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关市京剧团琐记

2015-08-17杨洪源

大理文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剧团大理京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距下关市京剧团1969年12月撤销,至今已过了整整四十五年,许多关于过去了的那些人和事的记忆,却都还历历在目。

我从小生长在下关,是土生土长的下关人,一直住在仁民街91号,与下关市京剧团相距不过百米。

1942年6月,大理喜洲复春和商号尹辅臣与他人合股,筹建了滇西第一家电影院——下关大光明电影院。由尹辅臣先生任董事长,聘任江苏人师宏斌先生任经理、姚汝维先生任英语翻译。李鹤龄先生任技师,负责电影放映机和发电机的维修与管理。

建盖大光明电影院时,正值下关“新市场”开街,因为当时新建街道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大理“喜洲商帮”锡庆祥商号董仁民先生捐款出资,故“新市场”所在的这条街道,便以董仁民先生的名字名命名为“仁民街”。

到了“文革”后仁民街才改名为人民街,一直叫到现在。董仁民先生系锡庆祥商号创始人董澄农先生之长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理地区永昌祥、锡庆祥、复春和、鸿兴源等四家商号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在昆明、重庆、上海等地及缅甸、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开设分号,被称为喜洲商帮的“四大家”。

大光明电影院院址在现今下关人民街大理州艺术馆门前的广场(停车场)位置。位于人民街东排,电影院大门临街,面西座东。分为正厅和楼厅,共有座位800多个。木长椅座可座四人,长椅后面安装有一块木台板,可放零食及杂物。每一座位台板的右边角上还有一个放茶杯的园形套孔。在那个年代,看电影、看戏是允许大家吃零食的,不过零食没有现在丰富,主要是花生、瓜子、麻子和一些时鲜水果,那时也没有饮料,大家都喝茶水,影院有专人拎着水壶到座位前服务加水。

1943年底,由于经营亏损,下关大光明电影院停业后,将院址转让给由北方南迁来下关的京戏班子,改名为“下关大戏院”。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军事重镇的下关,各路军队和外地商贾纷纷涌入,一时间人口骤增,经济迅猛发展。而具有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连接着滇缅(320国道)、滇藏(214国道)两大公路的下关仁民街,更是官商云集、商号店铺林立,各界人士蜂拥而至,热闹非凡。由于文化生活较为单调,人们对弘扬爱国主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京剧的需求更趋强烈,加上京剧班子精湛的演艺,故很快就在下关扎下了根。

解放前,下关城区曾以西洱河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地区,西洱河以南的区域属凤仪县的下关镇;西洱河以北的关迤片区属大理县的玉洱乡。1951年6月9日,经中央政务院批准,正式设立下关市,同时取消原属凤仪县的下关镇建制,并将原属大理县的玉洱乡(关迤片区)并入新设立的下关市。同年6月下旬,下关大戏院正式换牌为“云南省下关市京剧团”,时任团长为尚景坡先生。

下关市京剧团是大理历史上唯一的一家专业京剧团。

1958年,下关市、大理县、凤仪县、漾濞县合并为大理市,“下关市京剧团”也随之改称为“大理市京剧团”。1959年底,该团搬迁到鸳浦街玉龙巷内新建的“下关大戏院”(后改名为下关市影剧院)。原仁民街“大戏院”因城市改造被拆除。1961年,撤销大理市,恢复原市、县(撤凤仪县)建制后,该团也恢复原来名称为“下关市京剧团”。1962年,经中共大理地委研究决定,下关市文卫党组书记、原下关中学党支部书记刘汝钱同志调下关市京剧团,任党支部书记兼团长(现为大理市文化局离休干部),尚景坡同志任副团长。1969年12月,根据云南省文化局的通知文件,下关市京剧团撤销。当时,在职人员除了侯燕芳、陆明生、王小妹、赵忠良、姚建国、吴兴等22人调省京剧团外,其余人员都由州、市有关部门分别作了安置。

解放初期至六十年代末期,下关市京剧团所在的下关仁民街,又被称作“新市场”,这条不足千米长的街道,集中了中共大理地委机关和州人委所属的州财政局、州民政局、州交通局、州文教局(后分为州文化局和州教育局)、州卫生局、州商业局、州轻手工业局、州纺织局、州燃化局、州农牧局等十多个行政机关。团州委、州妇联、州民盟等单位也在仁民街。那时的仁民街,可称得上是下关地区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娱乐中心。

“文革”时期,尚景坡先生因“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戴上大搞“封资修”和“文艺黑帮”人物的帽子,屡遭批斗,被迫害致死。周慧毛先生也在“文革”中不幸遇害去世。陆明生先生调到昆明后,成了全省京剧界的主要名演员之一,曾任云南省京剧二团团长,现调省文化厅搞戏剧创作。王小妹女士到昆后,更是深得我省京剧大师关肃霜的赏识和器重,成为其传艺接班的弟子。当年,关肃霜大师曾到下关观看过下关市京剧团的演出。看后,她深有感触地称赞说:“演出实在太好了!想不到小城下关竟还有这么一班子比科班出身的演员还要板扎的京剧人才。

那时,下关仁民街集中了三家专业剧团——市京剧团、州歌舞团和州白剧团以及州、市两家电影院(市电影院所在的南华街后改为人民街)。其中,票房价格最高的,当数市京剧团。其票价为:甲票伍角、乙票叁角五分、丙票贰角。而其他两家剧团的票价为:甲票叁角、乙票贰角、丙票壹角。当时的电影票价格为:甲票贰角、乙票壹角伍分、学生专场票伍分。但即便如此,下关市京剧团每晚的演出仍是座无虚席,门票早已一购而空。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该团还特地在星期日和节假日的白天也增加了演出场次。那时,特别爱看京剧演出的是在下关工作的南下干部和驻滇部队的指挥员。中央及部队的各级领导来大理视察时,也都要观看该团的京剧表演。记得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叔叔所在部队的几位首长来大理出差时,还特地托我们弟兄帮忙订购戏票。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关市京剧团在仁民街时,十分注重处理好与周围住户和居民的关系。解放前后二十多年来,该团的演艺人员和员工与四邻群众和睦相处,从不惹事生非、恃强凌弱。特别是几位武功极高的教练和青年演员,更是尊老爱幼,待人和气,谦下有礼。身为武师兼医师的李小飞先生,还经常免费为一些贫困的骨、外伤病患者治疗,并热心传授医术,在下关培养了几位中医骨科及外伤科医师。

下关市京剧团在演出过程中,特别注重把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融汇到一起。每逢天阴下大雨时,开演了二三十分钟后,若场内还有空座时,负责门房的几位退休的老艺人便会到大门外,将在走廊上观看海报及剧照、很渴盼看演出但又无钱买票的孩子们集中拢,宣布可以让大家免费进场看演戏。但有一条,若遇有票的观众来找座位时,要主动让座出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雀跃起来。老艺人们又叮嘱大家,进去看戏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场内秩序,若看到台上表演得较好时,可以鼓掌。孩子们都很听话地一个个点头服从,并放轻脚步,悄悄地进去。就座后,老人们还会免费给孩子们送来开水。这样一来,京剧院的每一场演出,无论是外面打雷下大雨,但台上的演员看到场内还是满场观众、座无虚席,人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演出。在台上就演得更加认真起劲,连翻跟斗时也会多翻出三五个,而观众更是给予热情的回报,场内不时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还夹杂着情不自禁的喝彩声。

下关市京剧团是一个管理严格、演艺精湛、注重演出实效的传统型的京戏专业剧团。无论从剧目的编导、排练、表演以及乐队、伴唱、道具、舞美、服饰、化妆、音响效果、舞台监督、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极为周密严谨,安排合理有序。

该团从1943年底创立至1969年12月撤销,历经二十六载风雨春秋,全团人员最多时有131人。在各级领导和全体演职员T的共同努力下,该团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诚心实意为民服务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演出技艺,为广大工农兵和人民群众上演了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的京剧节目。其中,有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改编的传统京剧名段以及《白蛇传》、《牛郎织女》、《天仙配》、《长阪坡》、《走麦城》、《十三妹》、《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岳母刺字》、《郑成功》、《秦香莲》、《十五贯》、《打金枝》、《挑滑车》、《霸王别姬》、《孔雀东南飞》等传统京剧;有现代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等;有现代革命歌剧和革命芭蕾舞剧改编的现代京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还有以大理地方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改编的京剧《孔雀胆》、《蛇骨塔》、《望夫云》、《杜文秀起义》等。那一场场声情并茂、文武双全、扣人心弦的精彩表演,那一张张生动鲜活的面孔,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唱腔,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动人情节,至今仍在许多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时,在西南三省乃至全国京剧界颇负盛名、德艺双馨的尚景坡先生在不同节目中饰演的关云长、诸葛亮、宋江等;来自厉家班的著名武生陈慧林先生饰演的孙悟空、林冲、赵子龙、项羽等;周慧君女士饰演的白娘子、穆桂英等;陆文龄女士饰演的秦香莲、扈三娘等;温六妹女士饰演的沙奶奶、李奶奶等;王云生先生饰演的杨子荣、郭建光等;马少甫先生饰演的刘备、宋江等;赵雁宾先生在《二进宫》、《四郎探母》中饰演的老生等;王德胜先生在现代京剧样板戏中饰演的反面人物胡传魁、鸠山等;以及侯燕芳女士、赵忠良先生、赵学标先生、李克让先生、施沛先生等许多演员在不同的剧目中所饰演的各个角色,都一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为了让被称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在少数民族(白族)地区进一步发扬光大,该团的许多名师和名演员,如周亚芳先生、李小飞先生(两人系武功教练)、陈慧林先生、施沛先生、王德胜先生、陆明生先生、赵忠良先生、姚建国先生、周慧君女士、温六妹女士、王小妹女士等都曾无私地将武功训练技巧及表演技艺传授给前来求教的其他剧团的演员。特别对下关地区各系统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他们更是倾心尽力,现场指点,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下关市京剧团即将撤销时,该团的一些演员还满腔热忱地与州白剧团、州歌舞团及下关地区文艺宣传队的演员们联合共演,同台献艺。而在台下排练期间的演艺交流,更是密切而频繁,以致白剧的一些唱腔、道白、武打及亮相表演动作等都受到了京剧的启迪和教益。

下关市京剧团十分注重京剧接班人才的培养,自解放以来,该团先后接收了不少文艺创作、戏剧表演和器乐伴奏方面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的京剧专业人才,例如,来自解放军《战友》文工团的著名京剧演员施沛先生(后调到省戏剧学校任教,现离休);毕业于云大历史系的张开元先生(笔名张楠,在京剧团任编剧,后调州博物馆任馆长);师范学校艺术系毕业的薛崇旺先生(搞乐队伴奏)等。为了使京剧艺术在大理地区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该团还分批在下关招收了 40多名学员,我爱人的姐姐李玉华那时才九岁,颇有文艺天资,也被招进京剧团,攻学花旦,直至该团撤销。该团对演(学)员要求十分严格,除了练功、校嗓(练唱)、配乐、彩排等按规定训练外,就连平时生活中讲话也要求全团人员必须讲普通话,并定有不少规矩,如:师傅说话不准插嘴,不准在大庭广众前嬉笑打闹,吃饭不许挑菜,更不许掉饭粒,言行举止要礼貌规范等等。那时,我到大戏院找同学,常见到周亚芳老师训练学员踢高腿、摆一字、“拿大鼎”、前后空翻、快步走场,对动作不到位的学员,及时纠正、严格要求、反复重练,直到合格为止。

二十多年来,该团培养出不少在我省京剧界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演员,如周慧毛先生,文武双全,在样板戏《红灯记》中饰演李玉和,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等主要角色;陆明生先生,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少剑波,在《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等主角;王小妹女士,在《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在《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等主要人物。还有很多未提到名的青年演员,他(她)们无论是唱腔、武打、演艺等各方面,在全省京剧界亦堪称一流。

下关市京剧团的主要演员中,有不少来自著名京剧科班,还有来自解放军部队文工团或国民党军队文工团的京剧人才。如陈慧林先生,便来白近代京剧艺坛著名科班厉家班。

厉家班上世纪三十年代始建于大上海,其创始人厉彦芝,1896年出生于北京旗人之家,从小酷爱京剧,他不仅善演,而且京胡拉得极好,他的京胡被业内人士公认拉得刚、亮、脆、准、快,深得观众和演艺人员的喜爱。1934年,他白手起家,收了陈慧林、陈慧君等十大弟子。他的五个儿子厉慧斌、厉慧森、厉慧敏、厉慧兰和厉慧良被誉为“厉家五虎”,先后拜刘晓香、潘奎祥、李桂春、沈玉秋、敖伯言等名师学艺。弟兄五人刻苦努力、勤思善学、演艺出众,是厉家班中的生、旦、净、末、丑五根台柱。数十年来,厉家班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所到之处,深得民众喜爱。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上海等地相继沦陷,热爱祖国、性情刚直的厉彦芝不愿在沦陷区当日寇顺民,于是携带全班百余人从武汉人川,辗转大西南。后来到陪都重庆,并改名为“斌良国剧社”,以“厉家五虎”首末两虎厉慧斌和厉慧良之名的最后一字联名取名。凭着高超的演艺,从此在山城重庆扎根开花,当年红遍南国。重庆解放不久,厉家班改制为国营的“重庆市京剧团”。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在张治中先生的安排下,厉家班专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团演出了全部《十三妹》等节目。喜爱京剧并对京剧艺术颇有研究的毛泽东回到延安后,专门向延安评剧团介绍并赞扬了厉慧良高超精湛的演艺水平。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厉慧良加盟天津市京剧院。据说有一次毛泽东想看厉慧良的戏,恰巧厉慧良身体不适,但他仍坚持为毛主席演出了《挑滑车》,演完后,他便力竭倒下,连幕也未谢成。没想到此事在“文革”中成了他的罪证之一:“为毛主席演戏不卖力,连幕都不肯谢”。当时街头流传他的一本小册子,题目就叫《枪毙厉慧良》。

下关市京剧团演员陈慧林,原系厉家班著名武生,是厉家班十大弟子之一。他演艺出众,腿功特好。在下关市京剧团演出班子中,陈慧林与尚景坡、周慧君、周慧毛同为“四大台柱”。他除了表演京剧外,还特别喜爱踢足球,他常用倒钩、高腿等高难度特技动作踢球。京剧团撤销后,他一度到下关温泉工作。作者本人到温泉泡澡时,曾见到他在峻峭的水帘瀑布前练功。只见他单腿着地,另一条腿垂直而立,聚精会神,静立许久。他对京剧的酷爱和对演艺水平的执着追求,实在令人敬佩。

现在80后、90后开始走进剧场,爱上京剧,为民族传统戏剧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老观众群体见过京剧的繁华,自然是希望能有更多好戏上演。新观众群体中,很多人并没有经历过京剧的鼎盛时期,当他们对京剧艺术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京剧历史有细致详尽的认识之后,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们对京剧传统剧目的复排上演产生了更多诉求。常有许多京剧观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对京剧舞台剧目匮乏的不满,许多人认为,国家级大院团平日只演《龙凤呈祥》《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锁麟囊》等这些反复出演的剧目,而京剧有那么多传统剧目可以恢复排演。随着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这种意见变得更为普遍与频繁。界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为恢复京剧传统剧目奔走呼吁。

那时,省内外的一些京剧团到下关巡回演出,首场开演之后,两三天便少了观众,究其原因,不言而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本人经常到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杭州、南京等地开会或出差,曾观看过不少著名京剧团和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出,认真仔细地品评,深感下关市京剧团的演艺水平,与省内外同行相比,毫不逊色。

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剧团戏院靠票房难以生存,省会以下城市解散的京剧团越来越多,演员老化,人才凋零,大众艺术已变成小众艺术。

特别令人感到欣慰的是,2010年,原下关市京剧团的赵忠良先生等几位酷爱京剧艺术的退休老同志,倡导发起成立了大理市京剧艺术团,他们自筹资金,民主管理,依法办团,大力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开展京剧演出活动,让京剧艺术继续在大理生根发芽,不断发扬光大,他们组织到省内外各地演出或参赛,获得了不少奖项和表彰。

2013年8月,在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州群艺馆的支持下,大理市京剧艺术团在下关人民街群艺馆主办了《西南五省京剧票友展演会》,来自湖北武汉、贵州、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市的十多个剧团(代表队)共237人参加演出。前后共演出了五个场次,有二十多个京剧节目参演,在这些参演节目中,有优秀的传统剧,也有新编的现代京剧,可谓百花满园,盛况空前。

2014年8月下旬,大理市京剧艺术团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上海戏曲学会、上海戏曲歌舞研究会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全国优秀京剧节目大赛。大理市京剧艺术团改编创作的以大理白族民间传说为题材的现代京剧《玉白菜》获得了央视11频道戏曲《一鸣惊人》栏目的冠军奖。(见2014央视11频道戏曲《一鸣惊人》栏目41期)。《玉白菜》,把大理白族曲调和舞蹈融人传统京剧之中,为京剧在大理白族地区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获得了央视参评专家、各位评委和广大观众的首肯和一致好评。

如今,滇西历史上红极一时的下关市京剧团虽已不复存在,但被誉为“国剧”的京剧艺术,仍深深扎根于苍洱大地文艺百花园的沃土中,像一树树红灼似火的山茶,争奇斗艳、竞相怒放。至今,下关市京剧团的史话,仍在全州各民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留驻。

大理记忆:

京剧,这个以一座城市命名的戏剧剧种,曾大红大紫,一统天下,与国画、中医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2010年,京剧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体现出它的珍贵,也喻示了它的式微。本期,我们通过杨洪源先生的《下关市京剧团琐记》,有幸看到了京剧艺术在大理的风风雨雨,一窥它昔日的生命力所在。

猜你喜欢

京剧团大理京剧
民营京剧团商业模式调查研究
松岩:风雷传家人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做梦都要去大理
京剧表演开始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