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制度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015-08-15刘金燕涂丽阳

机械管理开发 2015年3期
关键词:专利制度申请专利专利权人

刘金燕, 涂丽阳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山西 永济 044502)

引言

为应对国际竞争,增强中国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2008年国家下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专利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当中,因此,专利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申请和拥有专利的数量、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1 我国专利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专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建设和法律保护环境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大幅增长。到2013年,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多万件,已超出美国并成为全球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占全球发明专利申请的1/3。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在专利法律建立、审查制度设立、保护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所走过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专利申请的大国,但是我国的专利保护水平和专利运用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个人和企业缺乏专利保护知识,专利保护意识不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成果轻专利思想严重。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中有些成果不是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是首先通过进行成果鉴定、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研讨、在各类展览会公开展出等方式进行公开而成为公知技术,丧失了专利保护的最佳时机;对专利保护的地域性认识不足。一项好的技术如果只申请了中国专利,没有及时申请国外专利,那么它在其他国家则不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个人或企业在别国可无偿使用,从而造成技术和专利权力的流失;因中途放弃专利而造成的技术流失同样非常严重。如果一项专利的技术寿命已经终结,再维持下去还需企业投入不少财力,放弃是企业最佳的选择,但是大部分企业对有些仍然有价值的专利,却因不愿缴纳专利维持费而导致专利权利的主动放弃,使自己的专利权变为社会公众皆可用的技术,这样非常可惜;专利执法环境不健全。我国对专利权的保护采取司法保护和行政调解两条途径,行政调解案件时间虽短但法律执行力度不强,司法途径案件执行时间拖得太长,有些企业经不起长时间的人力、财力的投入而放弃法律诉求,不利于专利权的保护。

2 专利制度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 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专利制度的核心是保护专利权,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形成自己独占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世界上所有经济和科技强国也必然是专利强国。按照专利法规定,企业拥有一项专利也就拥有了对该专利技术的独占的生产、制造、销售权利,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制造、销售该专利产品。众所周之,企业技术创新是需要付出成本和风险代价的,因此作为一种补偿机制,专利制度应运而生,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授权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独享其创新成果,并限制其他企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和生产,这样便鼓励和保护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2.2 激励发明创造

专利制度通过授予发明创造者专利权,从而达到鼓励发明创造的作用,这是因为专利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专利法规定,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实施他人专利的,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从以上立法可以看出,专利权人拥有一项专利权就可以独占市场,创造很好的经济收益,这样不仅可以收回研发投入,还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继续进行新的技术创新;如果许可他人实施,也可以得到专利使用费,享受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专利制度的这种保障作用,充分调动了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2.3 调节公共利益

专利制度是以公开换取保护,专利权人向社会公众公开自己的专利技术,国家对专利权人所公开的技术提供法律保护。对于专利权人来说由于国家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提供法律保护,但如果公开不充分还可能造成专利申请得不到授权,向社会公众公开发明创造技术内容也就没有了顾虑,而这种公开的技术信息,对其他人在该技术的再创造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这样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降低人力、财力的投入。专利制度这种以公开换取保护,充分调节了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权利人得到了专利保护,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最新专利技术,公平、公正、合理,进而起到调节公共利益的作用。

2.4 促使发明创造评鉴法制化和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管理是通过技术鉴定和各类国家及省部级奖励的方式来评价的,但在法律上并不被国际认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之间的一切贸易活动都必须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规则,而世贸组织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成为所有WTO成员国经贸活动中在知识产权方面必须遵守的条款,专利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发明创造只有经过各成员国家依据本国法律审查获得专利授权,才能得到国际认可,这些规则推动了国际经济与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专利制度的利用

1)项目立项时要进行专利查新检索。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数据库,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利用有效的检索表达式,检索和了解本领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最新动态趋势,对于已有的专利技术,要研究在设计中如何避免以后的专利侵权,同时也是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如果企业计划研究的课题已经有其他人申请专利,就不必再投入研究资金和人力资源,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造成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通过检索掌握了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后,可以在新的高起点上设立自己的研发课题,在别人现有技术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形成自己的集成创新能力。

2)项目方案评审时要进行专利性评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人力资源,越是高技术开发越需要高投入并且承担较高的风险。当技术创新成果或新产品开发进行到形成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时,也就是在技术方案评审时,要进行专利性评价,具有专利性的技术要及时申请专利,这是因为一旦新产品投放市场,技术就因公开而成为公知技术,因新颖性的丧失,而失去专利保护的时机。另外对于具备申请专利条件的技术方案,在申请专利前不得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评奖等活动,避免丧失新颖性。

3)项目负责人应该是项目知识产权的责任人。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研发投入费用较高,同时也承担较高风险,是企业对既有市场的技术储备或新市场领域的拓展,只有使研发的知识成果变为知识产权,才能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项目负责人不但要对项目的技术、质量负责任,同时也要对项目最终的知识产权负责任。专利管理人员要全程参与重点项目,在项目负责人领导下和技术研发人员共同完成项目专利侵权风险评估,设计中要避免设计风险、侵权,同时对自己的研发成果进行专利布局,申请基础专利的同时申请外围专利,形成合理有效的专利保护网。

4)注重技术引进的专利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别人的先进技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方式的花费往往比起自己研制开发投入要少,而且要节约时间,所以目前中国的很多行业和企业为了赶上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活动。而我国的企业在技术引进活动中因为对专利的重视不足而吃了不少亏,有些企业对外方提出的转让技术的专利权,没有进行有效性和法律状态检索,对有些失效的已经丧失专利保护的技术,支付了大量的专利转让费用;有些企业在与外方签署技术转让协议时,只注重技术条款,对知识产权的约定条款重视不足,而这些条款中往往外方会限定引进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以及对改进技术的回授等,造成企业技术引进完成后的二次付费和技术引进产品的市场限制。所以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条款,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5)注重国外专利的申请。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国内企业的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企业不但要将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中国专利,还应在该技术或产品的预出口国家或其他有市场前景的国家申请专利保护,这是因为专利保护是有地域性的,企业申请了某国的专利,才能得到该国的专利保护;若未能得到该国家的专利申请,任何人在这个国家都可无偿使用专利技术。在一个国家获得的专利权只在该授权国家得到保护,企业要学会利用WTO提供的最惠国待遇,使自己的专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如果企业在产品出口前忽视专利保护,很有可能造成专利侵权纠纷,不管是自己的专利被别人抢先申请还是因为不知情侵犯别人的专利权,都会危及企业的产品销售,造成产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6)学会运用专利保护武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申请大量的国内、国际专利是想通过专利保护达到独占市场,最终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时刻关注自己专利产品的领域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专利预警分析、跟踪和监视竞争对手。发现侵犯企业专利权的行为,要实时提出法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将竞争对手挤出专利产品市场,或者通过专利许可实施,为企业争取利益回报。

4 结语

专利制度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才能达到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争取利益最大化目的,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持续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专利制度申请专利专利权人
基于动态博弈的企业专利诉讼研究:动机与诉讼收益
面向大学生专利申请服务平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Joseph F. Engelberger
日本专利制度和中国专利制度的对比分析
从英国专利制度变迁分析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规律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对标准必要专利权人拒绝许可行为的反垄断规制
专利制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以美国及台湾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解读专利纠纷谈判策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