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价值取向
2015-08-18曹根记
曹根记
摘 要:中国梦不仅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图景,而且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梦所包含的三种价值取向。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梦。因此,深入分析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价值认知,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动力和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6-0067-05
马克思主义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党治国价值理念的集中展现。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人们在一定的场景中,对一定的客体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2]。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理论基础,反应着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引导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因此,中国梦不仅能够激发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还能够凝聚中华民族最大的共识和价值认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发展,从而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国梦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美好图景,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奋斗的历史任务。所谓民族复兴,是指“改变民族因某种原因陷入停滞不前、贫穷落后……,使民族奋发自强、独立解放,实现繁荣昌盛,以振民族形象、重立民族地位、重现民族辉煌”[3]。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数不尽的科技之光,创造出道不完的文明之果,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向近代社会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萦绕在中华民族身上的光环日渐退却,中华民族开始出现极其严重的生存危机。因此,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理论在中国实际中的运用和发展。1875年,恩格斯指出:“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当它的内部生活因此陷于瘫痪的时候,它是不能为争取社会解放而斗争的”[4]。也就是说,当一个民族遭受到外来势力入侵和压迫时,它必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反抗外来势力的入侵和压迫。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独立的艰苦探索。因此,“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同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5]1469。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武器作指导,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景。自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5]1470。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逐渐找到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中国梦开始从一种美好的图景和价值追求,一步一步接近现实、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来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为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体现与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价值取向。正当中国人民在苦苦探索和寻求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就自觉地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并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为了获得自由和解放,中国人民“把权利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5]1128。于是,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个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的奋斗,推翻了黑暗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找了破解“中国梦”的密码,而且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接近和实现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成为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出发点,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出发点。从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成为凝聚党心、民意的行动纲领,成为汇聚中国人民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取向,为中国人民“追梦”乃至“圆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反过来,中国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宏伟的蓝图和远大的目标。从语体方面来看,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表述,它更加通俗地使中国人民怀着更加美好的愿景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更加清晰、具体和更具亲和力。现实中,每个人、每个组织或团体都有自己的梦想。然而,这些个体的梦想各具自身的利益诉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6]697。中国梦把中国社会中各阶级、阶层以及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追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相互尊重和保护差异,不断寻找和呵护共同的愿景,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壮丽景象,成为凝聚中华儿女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取向。
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从精神实质上来看,实现中国梦的目的,就是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富裕、美满、幸福、快乐的生活,能够有尊严和体面地生活,形成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局面。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其又进一步不懈探索和奋斗的核心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进一步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7]155。尽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
实现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想。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土壤,时时汲取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提出大同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外户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在这种社会梦想中,人们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和谐相处,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幸福、安宁、祥和的生活。尽管这是一种美好的社会梦想,却对后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动力和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尽管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做了美好的展望和设想,并且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带有封建性和空想性的东西。然而,他们却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他们的探索和努力,却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实现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消灭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序幕;改革开放的实施,吹响了中国社会向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新时期,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5]1318的梦。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角,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我们坚信:只要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富裕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实现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展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方面,是评判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明确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7]364。这段话不仅指出了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还指出了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为此,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7]264-265。这就是说,要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就必须“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8]。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我们党共同富裕的思想中,人民主体性的地位清晰地凸现出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得到了维护和加强。只有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才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根本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征途中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全国人民从自身所获得的实惠中体会到我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全国人民服从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意志和决心。中国梦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梦,是全国人民追求自身利益的梦,它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价值取向。
实现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展现出中国各族人民的宏伟愿景,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并期盼过好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所谓共同富裕,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或区域的人民群众普遍富裕、全面富裕的的社会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7]265。当代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追求,是以社会产品的共同富裕为基础,期盼着能够过上幸福、和谐、体面的生活,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的一种愿景,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富足的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富裕。然而,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还需要丰富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广泛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此外,人民群众还要能够充分享受富裕的社会服务劳动产品,拥有公平公正的教育、医疗、娱乐以及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权利;能够在蓝天白云下、清新的空气中、安静清洁的环境中,快乐成长、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表达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指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前景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和现实,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渴望。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15。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期盼共同富裕美好生活价值追求的庄严承诺,表明了我们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指人的各种能力和才能充分发展,还指人的社会联系和交往能够充分发展。中国梦描绘出中国人民更加富裕、更加有尊严生活的绚丽景象。在这种景象中整个社会和谐相处,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而不再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激活了实现“中国梦”的方方面面因素,中国人民从事实现自我不断发展的活动日益增多,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时机日渐成熟。“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10]634。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国梦,站在理论的视角剖析中国梦,我们发现:它包含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汇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自由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社会分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才能消除人对物的依赖性,使人能够成为一种真正而自由的存在物,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恩格斯强调:“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处于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0]63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730-731。这里所说的未来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力,还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使人们充分享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强调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稳中求进,确保人民民主的不断扩大,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梦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核心,主张提升社会和谐水平,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梦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强调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指向。因此,“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维度,它强调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决不能重视一方而轻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其最高价值追求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重要体现。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把人的自由、解放以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自身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价值追求。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了主人,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基础;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开启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局面。新时期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梦的时代呼唤。这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前进的价值追求。从本质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既体现在拥有先进的生产力,还体现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只要高度重视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事业就能够胜利发展;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这是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和深化的重要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梦,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继往开来的主旋律。面对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党治国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9]8-9。这种局面的形成,能够为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营造出一种积极有利的氛围和环境,标志着我们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从而使中国梦闪烁出时代的风采和光芒。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尺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早在2001年4月,我们党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11]294。这就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追求之一。2004年3月,我们党再次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发展、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民主政治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把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9]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是中华民族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人间正道”,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11]271,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意识,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创新的能力,促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逐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2]王 晶.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J].前沿,2010(8):42-44.
[3]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张 华,张树军.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61.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50.
责任编辑 张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