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 大隐朝市,承袭笔墨
2015-08-19梁伟张小华
梁伟 张小华
他把多年的文化积淀与审美经验融入到书画作品的构图之中,使得作品在奇雄中有开合,在浑然中有纵横
马涛的字,不同于一般书法。
草书、隶书、燕书、大篆、小篆、二王体、瘦金体……甚至甲骨文,都有可能出现在一幅作品中,上下左右有时都是不一样的字体。
那些宣纸上的字,距离几厘米间,已然跨越两个、甚至多个朝代。
有人说看马涛的字,就如欣赏一幅水墨作品,粗细结合,浓淡结合,宽窄结合,齐正结合,松紧结合……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
马涛的画也不同于一般的中国画。他的画作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和生命力的美术世界,多种元素相互补充,形成一幅奔放中透着柔和的奇妙又和谐的画面。
他把多年的文化积淀与审美经验融入到书画作品的构图之中,使得作品在奇雄中有开合,在浑然中有纵横,从而在笔画层面将水墨对人心灵上的亲和力与视觉上的冲击力整合在一起。
他的自由王国
马涛是一个淡然、洒脱又很具个性和实力的艺术家。漫漫几十年,岁月赋予了他丰富多彩的艺术涵养。读他的书画,既可游走于他千变万化的水墨幻境中,又可从他珠玑顾盼的题画诗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从画面中感触到些许人生的深沉和厚重。
自幼喜欢绘画,马涛从1975-1977年,连续学习了3个寒冬后,他考入保定艺术学校,但因人为操作而失去了入学机会。
他成了乡里“一名不太一样的电影放映员”。这个放映员会自己手绘电影海报,让电影人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从1980年开始,马涛陆续在《衡水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作品。后来,文化站干部遴选,马涛参加转干考试时,业务分考了第一。
1983年,马涛被调到乡里的文化站当站长。直至后来升任河北深州市某局局长,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对于最初的艺术情怀,马涛都不敢或忘。
“真正的艺术应该给人以希望和光明,让人全身心感受世界,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寻新的愿望和目标。”马涛说。
对马涛来说,绘画是他的自由王国。
“人从生下来有父母管,上学后有老师管,单位里有领导管;你还要顾虑家人的感受、同事的感受、社会的感受……什么时候才是你自己呢?”他说只有沉浸在书画世界时,他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2002年,花一个月的时间,马涛画了一幅毛泽东在北戴河的作品,获得了一次绘画比赛一等奖。作品展出后,许多行家赞叹道,“完全不逊色于职业画家!”
专业人士的肯定令马涛燃起了对绘画的更多热情。每个周二、周五的晚上,他都会自备笔墨纸砚,组织艺术沙龙,与三五好友交流艺术心得。
退休后,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这点“个人兴趣”上。2012年,马涛又到北京画院进修。这家成立于1957 年的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艺术大师齐白石曾任其名誉院长,培养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艺术人才。
多年来,马涛学习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经过咀嚼消化深得中国画的传统精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又从审美形式、画的色彩、表现物象中汲取营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风。
兴之所来时铺纸研墨,提笔落墨,一切随意而轻松,勾勒点染,显示出自由奔放的大气度。马涛表示:“画画一开始就必须弄明白三个问题,你‘为什么画’,‘画什么’,最后才是‘怎么画’的问题。别人总问我画画的时候想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有想,那时候我的脑子是空的,如果画画的时候杂念太多,肯定不会出好作品。”
他的作品完全不局限于某一类型,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且都极具功力,作品中的笔墨画路和语言风格都很独特。但是问起他的个人风格,他总是谦和地笑着说,“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可能我的画吸收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结合两地之所长,有点柔和,有点小写意。我认为画得太细了显得拘谨,画得太放了,很多人又接受不了,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马涛不尚无的放失,不玩无病呻吟,他从不以“阳春白雪”自居,也不将自己的作品与高深莫测画上等号,而是努力追求作品的高逸和凝重。他的感情既深沉又淡然。他的书画既简洁又繁复。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慧眼,自由自在地驰骋在自己的水墨世界,徜徉在杂花荒渚、荷田野苇中……在那看似简单的笔墨中,却饱含着他长期创作实践所养成的扎实的笔墨技巧,还有他与生俱来的非凡气质、聪慧和才情。画是画家内心的体现,马涛高逸清静的品格和气质,由他手中的笔,落到纸上,融进画中。
方寸间,一眼千年
对于自己绘画的长足进步,马涛认为得益于书法的功底,正所谓书画同源。
“笔墨是画家追求和修炼的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笔墨修炼的核心是书法艺术的练习,不练书法很难达到笔墨情趣的把握和表达。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如果不重视书法艺术的修炼,要想书写出高质量的书法,显然不太现实。”马涛说,“笔墨技法日趋成熟,笔墨情趣才会随性而生。书法创作要体现自我风情。意境是书法的灵魂,有了意境,作品才能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是建立在古今中西这个坐标上的,书和画从来就不是割裂开的,书法中的运笔、构图和美感,跟绘画时的运笔、构图和美感是共通的。书法与作画既在本源上共通,又在应用上共通。
就如马涛的画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样,他的字更是有着自我鲜明的烙印。
草书、隶书、燕书、大篆、小篆、二王体、瘦金体、甲骨文……一幅书法作品中包含历朝历代多种字体,方寸间,令观者一眼千年。
但他的书法却不会令人感觉凌乱,而是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刚开始尝试这种书法创作时,他抱着一种“好玩儿”的心态。“一个大字一个小字,一个粗的一个细的,一个这样歪一个那样歪,一个很紧张一个很活泼……觉得挺有意思的。”久而久之,从玩乐到严肃,马涛渐渐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每一幅作品的构图。
“每个字、甚至每个笔划的上下前后都不能雷同,一笔雷同马上难看了。”因此,他必须一边写一边想。“其实在这里面思考很多,比写一幅正规的字思考更多,而且算的更多。”
这样的创作很是少见,虽然有些复杂,但是不少观展的人都会感到新奇,感觉颇为新鲜。这也令马涛在书界声名鹊起。
马涛与其他传统书法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将过硬的笔墨功夫与表现方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仅从画面中体悟到笔墨文化之美,而且能与画面意境产生一种交流,似乎可以听到笔与线、墨与面的交响。
他的书法一改传统构图的格局,表现出文字在不同形态下的卓然、清雅与独具文心的风貌。
他把更多的文化体验及审美经验融入到构图之中,使得书法在奇雄中有开合,在浑然中有纵横,从而在笔画层面将水墨对人心灵上的亲和力与视觉上的冲击力整合在一起。在创作时,他既不一味摹古,又不像新文人画那样调侃变形;既不抛弃传统笔墨的渲染,又注意抒写新的情感和意象。他以自然、温暖的细节,表现出精神的博大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审视。
画品如人品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马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想画好画,先要做好人!”他的真诚态度让人感到,这绝不是喊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信念。
马涛耽溺于书画创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连续在画室创作了24小时后,他的身体敲响了警钟,“腰和脖子受不了了”。
家人强制他开始休息,并规定他今后的书画创作时间。
现在的马涛每天早晨五点多遛弯到自己的工作室,边听音乐边看书或思考;7点钟回家吃饭,8点多又回到工作室挥毫泼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书画创作。马涛说他“一醒来就思考,吃饭时也在思考,每天都在思考这个事”。
“人做事应当有点追求,要想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一点突破,你一定比别人付出的要多。如果不是如此,你怎么有突破呢?”马涛说,“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长度就是这样,我就把宽度拓宽一些,就这样,实际上很简单。”
看书、听音乐、摄影,这些和艺术相关的门类,马涛都有所涉足,这也让他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他在创作中不断地思考、比较和实践,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并把现代感和时代性都融汇在自己的书法语言中。所以他创作的作品有种鲜活的生命感和可呼吸的清新感;无论是从用笔造型上,还是从色彩、图式上,都体现出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马涛说:“艺术都有相融性,就拿音乐来说,它由旋律和节奏构成,书法的浓淡干湿,用笔的轻重缓急,也充满了节奏感。这种感觉仿佛是无声的交响乐起伏跌宕,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带来审美的乐趣。同样,绘画作品,这一无声的音乐作品中,笔画、墨韵流露出来的节奏同样感人,同样能拨动人的心弦。所以学书法增加一点音乐修养,懂一点音乐元素,这样才能使你的笔下有流动的感觉,能体悟到一种节奏感、韵律感。”
在思考自己的艺术之路时,马涛也曾困惑。“是应该传承,还是创新?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画,还是迎合世人口味?”这些问题令他纠结许久后,终于豁然开朗,“做好自己就行了”!“你不要把自己看成孤零零的个体,你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也是13亿分之一,只有每个人做好了,这个社会才会好。”
这两年,马涛频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九重阳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许多活动现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说这么做是为了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想利用我这点事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也是体现了我们书画家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