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2015-08-19李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切入点文学作品汉字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渗透德育,的确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是应找准以下几个重要切入点。

一、以相关的重要汉字作为切入点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尽管经历了一个十分艰难曲折的历程,但确为我们造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方块汉字。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其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定能唤醒其良知,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汉字中的“旦”、“明”、“孝”、“仁”、“义”、“信””等,从其结构和意义来分析的话,就引人入胜。

“旦”的上部“日”表示升起的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其本义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们由此生发开去,顺势引导学生要拥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好的习惯”。因为拥有它,对我们事业的成功大有裨益。

“明”是由“日”和“月”所组成的一个会意字,在古人看来,昼夜分别有日和月,人间才未被黑暗所困扰,故将“日”和“月”所生成的字表示“光亮”。利用“明”字的这一意义加以分析延伸,我们就自然引导学生:做事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等等。

“孝”是一个老人的“老”和一个儿子的“子”所组成的上下结构的字。若从其蕴含的意义来看的话,极具颇强的哲理味和人文气息。“子”背负着“老”,意味着人一旦老了就应由子女去赡养。若将此字形字义拓展开来,及时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其尽能引发学生人文教育中从“孝”的感情共鸣,达到教化学生的最终目的。

再如汉字中的“仁”、“义”、“信”、“好”、“美”、“烦”、“中”、“正”等字的意义均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其内涵着实富有情趣,催人深思。执教者在语文教学中如遇此类字,就应由此生发开去,为学生及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此,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中得到良好的情感陶冶。

二、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名句作为切入点

在“自信”教育方面,我们可用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品德”教育方面,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爱国”教育方面,我们可用当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在“自强”教育方面,我们可用唐诗人李颀的“男儿立身需自强”;在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方面,我们可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宽容”教育方面,我们可用孔子《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过诸如此类的名句,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灌输较为理想的德育教育。

三、以相关作品作者的介绍和评价作为切入点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在其成功的背后,定有耐人寻味的故事。

笔者在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社戏》《海燕》等作品时,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范仲淹、高尔基等作家的成长历程,并以此为切入点,适时为学生进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民同乐”、“热爱劳动人民”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四、以相关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切入

如在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鲁迅的《藤野先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诗文时,可从其所体现的爱国、毫无民族偏见、建功立业等优秀思想的科学分析评价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建功等方面的品德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宋濂的《送东阳先生序》、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等佳作时,教师在对其思想内容归纳总结的前提下,应抓住时机,为学生渗透诸如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尊重人格、无私奉献、注重环保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五、以相关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作为切入点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时,可多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相关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性格特征。从其正面形象性格中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从其反面形象中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

如笔者在教曹雪芹的《香菱学诗》、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等作品时,通过对香菱、无名战士、杜小康、莎莉文等形象性格特征的分析,适时对学生进行诸如良好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在教鲁迅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时,通过对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菲利普夫妇等反面形象性格的细致分析,适时引导学生认清人世间的“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如此操作,学生的德育水平定会随着语文认知能力的增强而大幅度地提高。

李平,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猜你喜欢

切入点文学作品汉字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