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与大学英语教育发展脉络研究

2015-08-18陈萍

教育界·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发展人文性

陈萍

【摘 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为主线,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并对每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开启新的研究视阈, 以期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提供积极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育政策     教育发展      工具性     人文性      通识性

无论在本科院校还是在高职院校,英语基础课都被称为“大学英语”或“公共英语”。这是面向高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組成部分。1949 -1984 年间,高校开设的这类基础英语课程被称为“公共英语”,1985 年之后,渐渐被统称为“大学英语”。实际上,所有学者都将公共英语与大学英语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与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就是国家关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首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是完成国家相关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是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和发展的基石。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和国家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始终是紧密相连的。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总体上具有一定的承继性和延续性,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

一、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沿革

任何领域的发展变迁都与时代政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烙上中国历史与时代的特征。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 发展历程中各类核心政策文本的演变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要求

文本演变情况

颁布/出版时间   核心政策文本名称 备注说明

1962年6月

《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适用)

1980年8月 《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

1985年2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

1986年3月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

1993年 《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998年 《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非英语专业专科用

1999 年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将原有的“理工科大纲”和“文理科大纲”合二为一

2000年10月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4年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修订版

2004 年1 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

表2 我国大学英语(含公共英语)考试大纲文本演变情况

1987年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及样题》

1994年3月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及样题(增订本)》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及样题(增订本)》

1998年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

2006年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 修订版)》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2006 修订版)》

2007年7月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4年11月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修订

二、大学英语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作为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中国大学英语有着较长较复杂的历史。它起步发展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60多年来,历经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1985 年(工具性)

1959 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教研室草拟了一份供高等工业学校本科五年制各类专业使用的《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后经高等工业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复审定稿。1962 年5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终于问世了!

该大纲明确指出公共英语教学目标为阅读,提出公共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 规定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以科技英语为主,教学对象是“中学学过三年英语的学生”,首次明确了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等。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对内政府高度重视俄语学习和俄语阅读能力人才的培养,强调“快出人才”的教学方法,对外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孤立无援,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获取最新信息,以便赶超世界最新技术水平。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主要以阅读为导向,以科技英语为主要内容,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教学原则,具有典型的“工具性”特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大纲的颁布对于公共英语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之后的十年动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被迫中止。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大学英语教学才开始恢复和发展。

受教育部委托,在参照了1962 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起草了《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草案)》。几经讨论修改审核,该大纲于1980年正式颁发出台。

该大纲最新的变化在于首次将公共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

大纲确定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的目的是: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专业阅读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大纲还鼓励为顺利完成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设置一些诸如翻译、听力、科技英语写作和高级阅读等英语选修课。

该大纲是一份过渡性的大纲。虽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导向,“工具性”特征明显,但当时对公共英语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第二阶段:1985 年——2002 年(工具性为主,兼具人文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的发展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包括考试等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5—1986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理工科本科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二语习得、语言共核等先进理论在这两份大纲中都有所体现。虽然这两份大纲仍把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主导地位,但听、说、译、写能力的培养被首次纳入教学目标。大纲的颁布引起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英语高级阅读、英汉翻译、英语听力和英语写作等课程孕育而生,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内容人文化。

此外,新大纲首次提出实行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了“尊重认知规律”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学生提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并对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合格等级证书。

在将1985年版、1986年版两份大纲进行整合修订的基础上,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针对所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适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该大纲虽然仍把阅读确定为大学英语的重头戏,但开始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把大学英语四级定位为全国各类高校均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该大纲的教学对象为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本科生。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一样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就业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专科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发挥着本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90 年代初以前,我国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参照本科学校, 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针对这种局面,1993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 “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目标”。《基本要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际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以阅读为导向的传统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正,听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

该《教学要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针对高等专科层面的公共英语教学制订的第一个指导性教学文件。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非英语专业专科用)》,继续强调阅读、翻译、听、说、写能力的培养。

1998年高教司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简称PRETCO)是考核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2005年6月计算机化考试取代了PRETCO的传统纸质考试,进一步规范了PRETCO考试的标准化。

遵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三教统筹”的部署,在对《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方针,提出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的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该文件突出打好语言基础的重要性,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扭转了以前一贯以阅读、翻译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专科英语教学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性工程。

从整体看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课程也由单一的“工具性”倾向逐渐转化为 “工具性、人文性”并存。

3. 第三阶段:2003 年——至今(工具性为主,渐具通识性)

2001 年底,中国加入 WTO,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史无前例地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的范围已从经贸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随着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使大学英语教育不得不迅速做出响应。

在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同以往相比,这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主要特点如下:

1)基于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区域、校际差异, 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层次。

2)大学英语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从“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导向”转向强调听说领先。

3)“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被首次写入教学要求(大纲),表明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定位开始转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指出: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开始探索“工具性”之外的其他功能,如“人文性”和“通识性”。

2006年开始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听力的分量和分值,同时也增加了“快速阅读”和“选词填空”两个新题型。

随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语言知识为本”过渡到“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头等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倡的是“综合知识+ 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模式, 学生通过全方位知识的学习,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工具性倾向→工具性为主,兼具人文性→工具性为主,渐具通识性的发展轨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英语要求趋于“复合型”,除了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生还要求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以及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契合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否定大学英语的通识性,将大学英语教学绝对(工具) 化,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的。可以肯定,大学英语通识化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2]大學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教育发展人文性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