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成为习惯
2015-08-16张琳钗
张琳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101-01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发动机。《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营造平等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对于小学生,他们大多有较强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但在老师面前,他们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常常被有意无意地隐藏了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氛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敢大胆地猜、敢大胆地想、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心中的问题。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一些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我们都应以尊重、爱护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问。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同学们回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其中有两个同学就提出了“用相邻两个底的乘积”,我并没有马上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引导他们用平行四边形的方框拉一拉、看一看、想一想,什么没变,什么变了。经过努力,他们很快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并且,找到了与面积大小直接相关的底和相应的高。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树立了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加大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问题平台,引导学生提问
在数学学习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我们老师就应该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思维能力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准备了几个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我遮住其中一个锐角,让学生猜遮住的是什么角,学生们有的猜对,有的猜错,反过来,我让学生操作、我猜,而我每次都能猜对,很多学生感到纳闷,学生们的问题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
三、增加实践机会,碰到问题提问
作为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碰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不是先复习“割拼”的方法,接着进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而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几个图形的面积(在小黑板上出示图:标有长和宽的长方形、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和高的梯形)大多学生很快算出了第一、二个图形的面积,但在计算梯形面积时碰到了问题,学生马上就主动提出“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的问题。再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先让学生以米为单位量出黑板的长和宽,然后算出黑板的面积,学生在测量和列式都很顺利,但在计算时却遇到了问题:小数乘法该怎样算?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同时也大大激发起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鼓励突破成规,于无问题处提问
在小学生眼中,书本、教师都是绝对的权威,极少有学生会对书本上写的、教师说的做的心存疑问。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突破成规,在无疑处生疑,于无问题处着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要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要相信书,但不尽信书”。的确,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我们很多的知识是从书籍中学习到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们对书籍上的内容绝对的深信不疑,从来没有想过对书籍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向辅导资料“发难”。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学生们按照教材上的操作完成了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并且完成了分类方法的叙述。“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学生总结叙述完以后,我马上引导学生:根据我们对三角形分类知识的了解,对三角形的分类的叙述还可不可以用其他的说法,经过我这么一引导,学生们先是有一刻沉默,紧接着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经过讨论,他们总结出:“最大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大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我在欣喜之余,立刻给予了学生鼓励和肯定。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积极引导促使学生提问,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责任编辑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