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同谷七歌》之“橡栗”解说

2015-08-19陈朝霁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杜甫

陈朝霁

[摘要]《同谷七歌》之第一首,杜甫在倾诉自己的苦难生活时,以“橡栗”入诗。对于橡栗为何物,学术界有三种看法:橡子,板栗,橡子和栗子的合称。对照此诗作和古籍上关于橡栗的记述,橡栗当释为橡子。杜甫之所以要“岁拾橡粟随狙公”,除橡栗是历史悠久的救荒上品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医学认为橡栗还有“不饥”、“服食能断谷”的作用,而这正是在同谷时缺衣少食的杜甫最为需要的。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橡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50-02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诗圣杜甫流寓秦州。三个多月之后,落难中的杜甫“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满怀希望来到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同谷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乐土,严冬十一月,杜甫一家衣食无着,贫病交加,陷入绝境,遂有《同谷七歌》。其第一首云:“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有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鸣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①

诗中所谓“狙公”即养猴的人。诗人倾诉自己的苦难生活,明白如话,而在“橡栗”为何物的问题上,学术界分歧较大,或释为橡子,或释为板栗,或释为橡子和栗子的合称。②笔者认为,橡栗乃俗称的橡子,而不是板栗,更不是橡子和栗子的合称。

橡子是栎树(或称橡树,或称青冈树)的果实,似栗而小。又名橡实、橡果、橡斗等。味苦涩,常用以喂猪。饥荒之年,穷人也用以充饥。

“橡栗”其实是偏义复词,义在橡而不在栗,言橡栗是因为橡形状和栗相似的缘故。杜甫以“橡栗”入诗,有橡栗是救荒上品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古代,橡栗常做高士僧道的服食野果,传统医学认为橡栗还有“肥健人,不饥”、“服食能断谷”的作用。

首先,橡栗是救济备荒的粮食。橡栗之为物虽然味苦涩,但富含淀粉、蛋白、油脂等成分,在灾荒年份足以活人。西安半坡等原始文化遗址出土过许多碳化橡栗壳,表明6000年多年前人们就采集野生橡子做食物。据《庄子·盗跖》,盗跖和孔子辩论,有言:“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③“昼拾橡栗”一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橡栗是老资格的“粮食”,在原始农业时代是先民用以果腹的主要食物之一。又,《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④引文中“橡果”和“枣栗”分列,橡果就是橡栗,而枣栗之“栗”乃是板栗。总之,以橡栗为粮古已有之。

橡栗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至今尚有7属300余种(全世界共8属900多种),有作为“粮食”的基础。唐代诗人张籍《山农词》之“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杈橡实”、《董逃行》之“重岩为屋橡为食,丁男夜行候消息”,⑤都是唐代普通百姓以橡为食的实例。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之“荒政”录周宪王《救荒本草》并加笺证:“橡子树,《本草》橡实,栎木子也。其壳一名杼斗,所在山谷有之。木高两、三丈,叶似栗叶而大,开黄花。其实橡也,有梂汇自裹,其壳即橡斗也。橡实味苦涩,性微温,无毒。其壳斗,可染皂。 救饥:取子换水浸煮十五次,淘去涩味,蒸极熟食之,厚肠胃,肥健人,不饥。玄扈先生曰:食麦橡令人健行。又曰:取子,碾或舂或磨细,水淘去苦味,次取粗查饲豕,甚充肠。”⑥ 玄扈,徐光启之号。明代农书详细说明荒年解救饥荒时橡栗的食用方法,可见橡栗在救济灾荒时很受重视,且历代都有食用。

其次,橡栗是高士僧道的服食野果。据《后汉书》卷51《李恂传》记载,东汉安定李恂,学养深厚,先后任张掖太守、西域副校尉、武威太守等职,罢官之后 “步归乡里,潜居山泽,结草为庐,独与诸生织席自给……时岁荒,司空张敏、司徒鲁恭等各遣子馈粮,悉无所受。徙居新安关下,拾橡实以自资。年九十六卒。”⑦

据《晋书》卷51《挚虞传》记载,晋长安挚虞,博学多才,历任秘书监、卫尉卿等,八王之乱,皇帝播迁,百官奔散,“遂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⑧

据《旧唐书》卷177《崔慎由传》,崔慎由父崔从“少孤贫,寓居太原,与仲兄能同隐山林,苦心力学。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梠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不出岩山。如是者十年。”⑨

以上所引三则正史资料,一为东汉,一为西晋,一为唐代;李恂所徙居的“新安关下”在今河南渑池县东,挚虞避乱的“南山”即今秦岭山区,崔从兄弟同隐山林的“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可以看出“橡实”即橡栗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历来都是救荒救急首选,也是李恂等高士岩隐士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李恂传》特意提及其“年九十六卒”,还有突出“橡实”养生作用意味。

唐代佛道盛行,社会开放,文人生活时不时和寺院、隐居生活相关联。《全唐诗》写到田园生活以及方外人士的岩隐生活大多以橡栗做陪衬或标志。如朱余庆《镜湖西岛言事》之“岁计时有添橡实,生涯一半在渔舟”、方干《山中言事寄崔判官》之“执爨纵曾炊橡实,纫针曾解补荷衣”、贯休《山居》之“薜萝山帔偏能湄,橡栗年粮亦且支”、钱起《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之“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姚合《寄贾岛浪仙》之“海峤誓同归,橡栗充朝给”、贯休《闻无相道人顺世五首》之“惟餐橡子饼,爱说道君兄”、张蠙《寄太白禅师》之“斋厨唯有橡,讲石任生藤”、费冠卿《答萧建》之“搜泥时和面,拾橡半添穜”等等。从这些诗句可看出,或隐居,或田园,或寺庙,不以橡栗为食似乎就落俗不堪了。更有甚者,太白禅师“斋厨唯有橡”。

杜甫诗先后三次咏及橡栗。《同谷七歌》之外,尚有《北征》之“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⑩咏路途所见;《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之“覆穿四明雪,饥拾楢溪橡”,11乃遥想老友生活落魄。本诗咏橡栗,主旨是以“岁拾橡栗”说明自身生活的困顿。狙公拾橡意在狙即猴子食用,而杜甫本人拾橡意家人食用。同为“天寒日暮山谷里”的拾橡者,杜甫的愁苦似乎更深一层。至于拾橡之情景,皮日休《橡媪叹》有生动描写——“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杜甫拾橡,情形盖与此类同。

强调一点,《同谷七歌》提到可以果腹的物品橡栗,固然和橡栗是粮食最佳替代品的“身份”有关,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橡栗被古人视为仙家修炼物之一,认定炮制好之后食用会有特殊效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橡实之“发明”说:“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能断谷,啖之尤佳。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强健不饥。时珍曰:木果为果,橡盖果也。俭岁,人皆取以御饥,昔挚虞入南山,饥荒,拾遗橡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给是矣。”12孙思邈所言的“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能断谷”及前引《救荒本草》所言“厚肠胃,肥健人,不饥”这些橡栗的特殊功用,正是饥寒交迫的杜甫所急需,于是有随狙公深山拾橡行为,并以之入诗。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狙公和橡栗的关系及杜甫随狙公“岁拾橡栗” 的原因。

《说文》“狙,玃属。”所谓玃属即猕猴一类。狙公当然就是养猴的人了。关于狙公和橡栗的关系,有一则非常有名的寓言故事,《列子》和《庄子》都有记载。《列子·黄帝篇》说:“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13关于“狙公”的名由,杨伯峻《列子集释》引东晋张湛注说:“好养猿猴者,因谓之狙公也。”关于“芧”,《列子集释》引北宋陈景元注说:“芧,音予,橡子也。”14这则有趣的故事,《庄子·齐物论》节引之:“何谓朝三·狙公赋芧,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15正因为有了这则有趣的故事,也就有了“朝三暮四”成语和“狙诈”词语。此故事还反映出橡栗是猴子的天然美味。

《全唐诗》多次咏及猿猴食橡之事,如贯休《寄僧野和尚》之“橡栗堆行径,猿猴绕定身”、杜荀鹤《仙居书事》之“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 杜荀鹤《赠休粮僧》之“雨中林鸟归巢晚,霜后岩猿拾橡忙”、韦庄《渔塘十六韵》之“饥猿寻落橡,斗鼠堕高藤”等。

通过上引寓言故事和唐诗,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因果关系——猴子生性喜食橡栗,所以要养猴、养好猴,饲养者必须提供之。无疑专业养猴的狙公既熟悉猴性,也熟悉从何找拾橡栗。就《同谷七歌》“岁拾橡粟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诗句看,此狙公应是同谷土著,熟悉当地的山川地理,因养猴而知道何处有橡粟资源。杜甫要找拾橡栗,“岁拾橡粟随狙公”无疑是最佳选择。明乎此,则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注  释]

①⑩1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3页、第397页、第1411页。

②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③15王先谦:《庄子集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2、第16页。

④陈秉才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4页。

⑤本句及下文援引的唐人诗句均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⑥明·徐光启撰,陈焕良等校注:《农政全书》,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922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4页。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6页。

⑨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77页。

12明·李时珍撰,刘山水、刘衡如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5页。

1314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页。

猜你喜欢

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论对我们的启示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跟着杜甫游成都
杜甫改诗
《杜甫 秋兴一首》
杜甫与五柳鱼
绝句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