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留学生汉语比喻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文山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
2015-08-17张飞祥
张飞祥
越南留学生汉语比喻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文山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
张飞祥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比喻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修辞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对越南学生的作文调查发现,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比喻修辞格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偏误。比喻结构的复杂、背景文化的差异和学生学习比喻的动机弱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越南学生;比喻习得;偏误;原因
越南和中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越南语也曾深受汉语的影响,这给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如语音和词汇方面,但他们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发现,有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写上千字的作文,对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运用汉语进行得体、生动的表达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从书面语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作文中都会运用到比喻修辞手法,但在用法上普遍存在一些偏误。
自2010年以来,文山学院先后接受80余名越南太原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到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汉语学习,所开设课程包括“高级汉语听说”“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汉语语法”等。每次期中、期末都考试会涉及到写作,特别是“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每次考试都有相应的作文,加之平时也有相应的课后作文训练,这给本次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语料,保证了调查的全面性。此外,作为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太原大学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汉语学习,具备一定的汉语基础,也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对比喻有一定的掌握。所以本次选定他们为调查对象,对其课后训练作文和考试作文中比喻的运用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发现其在比喻习得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一、调查方法和步骤
针对越南学生作文中比喻运用情况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是计量统计法。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首先,搜集整理越南学生平时课后训练完成的作文70篇,约7.3万字,对作文中所使用到的比喻辞格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
其次,对越南学生从2010年至2013年在“高级汉语阅读与写作”课程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的140篇作文,约13.4万字进行整理,并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在共8次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作文体裁包括议论文、记叙文等,题目的形式有看图作文、命题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读后感等,保证了语料的全面性和调查的有意义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汉语比喻的习得情况,笔者专门对学生的平时训练作文和考试作文进行了调查,统计了作文中比喻的使用情况。
(一)学生平时训练作文调查结果
在学生平时课后训练的70篇作文当中,共有45个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格,平均每篇作文使用了0.64个比喻修辞格。作文中使用到的比喻类型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平时训练作文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45个含有比喻修辞格的句子中,有26个句子使用了暗喻,占总数的57.8%,使用数量要明显高于明喻和借喻。由此可见,学生在使用比喻修辞格的时候偏好于使用暗喻和明喻,借喻的使用数量非常少。
(二)学生考试作文调查结果
在140篇考试作文中,共找到使用比喻修辞格的句子72个,平均每篇文章使用0.51个比喻修辞格,具体使用到的比喻类型和数量见表2:
表2 学生考试作文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考试作文中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数量差别不大,分别占总数的45.8%和47.2%,借喻的使用数量要明显少于明喻和暗喻。
结合表1和表2 ,从比喻的使用数量来看,学生在平时的课后训练作文中,平均每篇作文运用到0.64个比喻修辞格;而在考试作文中,平均每篇作文运用到0.51个比喻修辞格,可以看出学生在平时的课后训练作文中,比喻的使用数量要高于考试作文。从比喻的使用类型来看,学生在平时的课后训练作文中,暗喻的使用数量要明显高于考试作文,而明喻的使用数量要明显低于考试作文。
通过表1和表2对比可见,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使用的比喻句多一些,会主动通过查阅词典或资料,尝试写一些平时在考试中没有把握的比喻句,而在考试中往往不会去尝试没有把握的句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时间受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另一方面由于担心出错,害怕写出来的句子出现语法错误,就选择使用比较熟悉的句式,不断地重复使用,也不会去对写出来的作文加以润色,比喻使用的偏误率也相对较高。相反,在没有时间限制的课后作文训练中,学生会利用各种工具,比较自如地进行写作,作文的质量和水平也要好于考试作文,偏误率也相对较低。
三、比喻习得偏误分析
比喻也称“譬喻”,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喻词和相似点4个要素组成。从笔者对70篇平时课后训练作文和140篇考试作文的统计来看,越南学生在运用比喻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偏误。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学生比喻辞格运用偏误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在比喻修辞格的运用方面,总偏误率达到了31.6%,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是明喻和暗喻的偏误,而这些偏误句子中,主要为喻体使用不当、喻词使用不当两种偏误类型。(以下例句均为原始语料。因为本论文只探讨学生的辞格习得情况,也为了保证语料的完整性,故对于语料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均未作修改。)
1.喻体使用不当
(1)*亲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在寒冷的冬天,亲人是晒暖我们的火燃。
(2)*春天是父母的真心情,献项了一辈子为了孩子的幸福和成功,却从来不想从孩子得到什么。
(3)*不重视时间好像我正在烟火弥漫,不知道怎么过日子。
(4)*她的眼睛像翠的海,让别人很喜欢看他。
(5)*每个人都渴望爱情,但是爱情就像一个卫生间,里面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要进来。
(6)*我的朋友小蓉如明朗,又漂亮又温柔,可惜她还没有男朋友。
(7)*我觉得山和水相一幅画有一个姑娘又漂亮有温柔一样,每个东西都很虚幻,吸引游客来看。
(8)*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她,她长得像花在草原,真的很漂亮温柔。
(9)*顺化给人的感觉也像这白衣飘飘的风景一般,有淡泊而极富古老的风韵。
(10)*今天的阳光很舒服、很温暖,是一层草的新鲜。
(11)*她唱歌的时候跟一只鸟叹一样,大家都高兴起来了。
(12)*亲娘好像夕阳西下,又温暖又漂亮。
(13)*散文是谷类,散文也应该是万紫千红中繁茂的花枝。
(14)*生活如一阵仗,每个人需要辛辛苦苦争斗才能得到我们要有的东西,如一场梦,不掌握就很容易失去。
(15)*妈妈不用担心我,我的宿舍有四个人,我们都很好,我们像四朵花一样新鲜。
例(1)、例(2)、例(14)中出现的喻体“火燃”“真的情”“一阵仗”,在汉语中没有这些词组,学生误加了助词“的”或者误用了量词“阵”,显然是学生生造出来的,所以以上3例中的喻体应该改为“火苗”“真情”和“打仗”;例(3)、例(4)、例(8)、例(9)、例(10)、例(11)、例(15)中均有喻体,但是学生在使用修饰喻体的词语时出现了一些偏误,像例(4)中的“翠的海”应该改为“翠绿的海”,例(8)中的“花在草原”应该改为“草原上的花”,例(11)中的“一只鸟叹一样”应该改为“一只鸟正在唱歌一样”;例(5)、例(6)、例(12)、例(13)中喻体“卫生间”“明朗”“夕阳西下”“谷类”的使用不恰当,造成了运用偏误;例(7)中的喻体“一幅画有一个姑娘又漂亮有温柔一样”本体是“山”和“水”,喻体是“一幅画”和“一个姑娘”,搭配不恰当,应该改为“一幅美丽的画和一个又漂亮又温柔的姑娘一样”。
2.喻词使用不当
(1)*文山学院像一幅画是一样的,在那幅画有一些伟大的高楼,有很多大学生漂亮,还有一些老师很热情地教育。
(2)*特别是在含龙山上观看雾中的沙巴全景,像宛如坐在天庭看凡间仙境。
(3)*下龙湾简直就是一幅油画似的,而我就好像进入仙境一般。
(4)*我对马老师第一的印象是她的笑容,她的笑容比秋天的太阳光一样。
(5)*那是看他的样子傻傻的,像跟一只小猫一样。
(6)*他确乎有点像是一棵树的,健壮、高高的,而又有生气。
(7)*他的脸红得都可以和猴子的屁股做对比了。
(8)*我从小时候考试就努力学习,所以从小到大大家都叫我是“蜜蜂”一样。
(9)*我妈妈是好像少女一般非常活泼可爱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例(1)、例(3)、例(5)、例(6)、例(8)、例(9)比喻句中,学生由于对比喻句的明喻和暗喻的基本结构没有掌握好,以致出现了喻词重复的现象,既出现了表示明喻的喻词,又出现了表示暗喻的喻词。例(1)中的“文山学院像一幅画是一样的”应改为“文山学院像一幅画一样”或者“文山学院是一幅画”;例(3)中的“下龙湾简直就是一幅油画似的”应改为“下龙湾简直就是一幅油画”或者“下龙湾像一幅油画似的”;例(5)中“像”和“跟”重复,修改时直接去掉其中一个,变成“像……一样”或者“跟……一样”的句式;例(6)中的“他确乎有点像是一棵树的”应改为“他像一棵树一样”或者“他是一棵树”;例(8)中的“所以从小到大大家都叫我是‘蜜蜂’一样”直接改为“所以从小到大大家都叫我‘蜜蜂’”;例(9)中的“我妈妈是好像少女一般非常活泼可爱的”应改为“我妈妈好像少女一般活泼可爱”。
例(2)中的“像宛如坐在天庭看凡间仙境”属于明喻句,但是喻词“像”和“宛如”的使用重复,修改时直接把“像”或者 “宛如”去掉,变成“像坐在天庭看凡间仙境一样”。例(4)、例(7)从学生的表达意图来看,是要使用比喻句,但在使用喻词的时候出现了偏误,所以例(4)中应该把“比……一样”改为“像……一样”;例(7)中应该把“和……做对比”改为“像……一样”的句式,变成“他的脸红得像猴子屁股一样”。
四、比喻习得偏误原因分析
比喻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辞格之一,也是留学生学习修辞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对越南学生的作文调查发现,他们在运用比喻时,存在不少的偏误。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比喻自身的结构复杂
比喻作为修辞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和复杂的结构形式,这种复杂的结构形式给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比喻的类型来看,一般分为明喻、借喻、暗喻三种;从比喻的结构来看,不同的比喻类型句式不一样,所用的比喻词也不一样。肖庚远《比喻的变化初探》(1983年)一文对比喻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作者把比喻分成本体(b)、比喻词(c)和喻体(y)三部分,认为“b—c—y”是比喻的固定格式,在固定格式的基础上有6种不同的变化结构,分别是“b--的—y”、“y—的—b”、“b—y—似的”、“b—y”、“y—b”。[1]可以看出比喻修辞格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从越南学生习得比喻的偏误来看,很多学生对比喻的结构把握不好,导致出现很多喻词重复的现象。
(二)背景文化的差异
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要正确、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并不容易,除了具备扎实的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功底外,还必须对汉语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越南学生在运用比喻时,存在不少偏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汉语文化和修辞格所蕴含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的。
1. 比喻蕴含独特的民族文化
比喻修辞格是存在于民族语言中的特殊现象,蕴含了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汉民族是一个古老以农为本的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跟各种动物打交道,但对动物的认识和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汉民族对传统农业的重要工具牛和马有很深厚的感情,如牛,认为牛是最辛苦、憨厚、忠诚的动物,因此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就像鲁迅先生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但在中国人眼中,狗并不是忠诚的动物,从一些词汇和比喻中可以看出,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
再如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各民族饮食习惯的不断融合形成今天形式多样、口味不同的菜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川菜、鲁菜、湘菜、粤菜四大菜系。与饮食有关的修辞方式也随处可见,特别是用带“吃”的惯用语,非常丰富,像“吃饱了撑着”指管别人的闲事;“吃闭门羹”指被别人拒之门外;“吃人不吐骨头”夸张人极其贪得无厌;“吃豆腐”比喻占异性的便宜。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吃”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涌现,都是中国独特饮食文化的土壤培育的结果。
汉语辞格蕴含的独特文化是越南学生学习汉语修辞格的一大障碍。汉语修辞格反映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哲学观念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生在使用汉语修辞格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汉语修辞格背景知识的学习或者离开了其生成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正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格。
2.中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越南属于汉文化圈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2] 121-125在历史上,越南曾用汉字、喃字和国语拉丁字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汉字也曾作为越南官方正式文字长达2000年之久,一直到20世纪初才被本国的拉丁字代替,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具体表现在越南民族和汉民族一样注重血缘、注重宗族观念,注重家庭、长幼有序,注重礼仪道德,且在审美上也强调中和,讲究匀称对称。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对越南文化产生不小的影响,但由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事物的认知等会发生变化,这导致了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影响。就拿比喻来说,汉语会选择很多的动物作为喻体,如“像猪一样懒”“像牛一样壮”“像狐狸一样狡猾”,越南语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选择有些动物作为喻体时,表达意思和用法是有差别的。如在形容一个人“瘦”的时候,汉语会说“瘦得像只猴儿似的”或者“瘦得像根竹竿一样”,越南语也会用“猴”作为喻体,但不会用“竹竿”作为喻体,而说Gy như con mm(瘦得像条咸鱼干)或者Gy nhcon cHương(瘦得像只鹤)。“苍蝇”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在汉族人眼中,苍蝇是令人作呕的动物,汉语中会说“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但越南人会侧重强调它无处不在的习性,在表达“请随意,别客气”的时候会说Tnhin nhrui.(像苍蝇一样随意)。汉语中在表达“东西少,人很多不够分”的意思时会说“僧多粥少”,而越南语则会说Mtt rui nhiu(蜜少蝇多)。“龟”我们认为是“长寿”的象征,而越南人一般是表达“卑微”的意思。再比如,汉语中形容什么也听不懂的时候会说“就像听天书一样”,而越南语则说 ging nhth“vÌt nghe sm”, chng hiu ci gc(就像鸭子听雷一样什么也听不懂),因为在越南人眼中,鸭子是蠢笨的动物。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饿的时候,常常会用夸张的手法,说“饿得可以吃下一头牛”“饿得两眼冒火星”“饿得前心贴后背”,而越南语则用比喻句Tii,i nhmt con hc tinh tinh(我饿,饿得跟只黑猩猩一样)来表达一个人很饿。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我们见到的植物、景物等也不同,都会影响我们对喻体的选择。
中越背景文化的差异性是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比喻产生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越南学生想要真正学好辞格,就必须对本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归纳对比,才能突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更容易地习得比喻辞格。
(三)学生学习比喻的动机弱
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其努力地学习汉语。[3] 45-48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动机越强,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就会越多,也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专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不强,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就不会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认真,对所学知识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会明显下降。此外,一个人的学习需求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学习需要就会产生学习动机,没有学习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
笔者通过对越南太原大学生的访谈和学习活动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比较强,学习目标明确,普遍认为中越毗邻,经济来往密切,文化相通,学好汉语对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对汉语和中国也比较感兴趣。还有少部分学生之所以学习汉语是听命于父母的选择。
但是,通过笔者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习修辞格的意识和需求。他们认为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交际的需要,对词汇和语法的基本结构很重视,对语言的加工和润色要求不高。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具备较大的词汇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写长篇的作文,但是对于作文中语言的运用准确与否没有更高的要求。没有学习修辞格的动机,导致了学生学习辞格知识的态度不积极。
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比喻修辞格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偏误,总的来说,是因为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汉语的基本技能,而忽视修辞的教学造成的。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就要强化修辞教学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修辞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原则,学会总结和对比,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才能改变目前比喻修辞格习得不理想的现状。
[1] 唐漱石.比喻的结构和功能[J].吉林大学学报,1979 (3):88-92.
[2] 祈广谋.越南语文化语言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田景春)
Analysis on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Metaphors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Vietnam: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Vietnam Taiyuan University
ZHANG Fei-x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Metaphor is a common fi gure of speech in Chinese and one of the key and diffi cult points in learning Chinese rhetoric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Vietnam. The paper finds these students make many mistakes in writing concerning metaphors, and the major reasons are complex structures of metaphor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eak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Chinese metapho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Vietnam; acquisition of metaphors; mistakes; reasons
H05
A
1674-9200(2015)01-0070-05
2014 - 06 - 26
张飞祥,文山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