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先念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初探

2015-08-16姜长青

古今农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先念农田耕地

姜长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北京 100836)

李先念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初探

姜长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北京 100836)

李先念长期主管中国财经工作,鉴于中国财经和农业的特殊关系,他在主持财经工作的过程中,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农田数量;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正确处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等。

李先念;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先念对中国农业问题非常关心,对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1988年10月15日,李先念对当前经济问题的一些意见中指出:“农业生产要有个长远的打算。农业投入、农业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方式、发挥农民务农的积极性等,都要有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1]这可以看作是李先念对自己在农业发展方面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初步总结。

一、保护耕地,少占农田

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地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体现,是提供粮食的保证,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不受侵占破坏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鉴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建国初期李先念在湖北工作期间就对于耕地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1953年5月21日李先念在给湖北省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信中指出:“因为我们人多耕地少,每人只一亩多耕地,不能为修建水利工程而大量废掉农田。修筑水坝,回水淹没的土地应尽可能减少。尤其是干渠,要尽可能修筑在山背、山腰或山脚下(丘陵地区这种地形是很多的),或者修筑在旱地上。中国农村劳力很多,为了节省土地,多花费些劳动也是划算的。”[2]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一个峰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1957年,中国耕地面积增加2亿亩左右,但由于总人口也增加2亿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反而减少了2.3分耕地。1957年耕地面积随后出现了第一次大幅下降。1957年3月李先念在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上讲话“我们的耕地面积少,要大量开荒不仅资源有限,而且资金困难。这几年我国的耕地不仅没有增加,每人平均还少了二分地。”[3]此后随着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和各地大力发展工业,耕地在此期间进一步缩减。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表:

(续)

“文革”期间,李先念作为主持财经工作的副总理,对于保护耕地工作进行了多次指示,这为处于动乱中的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文革”初期动乱局面的逐渐趋于平静,国家经济建设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各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为扩大建设而占用耕地的情况。1970年8月李先念对铁道兵关于修建成昆铁路的情况报告的批语中指出:“凡是占了农田的地方,应能够尽可能在造田中补起来。”[4]

1973年2月对北京饭店扩建报告的批语指出:“北京市耕地再不能占了。因此建设房屋,特别是像旅馆、饭店和非生产性的房屋,只能向空中发展。再去占耕地是不应当的。建议北京市应把住这个关”[5]3月24日,李先念批示同意国家计委《关于河北省要求新建机关用房及体育馆问题的意见》。批语中说:不能占地,特别不能占好地,建楼房向空中发展为好。[6]6月24日,李先念批示国家计委《关于统一建设国家机关职工宿舍问题的报告(2万平方米)》,并在文中批注:如不足,可适当增加,必须向高层发展,决不能占用耕地。[7]7月23日在国家民航总局《关于扩建房屋的报告》上批示:决计不能占耕地。首先在现有房子中调剂。如不能完全解决的话,在民航总局中适当增建(如加高等)。[8]8月19日,李先念出席国家计委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讲话指出:“要讲工农关系,不准随意圈占土地。我们有的同志有霸道作风,到一个地方,不惜工本把地一圈,反正我要占这块地方。碰到这种事就顶。他愿意建就建,不建就拉倒,反正就不准占好地。今后的房子要向高层发展。”[9]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张,各地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对此,李先念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利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1987年6月7日,李先念就乱占农田问题致信关广富和中共湖北省委:我听说这几年城乡的各种建筑占用了大量农田,应注意采取措施,严格控制。[10]1988年4月16日,他在视察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栾城县农村时在听说该县土改时人均三亩地,五十年代人均二亩半地,而现在人均只有一亩多地时,对该县负责人说:一定要把土地管理好,不允许乱占土地。工业建设一定要少占土地,农村盖房也要向空中发展。[11]

1988年4月19日至5月28日,李先念在湖北省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抓农业、抓粮食,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指出:“要教育各级干部保护农民的耕地,不要随意浪费和侵占。一亩好的耕地,能收一千多斤甚至二千斤粮食,可以养活二三个人。占用这样一亩耕地就等于砸了二三个人的饭碗。从这个意义上讲,乱占耕地就等于犯罪。”[12]

中国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对耕地的保护。而李先念保护耕地方面的做法和论述,对今天仍然有着较大的现实警示作用。

二、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是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对农田进行改造和建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总称,它是在土地上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以使农业生产长期发挥效益。李先念对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坏与农业生产是否过关直接联系起来考虑问题。1977年9月他在全国银行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农业怎么叫过关呢?要研究一下,人均要多少粮食才算过关?光粮食还不行,还要有经济作物,我和地方同志常谈这个问题,思想要放在几亿农民身上,放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上,放在改良土壤上,放在科学种田上,当然高农业就要投资。”[13]关于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李先念在实践中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业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具体到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的降雨量在地区和季节的分布上很不均匀,有的地方年降雨量只有一二百毫米,有的地方又往往暴雨成灾,可以说不兴修水利就谈不上农业的高产稳产。在许多牧区,如果不兴修水利,不加强草原建设,草原也要退化。”[14]

建国初期,李先念便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1952年1月,李先念主持下,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始拟订荆江分洪工程规划,规划随后得到了政务院的批准。李先念担任荆江分洪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总政委,荆江分洪工程从1952年4月至1953年4月用了一年的时间得以全部竣工。并在其后1954年湖北遭受特大洪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52年,李先念提议并曾亲自指挥修建库容267万立方米麻城大坳水库。这个水库可灌溉18000亩耕地、装机960千瓦。工程于1953年3月开工,7月建成。在此前后,全省山区和丘陵地区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基本解决了岗地和丘陵地旱灾问题,为这些地区农业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1953年5月21日李先念在给湖北省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信中指出:“湖北旱灾频繁,原有塘堰不能抵抗旱灾,必须兴修水利。就方针说,必须稳步前进,大、中、小水利工程相结合。大、中型水利工程,得利多损失少者就干,损失大得利小者就不干。……修建大、中型水库,既要考虑灌溉,又要考虑蓄洪,否则山洪暴发也受不住。”[15]

李先念自1954年到中央工作后,更是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1966年2月李先念带领农业专家专程参加中共河南省委2届3次全会和全省3级干部大会并讲话指出:“但要认真搞好水利建设,不仅解决水源问题,更重要的是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农业生产,光有水还不能高产,还必须尊重科学,改良土壤。”[16]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先念主持下,大型水利、农田水利,总共每年的水利资金达到一百多亿元。

1978年10月16日,李先念将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1804期刊载的《陈丕显对加快鄂西北山区建设步伐的意见》一文进行批示指出:据我看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还没有过关,如果旱地都能在大旱之年获得丰收,那就可以说水利建设基本过关了,但离这个要求还远,需要极大的努力。[17]

1988年4月16日,李先念视察河北省石家庄市及栾城县农村时再次强调指出:十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靠进口是不行的,一定要重视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离不开水,要解决华北的干旱,需要尽快实现南水北调。发展农业还要重视有机肥料,增强地力,才能保证稳产高产。[18]

(二)多用农家肥,保持地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保持土地肥力,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并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李先念指出,地力下降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千方百计提高地力,尽一切努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1987年李先念在对湖北工作给关广富并中共湖北省委的信中指出:“改良土壤主要是使用有机肥料,适当提倡种植红花草,切不可因为有了化肥就放松发展有机肥料。地力的不断减退,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逐步发展沼气,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19]1988年4月19日至5月28日,在湖北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指导农民合理施肥,这几年有些地方眼睛只看着化肥,把农家肥丢掉了,这不行。”[20]

1988年7月下旬至8月26日,李先念在大连休息期间,听取辽宁省和大连市负责人的工作介绍,在谈话中说:“抓好农业,才能稳定经济,稳定市场。要抓好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的后劲,除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外,当前特别应注意施用农家肥料,改良土壤。施化肥是必要的,但忽视农家肥料,地力会减退,土地会板结。有了肥料,还要有水。要加强水利建设,做到有水能蓄,蓄水能灌,积水能排。”[21]

(三)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的基本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因素,为播种和作物生长、田间管理提供合适的基础条件。它对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也是从小农经济土地格局到大农业土地格局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李先念以“农业学大寨”为契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动了平整土地工作的进行。

1973年8月8日,李先念同华国锋接见北方地区抗旱会议代表时讲话指出:“有了水,就要平整土地。平整土地是长期的,是基本功、硬功夫,偷不了懒,投不了机。平整不平整,深翻不深翻,改不改土?做这个事情是很苦的,要晒太阳,嗮脱几层皮。”[22]

1974年10月31日,李先念将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座谈会参阅文件《改土增产20例》批给水电部,批语指出:“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依靠亿万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农业不出几身大汗,不硬干、苦干、巧干,化肥、机械再多,农业还是不能大幅度增产的,更不能稳产高产的。根本在路线,关键在领导。”[23]

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到1977年,我国广大农村年均平整土地8000万亩,改造坡耕地1000万亩,扩大灌溉面积2400万亩。这对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的连续数年的增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先念指出:“三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反复证明,什么地方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那里抗灾能力就强,农业生产就稳得住,上得快,什么地方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差,遇到风调雨顺还能对付过去,遇到较大的旱涝灾害,农业生产就大幅度地跌下来。”[24]

三、统筹城乡、农工商协调发展,注意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农业相比其他产业来讲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的支持。1980年12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发展农业生产,要靠政策,靠科学。农业基本建设还是应当搞的,但要因地制宜搞好组织规划,量力而行,并讲求实效,不要大轰大鸣,不要搞平调,不要破坏生态平衡。[25]

(一)统筹城乡、农工商协调发展

中国的城乡工农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建国初期李先念就说明城市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时指出“不发展农村,城市经济极难繁荣。要把落后农村变为先进的农村,把农业的中国变为工业的中国,必须搞好农村工作,发展农业经济。”[26]“文革”中的1974年10月,李先念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农业站稳了,工业就可以上去了。[27]

农业可持续发展还要兼顾工业和其他各业的发展。1964年5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南组的发言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现代化,还得靠基础工业的发展。这个问题确实应当注意。如以钢为纲,过于突出了不好,但钢终究是一个基础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影响到各个方面。国民经济在发展中,总有重点与一般的安排问题,要经常注意把这个关系摆正。”[28]

李先念认为,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多种经济。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实行全民动员,一家一户可以搞,有条件的可以形成规模生产。多种经济发展起来了,群众口里有吃的,手头有用的,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农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978年10月3日,李先念同纪登奎、陈永贵等听取全国林业局长会议情况的汇报时讲话指出:林业同农业关系密切……本来应造林的地方,也不造林。看起来是个林业问题,实际上是农业问题,是不可分割的。[29]

1979年4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要上去,国家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援,适当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但主要的要靠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八亿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劳动积累,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地、逐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同时必须依靠我国农村有三亿劳动力这个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手工业等各个领域中的巨大作用。我们要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使粮食产量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棉花和油料产量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农林牧副渔都能全面发展。[30]

1979年7月李先念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们在强调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的建设,坚决贯彻农、林、牧三结合的原则。林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畜牧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我国农业是过不了关的。如果听任目前有些地方严重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的情况发展下去,不仅整个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加快,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发展渔业和副业,广开生产门路,搞好多种经营,办好社队企业,努力壮大集体经济的力量,增加农民的收入。”[31]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但同时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是弱势产业。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资。

1964年月李先念在第2次全国物价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也需要国家有适当的积累。目前,我们正在规划搞5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这就需要国家在财力上大力支援。如果国家没有一定的积累,这项规划就不可能实现。支援农业,除了水利建设意外,还需要大量农业机器、化肥等物资。这就要成批地建设新的工厂,如果国家没有一定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32]

1973年2月21日,李先念同纪登奎、华国锋等出席全国计划会议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时讲话指出:“要真心加强农业,不要挤农业。不仅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还要全面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3]因为“只要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才能搞好,才能真正稳步地建设工业,才能真正地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34]

1975年8月李先念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况且农业的发展也要靠工业和各行各业的支援。有几亿农民的劳动力、并且精心地组织好,这是极大的生产力,这是最大的投资,这要比花多少亿的投资,力量大得多。但要认真注意节约劳动力,浪费劳动力是最大的浪费。”[35]

1976年1月23日,李先念接见参加全国计划会议的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门的负责人,在讲话中说:“我们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第一位,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争取农业大丰收,各行各业都要更好地支援农业。”[36]

1978年9月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大大加强。农业上不去,整个经济发展计划就有落空的危险,也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投资还要适当增加,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农业内部,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五业都要安排好,特别是林业、牧业要大发展,否则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无法解决。

1987年6月9日,李先念会见联合国粮食理事会客人时说:“我过去当过20多年的财政部长。中国的财政工作和粮食生产关系密切,主要是发展农业和解决吃饭问题,所以谈到农业和粮食问题我感到很高兴,同你们会见感到格外高兴。中国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要靠天吃饭。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37]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1956年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1965年1月恩来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李先念指出:农业的现代化,无非包括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和大地园林化这样一些内容。他认为,我国农业要过关,从根本上来说,也必须像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那样,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走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现成路子,必须从我国自己的特点出发。人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硬搬。

首先农业现代化要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可开垦的荒地也不多,即使可开的荒地都开出来,也改变不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因此,总的来看,除了有条件开垦的荒地要有计划地开垦以外,我们必须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实行科学种田,大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大大提高总产量,提高按人口平均的占有量,才能使农业提供的各种产品,逐步满足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这是我们在搞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特点。要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首先就要努力改善现有耕地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其次农业现代化要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李先念指出: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建设草场,这些本身就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了机械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化肥再多,种子再好,效果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争取农业的高产稳产,不把我国真正建成世界上农业高产的国家,就解决不了我国的农业过关问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离开了高产稳产,离开了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总产量这个要求,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就失去了根本目的,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对于这一点,我们再不能有任何的犹疑和动摇了。

最后,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李先念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的底子薄,起步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等不来,而且也买不来,最根本的是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需要保持的。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最近一个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得少了,有些同志的头脑中这种观念淡薄了,甚至认为要搞农业现代化,似乎可以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这是不对的。”

1981年7月27日,李先念会见多哥客人时说:中国的农业一是靠政策,包括所有制、价格政策,用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二是靠科学,提高生产率,要推广良种,它可以增产。三是靠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8]

李先念作为长期主持财经工作的领导人,对于新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做法和实践,对于今天我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注释及参考文献:

[1][19]李先念.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01;292.

[2][3][14][15][24][28][30]李先念.李先念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53; 229;380;153;380;285;359.

[4][5][8][35]李先念.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34;206;206;348.

[6][7][17][22][23][27][29][33] [36]《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276;299;312;670;310;264;380;373; 663;264;443.

[10][11][12][18][20][21][37][38]《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393;443-444;444-445;443-444;444 -445;449-450;393;146.

[13]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316.

[16]《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1.

[25][31][32]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559;436;199.

[26]《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

[34]《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98.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i Xiannian's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ng Changq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836)

Li Xiannian was in charge of China's financial work for a long time.Due to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Li Xiannian made a lot of exploration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work.The main contents of his thought and practice includes strictly protecting arable land,ensuring the amount of farmland,conducting farmland capital construction,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other industries,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etc.

Li Xiannian,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姜长青(197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猜你喜欢

李先念农田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时节
农田制作所
图说李先念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