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回归生活化的思考和途径
2015-08-19邵正迎
“生活化”写作,就是化育生命的写作,即在写作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咀嚼生命、提升生命、收获生命等,进而在写作中完成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追问。下面,笔者就结合写作教学实例,具体谈谈该如何科学、有序、有效地进行“生活化”写作训练。
一、以对生活意义的深刻追思为写作主旨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在写作中不停地叩问着。孔子说,“生无所息”;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海德格尔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沈从文说自己“只想构筑精致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史铁生则认为,“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等。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始终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情怀,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所以,即使面对限制性比较强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哪种立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例如,近年来高考所涉及的有关“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必须跨过那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寻找童年”等命题作文的写作,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考:生命原本就是“好奇”发现的过程,生命也是一个在“时尚”与经典中不断推进的过程;生命当然需要“绿色”,更需要“拒绝平庸”;生命中必然充满了“忧与爱”,还会有一些“坎”,也一定有“不会风化”的记忆等等。即使是材料作文,像2013年江苏高考“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亦是在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生命中有关“和谐”“平衡”“美”“小与大”等问题的认识。再如,像2013年上海高考“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更是在启发考生比较、辨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诸多“轻、重”,进而深思生命的终极意义等。
既然明确了要追思生命意义这一写作主旨,那么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把这个大问题分解、细化。比如,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追思:如何直面生命的坎坷?生命的境界该如何提升?生命可以怎样“对镜”?生存与生活有何不同?生命需要哪些养分?该如何保护、关爱、尊重生命?若能经常如此地“日思夜想”,久之就能够更全面、更多元、更入微地“破解”有关生命意义的不同“密码”。
二、以对生活成长的独特体验为写作素材
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从自我成长的直接体验中获得,具体包括:①独特的“我”——“我”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生命中难忘的几段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②“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或成败得失等;③“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种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游览的风景名胜等。这些素材,有的是关注自然生命由新生到衰老的过程,如奶奶的一生,一株桃树的发芽、开花、结果与枯萎等;有的是关注社会生命的和谐与否,如“我”与家人的代沟问题、“我”和朋友的交往问题等;有的是关注精神生命的发展与追求,如“我”向善、求真、尚美的成长故事、“我”耳闻目睹身边人大智、大勇、大仁的故事等。
像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大多可以取材于这些现实的生命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写《耕种自己的土地》,写的是爷爷在土地里种菜、割麦、插秧、刨地瓜等一些农活,土地是爷爷自然生命的根基,也是爷爷社会生命的舞台,更是爷爷精神生命的归依所在。再如,有的学生写《美的力量》,写的是校园里自己每日必看的那方荷塘,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该生写的是残荷;在和新荷对比之后,他发现“群立的荷茎如观音大士,不言不语”,这种泯化了忧喜的“大美”让他震撼,收获着朝圣般的静穆。应该说,在习作者对视“荷塘”这一自然生命时,他的精神生命在写作中已经同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以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为表达方式
对中学生而言,写作就是在和生活“对话”,就是要在“对话”中展示独立的生命风采,表现“生存的波动感,精神的孤独感,追寻的苍茫感,心灵的幸福感”,在“对话”中“寻找青春的支点”,“走向生命的成熟”。例如,高考佳作《忧与爱》借助“我”与一只小虫的生命对话表达关切生命的宇宙情怀,《好奇心》通过“我”偷窥一个跛脚女孩走路的“好奇”心理独白完成了一次道德的自我救赎。像这样一些优秀文章,总是“把心交给读者”,让文字从心灵之堤自然冲决。这,应该是回归“生活化”之本真写作的最佳表达方式。
邵正迎,教师,现居江苏沭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