好像不再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而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和小姑娘,正在闹恋爱。

屋里的盐巴没有了,香油也没有了,米也剩下不多,还有草烟也所剩无几,也得买一点,这些东西,得去五里外的街上买。当然了,这事只能由她去做,他已经无能为力做这些本该属于他去做的事了。这些年,他的身体自身难保,平时还需要她的侍候,这些事,早已不在他的份内。过去,是他主外,她主内,现在变了,他被调了个位置,成了内助。比如,她下地干农活,他在家煮饭,庄稼收回来了,他在家撕玉米、打荞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呢,他先她一步起了床,要给老伴做一点东西吃,再就是带一点干粮,让老伴肚子饿了的时候充充饥。因为离村子有一段路,还没接通电,或者说,他和她不让接通电,说是用煤油灯和松明火把照明已经习惯了一辈子,用电不习惯,刺眼、伤眼呢。为这事,家人伤透了脑筋,也还是没把两个老人的思想做通,固执着哩。不仅没做通,还为了让他俩搬迁到新家的事情,时不时被骂,说不会搬出老屋,让家人死了这条心。这似乎已经是多少次的事了,连家人也说不清了。家人最后就说了气话,如果再不搬,就不再管两个老人的生活了。还真别说,家人真的不再管了,很少到老屋嘘寒问暖。家人是想用这一招,来逼迫两个老人改变主意,搬出老屋。他和她正求之不得,只要不搬出老屋,什么都行。生活苦是苦点,难是难点,可心里舒坦着哩。人只要心里感觉舒坦了,就什么都顺眼适意了。眼下,两个老人能够自食其力,互相照顾,也不用家人过多操心。反正,家人为这事,已经没辙了。孝不如顺,一家子,就全都依了他和她,只是偶尔来老屋看看,也只是看看而已,很快,看完后,也不说太多的话,也就急匆匆走了。就这样,日出日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和她在老屋里,快活着哩。

他起床后,首先摸索着找到火柴,唰一声划着了火,点亮了灯,然后,掌在手上,轻轻地放在了灶台上。一片微弱的光开始在屋里弥漫开去,勉强可以看得清眼睛前的东西。他随便舀了瓢冷水,抹了把脸,漱了口。随之,大声咳嗽、吐痰。这是他吸烟太多的缘故。他很少吸纸烟,他吸的烟,是他自己种植在田边地角,成熟后加工的草烟,不够吸,就到集镇上买一点。他找到装荞麦面的土瓶,揭开土瓶上的盖子,舀出了几勺荞麦面,加了点水,用筷子和了和,又用手压了压。接着,他开始往灶窝里烧火,锅烧热后,他往锅里放了点油,把荞麦团倒了进去,用饭勺慢慢研开。他又往灶窝里加了两把火,将荞粑粑翻了个个,又用饭勺压了压。如此反复几遍,一个让她带在身上做干粮的荞粑粑就做好了。他将荞粑粑撬出了锅,放在了筲箕里。接着,他往锅里舀了一瓢水,放了三个鸡蛋在锅里。这是他和她的早点。她要去赶集,两个鸡蛋由她吃,他就吃一个鸡蛋,外加一杯白酒。平时,不是赶集的日子,他和她每人就吃一个鸡蛋,这是多年的习惯,一直没改变。他和他不懂得什么营养学和保健,比如,不知道,三颗黄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一个鸡蛋。他和她只知道这样吃早点,能饱肚子,也耐饿。鸡蛋呢,是自己家饲养的鸡下的,二十多只鸡,除了一只大公鸡外,全都是母鸡。这些母鸡,毛光水滑呢,轮流着下蛋,几乎每天都有鸡在下蛋,清一色的土鸡蛋,只只新鲜好看,营养丰富哩。

这时,她也起床了,在用冷水洗脸、用盐水漱口,在用粗糙的毛巾搽脸。他利用时间的间隙,烧了壶开水,泡了杯茶。这开水,用柴烧,水里有那么一点点烟火味。这时,鸡蛋煮好了,她就先剥了一个在慢吞吞地吃。她一般只吃一个,另一个带在路上饿了的时候再吃。她开始在收拾赶集要带的东西。一个背篓,几双自己绣的绣花鞋垫,几十个要卖的鸡蛋,十多斤昨天刚采摘的被煮熟了的水灵灵的蕨菜。她要在街上将鸡蛋、鞋垫和蕨菜卖了后,才采买要买的东西。

她收拾完时,天也有些麻麻亮了。这时,也到了她该去赶集的时候了。她让他帮助她将背篓背在了白己的背上。她慢慢移动身子,他开始送她上路。她说,我这就走了。他说,路上白己要小心哩。她说,嗯。他说,东西卖了,买了东西,就早点回来。她说,嗯。他说,下山的路不好走哩,慢慢走。她说,嗯。她还说,这路我熟得很,闭着眼睛也不会摸错哩。

他为她打开了竹篱笆的大门,站在那里目送着她越走越模糊的背影。那门上爬满了青藤,翠绿的,是那种不怎么落叶的青藤,春天时,还开淡淡香味的黄花。那条名叫黑虎的猎狗就伏在着篱笆边,这时也突然站起身,跑到他的身边,呜呜地叫着,摇着尾巴,然后,又坐在门边,显出呆呆的样子。它似乎明白此时主人的心事,也时不时向着她走远的地方看,还不时回过头在看他,然后,又呜呜地叫着,那尾巴也不摇动了,心里也似乎不好过哩。

她知道他就站在门边送她,便慢悠悠转回头,说,回吧。他在晨光中,抬了抬不自然的手,那眼里就涌动着一汪浊泪。这泪,他是为自己洒的。为什么呢?他为自己的无用而隐隐在心里骂自己。这些负重的活路,应当是他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去做,可他却让一个女人去做,此时此刻,他能不伤悲吗?她这一走,他的心里空落落的,久久靠在门边,不想挪动一下身子。这些年来,每逢街天,在门边,抽着旱烟,想想心事,一动不动,几乎都是这模样。一般情况下,他坐在门边的石头上,闭目养神,也就半个时辰左右,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些往事的片段,然后才起身去做其它的事情。他想得最多的是,白己年轻时做猎人时的事情,什么狩猎呀,追逐猎物呀,下扣子呀,往猎枪里填充火药和碎铁屑沙粒呀,等等。他越是怀念那段他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岁月,心里就越不是滋味,有时恨恨的,不由白主地浑身颤栗。那时,打猎需要的是强健的体力。他一口气翻几座大山也不会觉得累。有一次,他为了撵一只被白己打伤的麂子,追出了几十里,最终还是追到了麂子。现在多么无奈,连走出自家的院子去山地里摘豆角、掰玉米,也显得十分困难。那时,他最多时养有五只猎狗,一只比一只敏捷、机灵和凶猛,是围猎的好手。只要有了猎物,五只猎狗,就会不约而同地从五个方向包围上去。后来,上面不准打猎,说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不打猎了,他就开始种庄稼和药材。什么玉米、洋芋、荞麦、柴胡、杜仲、天麻等,都按季节种植,每年都有一些收入,补贴家用。那只老猎枪,现在静静地挂在柱子上,落满了灰尘,早已锈迹斑斑。他时不时凝视猎枪,回想过去的时光,脑际常常出现的是打猎的画面。一张装在镜框里,早已发黄的照片,他穿着麂皮褂,身上背着猎枪,手里提着猎物,满脸得意洋洋的样子。这张老照片,他一直舍不得丢掉,每当抱怨自己的腿脚不灵便的时候,他就会停留在老照片前悠悠地看、慢慢地想,有时看得泪水盈眶,非常伤心哩。

这个地面凸凹不平的小院,看上去已经十分破旧,有的房舍只能用破烂不堪来形容,摇摇欲坠呢,似乎一股山风吹过,就会垮塌下来。小院是没有什么围墙的,篱笆其实就做了围墙,树藤和刺棵上也全爬满了绿藤。有公鸡花、喇叭花和野蔷薇,再就是,刺花开得热热闹闹的,连空气里也飘荡着幽香,是那种有益于身心的香。篱笆边,种了不少南瓜、架豆和玉米,还有几株黄瓜。院子的墙角里,有一只用石头凿成的水缸,里面装着清清的山泉水,只要饮用,那滋味有一种甜甜的回味。山泉水就在屋后流淌,日日夜夜汩汩响着,像摇动一串响铃。在靠近住屋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羊圈,里面关着五六只山羊,是那种全身黝黑的黑山羊。羊圈里还有一头肥猪,已经有一百多斤重,不时哼哼在叫,嘴不停地在拱,好像永远也吃不饱的样子。可是,过年杀年猪时,一定肥得摇摇晃晃,走也走不动了。那窝土鸡呢,在草丛里找吃虫子,鸡蛋就生在几个零乱的草窝里。晚上,有的还飞到树上歇宿。那只唯一的公鸡,长着滑溜溜的羽毛,那几片坚硬的尾巴,被风摇曳,也是公鸡引以为骄傲的资本。那些土鸡蛋得收快一点,一旦听到母鸡咯咯咯叫,他和她就去将鸡蛋收了,不然,就会有黄鼠狼来偷吃了。猎狗天生就负有保护鸡群和鸡蛋的责任,黄鼠狼常常被它逮了吃。逮到黄鼠狼,它有时一高兴,也会像猫一样玩一会儿黄鼠狼,这才一口将黄鼠狼吞吃了。有时,这猎狗见了老鼠,也不放过。对了,照理说,这是猫的责任。可狗逮黄鼠狼和老鼠,也有多管闲事的时候哩。其实,这个小院里还有一只猫,一只平平常常的猫,咪咪叫着,懒洋洋的样子。灰色的,花纹浅白,是那种在当今很少见到的土猫。因而,院子里就少了老鼠,甚至见不到老鼠的影子,有时,剩菜剩饭,摆在桌子上不收掉,也还是原封不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老鼠不敢光顾,这一定有其原因,这原因就是有猎狗和猫在看护着家园。只要黄鼠狼和老鼠出现了,这猎狗和猫就会将其捕获。黄鼠狼也有得手的时候,那就是趁猎狗和猫打瞌睡的时候。这场游戏,一直在进行着,一直在上演着,不分昼夜,不在别处,就在这小院里。再就是,院子里还养着一对白鹅。这对白鹅,也是院子里的卫士,对突然造访的毒蛇,会向主人发出警告,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毒蛇发起进攻。这个从表面上看,有些寂寞的院子,有了这些动物,还真别说,反而热闹了许多哩。

一个人的一辈子,日子看起来很长,可得一天一天过,甚至一分一秒过。几十年的时光,其实,不经意间也就过去了。当自己感觉自己老了的时候,时光也已经老了。他终于离开了篱笆编织的那道门,开始过周而复始的一天。因为,这个时候,日头已经升上了一竹竿高,他也该去做一些日常一定得做的事务了。比如,准备吃早饭,准备喂猪。他先去煮了些猪草,调了些玉米面,喂了猪。接着,他打开了羊圈的门,将那几只羊放了出来,赶到了门外。其实,不用赶,羊就会蹦蹦跳跳跑出家门,往山里去了。那些鸡和那对白鹅,自己找吃东西,不必操心,可那几只羊,得将它们从圈里放出来,赶到山上。这些羊,到日头就要落山的时候,就会白己认路回来。每天都如此,除了他和她,谁还在意这些羊回不回来呢?这些,都是他每天要做的事,多一件没有,少一件不行。早上,他是要焖吃点锣锅饭的,外加鸡蛋炒腊肉,再就是,一碗萝卜汤或者青菜汤。咸菜是有一点,不是泡萝卜就是自己腌制的麦蓝菜,其次,卤豆腐也会有一小碟。还有,就是一小杯白酒。这酒也是自己酿制的,小甑子酒。酿制方法很简单,并不复杂。将青大麦采摘后,扬尽,当然得有酒曲,上锅蒸煮,即可收获点点滴滴流淌的白酒。这种白酿的酒,度数虽然很高,可饮后,不伤身,不上头。在大麦成熟的时候,一次就将一年要喝的酒,酿制好,然后,装入土瓶里,密封,喝时,再打开,那酒香馥郁,还不饮就让人有些微醉呢。

他踮着脚,从米缸里舀了碗米,在锣锅里淘了淘,就放在了三脚架上。然后,往锣锅下加了把火。切腊肉之前,他先在磨刀石上磨了磨菜刀,试了试刀锋,将腊肉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又把一个鸡蛋敲碎了壳,倒出来,在碗里调稠了。锣锅里的米饭已经冒水花,他找了块抹布,将锣锅提起放到了一边。他将一小口铁锅,放在三脚架上,往里面倒了点香油,把腊肉炒了炒,这才把调好的鸡蛋放进锅里,和腊肉一起搅拌均匀,来回几下,一盘腊肉炒鸡蛋就做好了。煮个青菜汤,那就再容易不过了。青菜汤一上锅,他提出酒瓶满满倒了一杯酒,嘿嘿笑了一声,美美地喝了一口。今天他吃腊肉炒鸡蛋,算是打牙祭了哩。要在平时,炒蔓菁片和炒洋芋吃得最多,有时也外加一小碟咸菜。逢上街天,就会吃上几顿新鲜肉炒辣椒,或者回锅肉炒蒜苗,那叫开洋荤哩。

这时,他的儿子永胜来看他来了。他知道娘去赶集去了,爹腿脚不太好,视力也不好,他得去看看。说是儿子,这永胜也年过花甲了,媳妇去年春上得了急病去世了,儿子儿媳妇出门打工,十天半月才回一趟家,他就成了留守老人,帮着照看正在读高中的孙子。这孙子也是一个星期从镇子回一趟家,住一夜,带上生活费,第二天就又走了。成绩不错,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十名哩。有时遗传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家几代单传。人口本来就不多,可他头上的两个老人却一直住在老屋,不肯搬迁到新家。他有些不理解,两个老人为何不搬去和家人住在一起,却偏生要在这简陋的地方住呢?家里给他俩一直留着一间向阳的房子,连行李也买好了,那床是席梦思的,宽宽的双人床,还有一个大大的衣柜。可两个老人却不愿意享福,在老屋里过着艰难的生活,这事真是奇了怪了?村里有闲言碎语,说两个老人过着原始人一样的日子,是他不供养他们。这事传到了村委会,村委主任还来找过他谈话,还亲自登门去劝说过两个老人搬迁出老屋。顺便,村主任说,这里说不定要被县上的文管所看中呢?说是文物。到时,不搬也得搬。真的,过不了几天,县上的文管所来人找到了他和她。说是可以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基地,出价两万,要买下。他和她不由分说,就是不卖,还让县上文管所的人去一处找找,说不定还有比这更好的哩。家人见几所破房子,也能卖高价,便劝说他和她。可他和她,坚定的说,除非翘脚,不然休想卖了这几间老屋。两个老人就是不走,也说不出更多不走的理由,反正,就是不走。不走就不走,难道要人用八抬大轿抬着,这才离开老屋吗?这是村委会主任说的话。这事在村里一传开,他也就洗清了头上不孝敬父母的帽子。不是他要让两个老人过这种原始人一样的苦日子,而是两个老人自找的,乐意呢。

他抬头看了看天,气候有了些变化。太阳时出时没,天有了些阴,云层压得很低,空气里有一种潮湿的味道,似乎快要下雨的样子。他进了小院。这个小院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儿时在这里躲过猫猫,也在这里讨媳妇生子,就连那条凶恶的猎狗也对着他不停地摇着尾巴讨好呢。爹见他来了,先自顾自,端起酒杯,有滋有味喝了一口,才说,吃了吗?一起来随便吃点。他说,吃过了。他上前看了看爹吃些什么东西,见是腊肉炒鸡蛋,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年头,什么新鲜的东西买不到呢。可爹还在吃这山里传统的美食,他心里有些不忍,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就说,爹,这腊肉炒鸡蛋,我不是让你少吃些吗?你怎么又吃了哩?爹说,没什么呀,习惯成自然,我觉得好吃着哩。他说,鸡有那么多,杀一只吃,比吃什么都好。爹说,这鸡,别说爹舍不得杀,就是舍得了,也杀不了,这眼睛不行了呢。他听见爹这么说,嘴张了张,可又闭上了。想了想,他说,这有何难,你带个口信给我,我杀好炖好,送来。爹说,那倒不必,你今天就杀一只吧。等你娘赶集回来,那鸡正好炖好了哩。他说,好的,我这就去杀鸡。确实,这些年,他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孝不如顺。比如,父母在世,家里四世同堂,是一种福分,再活二十年,就是一百岁老人,得好好珍惜。人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让他们佝偻了身体,甚至满身疾病,因而让他们愉悦,也才是一种孝心,也算得上是人生经历中的一种财富。这些道理似乎有些深奥,可对于他这个过去的老牌高中毕业生,教了一辈子书的人,就不难理解。他自认为自己的古文很好,过去和现在,村子里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三字经,千字文,他从小就背诵得滚瓜烂熟,即使是现在,他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得一清二楚。不用说,他心里知道孝道的份量。自己已经是退休的人,年纪一大把,也将面临着后辈人对自己尽孝道。人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就像门前的山泉水,不停地昼夜流淌。他一辈子都在教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从人口手、马牛羊,开始教起,在村里村外,桃李满天下,到处是自己的弟子。这也是他引以为自豪的资本,常常在村人面前提起,也难怪,他被村人尊称为“秀才”哩。

他先在茶壶里烧了一壶水,这水,准备烫煺鸡毛时用。然后,他手里提着菜刀,在小院的刺蓬草丛里到处找鸡,看杀哪一只才合适。其实,杀哪一只都差不多,都是正宗的从来没喂过饲料的土鸡。那毛色鲜艳,腿精壮有力,翅膀强硬,没得说的。即使看中其中一只,也还不好将它捉到手里哩。那只猎狗,也跟在他的身边,跑前跑后,帮着他围捕四处逃散的鸡。他利用机会,看准了一只钻在草丛里,顾头不顾尾的母鸡,快速出手,将它逮住了。母鸡声嘶力竭凄厉地叫着,可它在他的手里已经在劫难逃,不用说,等待它的将是被宰杀的命运。

一张竹编的桌子旁,他早就准备好了一小碗水,那碗里放了点辣椒面和花椒面。他熟练地将鸡的翅膀交叉编在一起,用拇指和食指把鸡冠捏住,把鸡头往后拉,放下手中的菜刀,拔除了鸡脖子喉头上的毛,然后,顺手又拿起菜刀,在磨石上擦了擦刀刃,轻轻一刀下去,鸡血突地冒了出来,一滴一滴,鸡血全滴在了碗里。它还在无奈地惊叫,他高高提起鸡脚,让鸡血顺利地流出来。它的叫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几声微弱的叫声后,奋力蹬了蹬腿,扭动了几下翅膀,这才死去了。整个过程,就像艺人在耍把戏。他将已经死了的鸡放进木盆里,把烧开了的水,倒了进去。他在滚烫的水里,翻动了几下鸡,开始拔除鸡毛。

等到将鸡开膛破肚,清理干净,剁好,炖到土锅里,放了些盐巴、草果和生姜在里面,像事先约定一样,天下起了噼噼啪啪的大雨。这雨一下,他心里就急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赶集还没有回来的娘,带没带雨具,会不会被雨淋?再就是,常常漏雨的垛木房,刚刚修补过,这场雨来了,会不会漏呢?这垛木房,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修建了。这几十年,一直修修补补,常修常新,可也十分陈旧了。真是的,本来不该再住人了,可两个老人就是不搬走,前前后后,不知有多少人来劝说过,不是被一顿训斥,就是碰了一鼻子灰。恋旧恋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感情,魂牵梦萦,谁还有什么办法,让两个老人搬出这个旧院呢?想想也是,又是那句老话,孝不如顺哩。雨似乎越下越大了。他问爹,我娘带了雨具吗?爹说,这样的季节出门,哪能不带呢?带了。带了蓑衣、斗笠。不过,这雨来势猛,不会下长久。大雨一落,把稀泥浆冲跑,这路就会反而好走了哩。他说,带了雨具,就让人放心了。他将头探出屋外,抬头望了望天,又将头缩回来,仰头看了看屋顶。那雨确实有漏的地方,都是在屋子的边边角角。其实,漏雨的地方,都有了接雨的东西。比如,木盆,水罐,菜盆。雨滴在无规则地落,也就敲响了无规则的音乐。滴滴答答、乒乒乓乓,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可在场的父子俩,谁在听呢?他担忧的是,这垛木房会不会一下子垮了下来呢?爹担忧的是,老伴还没有回家,这雨要下多长时间呢?他突然又有了灵感,趁机问爹,这屋子这么漏,何不如不要了,搬迁到新家去咧?一开始,爹一言不发,一定在心里想,这儿子又老调重弹,不予理会就是了。可他又接二连三在说,什么危险,什么会生病,什么让人说闲话。终于,爹说了,你给我闭嘴!别胡扯,废话少说,我和你娘,没几年活头了,可是,在这里活了几十年,不是活得好好的吗?说到死,说不定还早着哩!他见爹又生气了,便不再说什么了,默默地想心事。

这场雨,来得猛,也去得快,是一场典型的过山雨。不过一刻,雨就停了,东边的山里,还出了太阳哩。这雨,坝子里是不会下的,这时的坝子里一定是阳光灿烂。他顾不了多想这些,搭了把梯子,拿上了工具,爬上了垛木房的屋顶,让爹为他拿来了油毛毡,要看着漏雨的地方补漏。爹虽然腿脚不灵便,可那手上却有力气。爹轻轻一丢就把油毛毡丢到了垛木房的顶上,就像当年丢一捆柴草一样轻松。这垛木房开春的时候还出钱请人来修补过,可这一定是没良心的修理T粗心大意了。这时,他的孙子山娃子也就是老人的重孙来了。他好像想起来了,今天是这山娃子回家的日子。这山娃子身上有许多泥水,一脸疲惫,可他还是向老人问了声好。他在屋顶上探着脸问,今天是咋了?山娃子说,路不好走,泥水多,太滑了。山娃子还说,老师交代今天还得赶回学校,明天星期天,老师要带他们去捡垃圾、清洁环境,做好事哩。他知道孙子是来向他要生活费的,便说,山娃子,等等,屋顶马上就修好。山娃子是个懂事的孩子,放下挎包后,就开始帮着大人修理屋顶。山娃子问,老公公,你们怎么不搬到新家呢?那里屋子不会漏雨,家电都齐全,我们也好照顾你们呀。他说,老公公住在这里一辈子了,老都老了,不想挪窝了哩。听得出他的话里,没有指责重孙的意思。山娃子不懂什么孝不如顺的道理,又说,老公公,这样不好,有的村人说话难听,说我们家虐待老人哩。他说,别管人家说什么,你要像老公公一样,不要听他们说什么就得了。山娃子不再说什么了。也就在这时,屋顶也修补好了。山娃子的爷爷从屋顶爬了下来,在喘着粗气。他对山娃子说,要带多少钱?爷爷回家拿给你。山娃子说,三百块吧。他问,咋那多?三娃子说,准备放假了,要交暑假作业钱,还有预交下学期的住宿费哩。他说,好,跟爷爷回家拿。山娃子的老公公说,我有,我拿给山娃子吧。再说,时间再紧,也得把饭吃了再走。他说,爹,山娃子求学,怎么可能用你的钱呢?饭就不在这里吃了。爹说,鸡肉煮熟了,香喷喷的,不在这里吃的话,就舀一钵盂鸡肉,给山娃子吃,补补身体,好好念书。他说,好的。说完,就舀了鸡肉,端在手上,和山娃子一道走了。

这个时候,小院里开始寂静了下来,他又往锣锅里淘了些米,放在了三脚架上。这是他和她晚上要吃的米饭。他利用焖饭的这点时间,推着石磨磨了点玉米面。他像一头推磨的驴,在一圈一圈转。一边转,他一边想,柜子里的玉米也不多了,再磨几次,也就见了底。不过,新鲜的玉米也快收获了,最多也就一个来月。磨好了玉米面,饭也焖好了。他又去给猪喂了回食。做完了这些事,他这才一踮一踮,走到了门边,开始在等她赶集回来,一起吃饭。他又一次感觉到了孤独,只有那只猎狗陪伴在他的身边,不时地摇着尾巴,用舌头舔着他的手心。他觉得年轻时候不说了,现在,他越老他越离不开她,比如洗衣,做饭、耪田,如今几乎是她全包揽了。假如没有她,他几乎一天也活不下去哩。鸡肉的香味在弥漫,整个小院都在飘香。这情景,让他想起先前有这么一件事。三十多年前,那时蛇很多,而且好不好就是很大的蛇。也是这么个季节,也是炖了一只鸡。他和她下地干活,回来时,揭开土锅的盖子一看,鸡肉没了,只有一锅鸡汤。回头疑问时,就见一条碗口粗的蟒蛇缠绕在垛木房的木柱上,正在吐着信子。他急忙去找了一根竹棍,嘴里说,打蛇要打七寸,可转回头时,那蟒蛇就不见了踪影。那还用说,香喷喷的鸡肉已经被蟒蛇偷吃了。这事,他一辈子也没有忘记,只要一杀鸡,鸡肉飘香,他就白然而然想起来了哩。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在山头上飘荡。这时,那几只羊也回来了。出去时,那两边的肚皮是瘪瘪的,这下子,已经胀鼓鼓的,像两面铜锣。屋后的水碓现在是闲着的。那用作冲动水车的山泉水,汩汩流过门前。不远处,就有一条深涧,山泉水不顾一切就注入深涧里。这古老的水碓,在村里已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村里原来有好几个水碓,可前些年都被人毁坏丢弃了。当今这年代,什么都机械化了,谁还用这水碓打粮食呢?也就只有他和她在用。不过,水碓打出的米的确好吃,那糯米面,原汁原味,特别糯。过年搓吃元宵,味道就不一般。谁知,这些东西,眼下又成了紧俏难找的东西。他遇到过几次,很有钱的人,进入大山深处,搜寻这些东西,还愿意出高价买这些在他的眼里极其普通的东西。可那价钱出得再高,他也不会卖。如果卖,那么,卖一样就会少一样,再也找不回来了。于是,他也就常常想,这人,有些怪,过去没有办法,为了饱腹,不得不吃粗糙得难以下咽的东西,看着就倒胃口,可如今什么都似乎不缺了,可又害怕得富贵病,又想吃过去吃厌烦的那些纯净的东西,日子似乎在倒着过呢。比如,现在,有的人自己跟白己过不去,喜欢穿麻布衣服,喜欢吃土得掉渣的东西,恨不能吃糠咽菜、不沾油星,越原始的东西越好,说是不受污染哩。

他泥塑木雕一样,在门前就这样一直在等,有时,在回忆往事,有时脑子一片空白,更多的时候,往往在自言自语,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猎狗在没有生人的时候,它是一声不吭的。这时,只听见蟋蟀在瞿瞿瞿叫,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反正,一直在不停地叫。知了也是,一直在不停地叫,似乎叫了一天了,也还一直在叫。终于,太阳落山了。就在天即将要黑下来的那一刻,他迷迷糊糊看到了山路上,她慢慢移动的身影。那黑乎乎的一点,渐渐在他的眼前放大。终于,她走到了家门口。她的背上背着一背篓采买回家的东西。他说,回来了?她答,回来了。他说,今天下雨了呢?她说,我带着雨具哩。

他起身跟在她的身后,唠唠叨叨说着什么。她将背篓放在台阶上时,他帮了她一把。她说,今晚吃些什么哩?他说,吃鸡肉呢。她说,我一进门,就闻到了鸡肉香哩。儿子来过了?他说,来了,帮着杀了,炖了这只鸡。她哦了一声,就不再开口说什么了。

垛木房里,煤油灯摇晃着,一屋的柔和的光亮中,他和她开始吃晚饭。当然,他白斟了一杯酒,又给她也斟了一杯。她总是这样,赶集归来,辛苦,要饮上一小杯酒,说是驱寒、解乏和提神。他和她唠着嗑,慢慢饮着,与其说是饮,还不如说是品,是在品不紧不慢的生活。愉悦的时光,一分一秒在他和她的身边像门前的山泉水一样悄悄流走。其实呢,这种寂寞雅静的生活实在难得,惬意里,让人慢慢咀嚼,久久回味,甚至难舍难弃哩!

编辑手记:

小说应该是写人的,写人的生活状态,写人的所思所想。《歌者舞者》里半夏认为作家要有能力倾听来自生活内部的叹息,也要有能力凝视生活的真相,并怀着对世间一切生命的悲悯,在内心的旷野里高唱自己的歌。她的写作由此回到了人本身,回到人的处境。她选取了身边那些芸芸众生里的小人物:大堤上的歌者舞者,他们或为了生存,或为了娱乐,或为了追求,在大堤上歌着舞着,这些人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的生活状态,随着叙述,这些人流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但是孤独的歌者却一直没有离开,作者也随着他的歌声走近了生活,悲悯了人生。《慢慢老》里作者以细腻的工笔绘制了一幅山里老人的生活画.主要以老人的角度娓娓道来一天的生活,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人相依相伴慢慢地老了。故事里老人选择的生活与世俗评价有所冲突,但却是他们喜欢和习惯的,作者关照了老人的精神世界,刻画了山里留守老人的平静心态,在二入相守相依的生活状态中能体会出他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习惯与满足,对于老人来说故土的难离、生活的平静、相互的依赖才是弥足珍贵的。

猜你喜欢

娃子老屋鸡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
神奇的鸡蛋画
山里来了学娃子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