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15-08-17程爱红郝红艳李静杜羽飞
程爱红++郝红艳++李静++杜羽飞
摘要 介绍设施草莓灰霉病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并从农业、生态、化学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指导生产。
关键词 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S436.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36-01
西安市长安区草莓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优良,备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全区冬设施草莓种植面积800 hm2,年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2014年,“长安草莓”成功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近年的草莓生产中,草莓灰霉病对草莓品质及产量造成严重危害。为指导生产,现将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发病症状
草莓整个生育期均可受灰霉病的危害,花、叶和果实是主要侵害对象,果柄、花蕾也可受害。一般多从花期开始发病,初果期开始显症,症状表现在果实成熟期最为明显。叶片受害后,有褐色水渍状病斑着生于基部老叶上,当外界环境湿度较大时,有白色绒毛状菌丝出现于叶背;叶柄和果柄受害后,颜色变成褐色,直至萎蔫干枯;花器受害后,有针眼大的水渍状病斑着生在花萼上,后逐渐发展成为不规则或近圆形的病斑,并由花萼逐渐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空气湿度大时,果实软腐,并有灰霉层出现在发病部位[1];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果面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棚内空气湿度大时果面密生灰霉层,棚内空气干燥时,病果干腐,提前脱落。
2 发病规律
草莓灰霉病病原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是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翌年外界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随农事操作或风雨进行传播。病菌可直接侵入,也可从伤口、开败的花器处侵入,以花器侵染为主。
草莓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棚内温湿度是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条件,温度18~25 ℃,相对湿度90%以上灰霉病易大流行。早春遇连续阴雨、雾霾天气、棚内光照不足、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孢子的产生,引起反复侵染;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老叶清理不及时、过多施用氮肥等都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西安市长安区深冬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初,症状主要在萼片及果子上表现出来,湿度大、温度适宜时在叶和果柄处也少量表现。1月逐渐开始蔓延,2—3月为发病高峰期[2-3]。
3 综合防治技术
草莓灰霉病一旦发病,很难彻底根除,在防治上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农业防治、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3.1 农业防治
3.1.1 选择适宜品种,定植无病壮苗。不同草莓品种对灰霉病的抗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同。栽培时在考虑消费者消费习惯、当地气候特点等的同时,应选择优质、丰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在定植时应选择3叶1心、须根7条以上、根长>5 cm、地表基茎粗0.5~0.6 cm健壮无病秧苗进行定植,减少病原菌。目前,长安区深冬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红颜、章姬、丰香、甜查理等,群众大多选择高山苗,苗子健壮无病,综合性状表现良好[4]。
3.1.2 实行高垄栽培,膜下节水滴灌。采用高垄栽培技术,定植前整地起垄(垄高30~35 cm,垄基宽55~60 cm,垄面宽45~50 cm,垄沟宽30~35 cm),每垄种2行。株距根据品种特性确定,一般大株型品种20 cm左右,小株型品种15 cm左右。在垄面铺设滴灌带及黑色地膜,注意节约用水,保持果面清洁,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提高地温,以创造不利于灰霉病发病的环境。
3.1.3 采用定向栽培,统一结果方向。 在定植时,做到“弓背向外、深不埋根、浅不露心”,提高草莓成活率,使果穗朝向垄的两侧,处于通风透光条件下,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病菌侵染。
3.1.4 保持棚内清洁,降低菌源基数。在生产过程中应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带出田间集中销毁,随时保持棚内清洁;生产结束后,要彻底清除棚内植株残体,采用高温闷棚的办法,杀灭病菌,降低菌源基数[5]。
3.1.5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作物抗性。在定植前施足底肥,定植后根据草莓不同生育期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旺长,降低抗性。避免在阴天和夜间浇水,在浇水前1 d先喷药,重点喷花和幼果。在日常管理中,尽可能避免造成植株伤口。
3.2 生态防治
棚内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严格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是控制草莓灰霉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将棚内湿度降至60%以下,灰霉病发病较轻;将棚内温度提高到35℃,闷棚2 h,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防治灰霉病。
3.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草莓灰霉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应重点做到苗期药剂预防,定植前土壤处理,现蕾前喷药保护,发病后交替用药[1]。
在育苗田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喷施多菌灵、扑海因等药剂进行预防。对发病中心及周围植株隔7~10 d要重点再喷药1次进行防治。在定植前翻耕土壤施基肥的同时,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90 kg/hm2,耙入土中,充分混匀覆膜后曝晒,杀灭土壤中病残体所带病菌,压低菌源基数。发病时,要选用安全、低毒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40%嘧霉胺悬浮剂(施佳乐)1 0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2 000倍液、50%嘧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1 000~1 500倍液,交替使用,间隔7~10 d喷施1次,连续2~3次。
应该注意的是,花期是灰霉病最易侵染的时期,但花期用药,往往会影响授粉受精而产生较多的畸形果,果期用药易造成果实污染,因此这2个阶段应尽量不使用药剂。一旦发病,可采用速克灵或多菌灵烟剂处理大棚[6]。
4 参考文献
[1] 施守华,胡长安,韦永保,等.保护地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181-182.
[2] 王春艳.草莓灰霉病发生危害及防治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7(3):32-33.
[3] 罗军,何美仙.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22):74.
[4] 曹依静,孙共明.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果树,2015(2):49-50.
[5] 刘金江.草莓灰霉病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2):59-60.
[6] 周专.大棚草莓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