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出土文物及相关史料谈古代河西地区畜牧业

2015-08-19王海宇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畜牧业

王海宇

[摘要]甘肃河西地区出土的文物遗存中,有大量内容是反映古代河西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的,特别是在酒泉、嘉峪关地区发掘的魏晋墓葬中,有相当多的彩绘砖画上都绘有牧马、牧牛、牧羊等场景,畜群规模比较大。除集中放牧外,还有很多是零散驯养的画面。本文将这些资料作了归纳整理,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古代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状况作了探讨。

[关键词]河西地区;畜牧业;魏晋墓葬;彩绘砖画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25-02

近年来,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有木板画和大量的彩绘砖画,其中有许多内容描绘了古代河西走廊畜牧业发展的情景。

居延肩水金关、破城子出土的西汉木板画中绘有威武雄健的大黑马。武威磨嘴子东汉墓群中出土的木板画也绘有养狗、喂猪图。在其他家养畜图中则表现了畜有圈、狗有绳、猪养在院外等内容。这些画面表现了传统习惯的养畜方法。

除木板画外,在出土的曹魏、西晋、北魏时期的彩绘砖画中,表现牧畜的画还有很多。其中,酒泉魏晋墓画像砖中,反映畜牧业及狩猎题材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嘉峪关新城出土的与生产活动有关的89幅画像砖中,反映畜牧业题材的就有38幅之多。此类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牧人与牲畜处于同一画面,具体地表现放牧生产状态;另一类是在空旷的场景中成群的牲畜自由觅食,或坞前门旁被栓于树上及槽前的成组牲畜。在这两类题材中,既有单一畜类的画面,也有两种或多种畜类共存的场景。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空前发展,此时狩猎已经不是一种主要经济形态,画像砖中所展现的狩猎场面多是炫耀骑射技艺或纯属游戏娱乐活动。

牧马是画像砖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从反映马的画像砖数量来看,当时人们很重视马的饲养及繁殖。新城7号墓砖画、西沟5号墓前室西壁群马图都是单一表现马的画面,前者的马是一种静态,而后者则绘群马威武雄健,马头高昂,马鬃飘起,奋蹄奔驰,十分生动(见图1)。特别是将一匹位于画像砖右侧的马仅绘马的前半身,采用这种构图处理,给人以群马奔跃而出的效果,表现了在宽阔的原野上万马奔腾的气势。其中5号墓编号为10的牧马图最靠上的两匹天马,与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特点相似。此种马跑起来前后脚步一致,即两前蹄一起向前,两后蹄一起向后,善于奔跑且速度快。说明当时这一地区不仅马匹数量多,而且品种优良。

在坞前、门旁、井边被栓于树上或槽前的马匹,一般是经过精心驯养、便于骑乘的。新城3号墓编号47的配种图:红色母马与白色红斑公马正在交配。母马表现温顺、害羞,公马则懒散、自在。画面非常注重两马的体态和面部神情,表达惟妙惟肖。这些壁画说明酒泉、嘉峪关地区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良马培训基地,为全国提供马源,正因为如此,也使河西地区成为军事要地。①

在表现畜牧业的题材中,牧牛与牧羊也是重要的内容。牛不仅广泛用于农耕和运输,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嘉峪关新城魏晋墓中出土的彩绘砖画,画的牛群,每幅画3~5头;羊群,每幅则9~12只。还有连环画式的画面,如7号墓前室西壁画一牧童放牧着20只羊。1号墓前室西壁北侧,画一牧人赶着一群牛羊放牧。畜群中有羊12只,黑白相间,有牛2头,一黑一黄,旁书“牧畜”二字。嘉峪关市牌坊梁汉墓彩绘砖画的牧畜图,一砖用横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画2棵树,树间有3只羊;下层右边画一牧童执鞭,牧童前画3棵树,树间有3只羊。酒泉丁家闸5号墓前室东壁下侧画一牧人,画三红牛,一黄牛,还有一白牛,同时画有11棵树。前室东壁中部一大型图,画三羊、二鸡、四树。酒泉西沟画像砖墓中绘羊群时,连续用了6块砖,并采用了叠画的手法以表现羊只数目的众多(见图2)。同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养鸡业也有一定规模,嘉峪关新城6号墓壁画“鸡群图”中,不仅绘有母鸡,而且还有几只羽毛丰满的公鸡(见图3)。

除了木板画和彩绘砖画外,在其他的一些文物古迹中,也有反映古代河西地区畜牧业情况的画面。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野马山北麓和马鬃山一带,以及嘉峪关市黑山,分布着大量的古代民族的摩崖浅石刻岩画,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古代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在酒泉肃北地区发现画面55组,图像300多幅。嘉峪关发现30多组,图像154幅。具体分为两类:一类为人物的活动,如狩猎、放牧、练武、乘马作战等场面,肃北大黑沟岩画中表现狩猎活动的画面占到了岩画总量的1/3,说明狩猎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活动;另一类为动物及其活动,描绘的动物有马、牛、羊、骆驼、大角羊、牦牛、野牛、梅花鹿、鸡、犬、鱼、象、虎、狼、蛇、鹰、龟等,有虎逐牛羊、野牛相抵、猎犬牧羊等生动画面。这批岩画是羌族的记事性岩画,是距今35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见,古代河西地区的畜牧业在远古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到了畜牧时代,酒泉岩画同北方岩画一样,普遍出现以畜养家畜、牧羊放马、季节专场、役使牲畜和牧民形象等反映畜牧经济生活的题材。在马鬃山山德尔岩画中,狩猎活动很少,大规模围猎野生动物的场面已经消失,呈现出的是人畜共处、牛羊遍野的场景,放牧品种除牛、羊外,还有马、驴等大牲畜,儿童也参与了放牧活动。在肃北灰弯子岩画中出现了牲畜转场的情形,牧民赶牛驮物,奔向新的草场。在格干乌苏(和尚井)岩画中出现了以家庭畜牧业为主体的牧业经济。从山德尔、格干乌苏岩画可以看出,这时畜牧业已逐渐走向驯养繁殖家畜阶段,狩猎活动已退居次要地位,畜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

这些文物遗存证实,河西走廊的畜牧业早于农业。这里草原广袤,牧草丰盛,亘古以来,牛马遍野,畜牧业繁荣。秦汉以前,各少数民族在这里游牧,以畜牧业为生,畜牧业已有相当规模。汉代,河西地区“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 ③河西临近游牧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的畜牧经验,获得优良马种,往中原转送马匹、牧畜,均甚方便。汉代在西北边的官府牧场“养马三十万匹”。 ④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进攻大宛,但进军途中粮草不济,且人少不足以攻打大宛,于是还师敦煌。汉武帝严令不得退兵,他只好在敦煌屯兵将近一年。在这里李广利集中兵力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无数,继续进军。从这次筹得的这些军用物资也可看出,河西走廊畜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牧畜总数已达数百万头之多,是河西畜牧业大规模发展的时期。曹魏时河西多居羌胡百姓,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畜牧逐水草”,“畜养豕牛马驴骡”。 ⑤黄初三年(221)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获牲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牛八万”。⑥可知河西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础。曹魏政权对河西羌胡众部施行怀柔政策,用钱财收买羌胡的牛羊,与其进行交易,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北魏“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美,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骆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⑦

隋以后的各朝代,为了稳固边疆,防御外患,大力发展骑兵,建立马场,于是养马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以供军用。至今河西走廊的山丹军马厂,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良种马养殖与提供基地之一。

从古代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来讲,“河西畜牧天下饶”是因为:冬暖夏凉,适宜牲畜繁殖和生长;有广阔的天然牧场。河西走廊,南有水草肥美的祁连山大草原,北部合黎、马鬃诸山附近又有平坦无垠的沙碛草原,加上农区的小块草场,约有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5%。著名的草原有山丹的大马营,天祝的松山滩,阿克塞的海子、安南坝,永昌的黄城滩,肃北的盐池湾,肃南的托莱、八字墩等处。草类以禾本科为主,沙草科、菊科、豆科次之。常见的有酥油草、鸡冠草、莓草、兵草、芨芨草、马兰草、甘草、白刺、沙蒿、骆驼刺等数百种,草质优良,生长茂密,在阴湿低洼地区生长最为旺盛,是牧畜的天然乐园。如今,河西地区虽已发展成为甘肃的粮仓,但畜牧业仍相当发达。

[注  释]

①②孙占鳌主编:《酒泉华夏文明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③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注中如淳引《汉仪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晋·陈寿:《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西戎传》,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⑥晋·陈寿:《三国志·魏文帝纪》注引《魏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⑦北齐·魏收:《魏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

猜你喜欢

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