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消费文学在中国的流传与影响

2015-08-15刘玉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韩国消费文学

刘玉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消费文学是指那些创作者以满足人们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为目的进行的文学创作,这类文学以其多样性、商业性、实用性和娱乐性而备受关注。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韩国消费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有《那小子真帅》《菊花香》等畅销书,又有《我的野蛮女友》《商道》等改编成电影电视的文学作品,更有《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影视衍生作品,还有《天使不怕坠落》等网络小说以及一系列美容化妆书在中国盛行不衰,这种现象引起的社会效应可谓空前,韩国消费文学乃至以韩剧为推手在中国掀起的文化“飓风”人们称之为“韩流”。而目前,国内对韩国消费文学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拟从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角度对韩国消费文学在中国盛行不衰的原因及其广泛流传与巨大影响进行概括与分析。

一、韩国消费文学在中国流传概况

韩国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到国内人们的视野中,其中又以消费文学及其衍生物影视文学为主,极大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据此我们将韩国文学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中国的流传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中韩两国建交之初到2000年,短短的十年间,韩流在影视娱乐及餐饮服饰等方面形成风尚,但关于文学作品的出版方面却没有很大的起色。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韩文学交流的起始期,很难找到可以算是代表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但这一阶段又是不可忽视的,它依托娱乐、生活“韩流”为以后十年间韩国消费文学的译介培养了大量的受众,是韩国消费文学进入中国的必要准备阶段。其次是21世纪初至今的小高潮期,短短十几年里,韩国消费文学凭借其鲜明的娱乐性及实用性迅速占据了中国市场。这一时期的韩国消费文学以金河仁的《菊花香》《七朵水仙花》,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等作家作品最先进入中国并迅速风靡全国。而后影视文学衍生品《宫》《浪漫满屋》等更是盛极一时,直到现在这仍是热点之一。这之后的几年在韩国纯文学艰难进入中国的同时各种韩国实用性图书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比如纯文学作家崔仁浩在中国成名的消费文学作品《商道》,比如2005年左右风行的以南仁淑的《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以及以此为风尚形成的一系列衍生品如《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等作品。韩国消费文学以稳健的步伐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野并培养了固定的受众群体,可以说,其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中国文人的创作。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国内每年翻译出版1400种以上韩国书籍,主要是关于理财、健康、育儿等内容的一些消费性读物,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中国读者产生巨大影响。仅以成衣为例,据笔者统计,在淘宝网站普通门户每100件衣饰吊牌就有近50件附有韩语标示或者只有韩语标示。当我们问及韩国消费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时,国内却没有相应的论文或者著作,各类文学作品、文学史上也很少有较长篇幅的翻译与介绍,这种文学文化上不屑一顾的态度令人遗憾。正如朱云影先生所言:“这种文化上的闭辟主义,实有打破的必要。”[1](P77)韩国消费文学的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学术界对此的忽视,让我们认识到韩国消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研究上的不足。

二、韩国消费文学被中国接受的原因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接受研究是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2](P142-149)。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往往受到双方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以来,双方文学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韩国方面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出现了“中国热”的小高峰,在中国方面以“韩流”为助力的韩国消费文学也是在21世纪初的近十年里达到黄金期,可以说这是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小高潮。这其中又以韩国消费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影响较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不外乎有韩国文学本身的审美性,中韩文化同源,国人心理及精神需求,韩国的文化输出战略等内部与外部几个方面。

有学者曾对韩国消费文学乃至以韩剧为推手的韩国文化在国内掀起“韩流”飓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它正好处在中国国内年轻群体的写作和阅读需求的上升期。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国内相似的青春文学作品,如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也是出版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韩国消费文学文学如《绅士的品格》中人物形象的本色化、生活化也更符合接受群体的口味,具有浓厚的本土化特色。[3]这种来源于文本自身的审美因素对于我们年轻的受众群体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认为是韩国文学独特的内在细致性吸引着我们的读者。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塑造、温和有礼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和深入文学内部的儒学精神使人们深深地羡慕与追随“韩流”文化,或者可以说我们在羡慕与追随中,内心也有对传统的礼仪道德的深层渴望。我们认为这种深层的潜意识的审美判断是“韩流”文化得以流传的最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的文化心理失落,使国人在接受与我们同源的文化时有着天然的亲切感。韩国文化受中国影响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相似的古代文化传统,相近的近代历史命运以及几乎是相同的现代历史人物,使中国和韩国人民有了几乎是共同的历史话语。[4]可以说,中韩文化同源使得中国受众在接受韩国消费文学时具有先天的优势。接受理论认为,任何阅读与理解都是以读者个人头脑已经存在的某种意识结构为前提的。海德格尔将这种结构称作意识的“先结构”,也就是一种主观的成见,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见解构成了阅读和理解的个人色彩,才产生了因人而异的理解和解释。[2](P142-149)受众在接受任何文学作品时都倾向于在陌生中寻求熟悉,同时又在熟悉中寻求陌生的阅读体验。这正是韩国文学的最大优势,人们对异域文化的强烈好奇心使他们寻求这种陌生的阅读体验,在陌生的文本中描写的陌生世界里感受到熟悉的文化内蕴又是任何读者都不可能也无法拒绝的,而韩国消费文学的这种陌生的熟悉感使中国读者更易于接受。

以郑银阙的畅销书小说《成均馆儒生们的生活》为例,仅从名字上面我们就能找到“儒生”(儒生)这一极具亲切感的词语,中国读者带着对中国传统“儒生”认识与向往这一“先结构”来认识并品味韩国的“儒生”,探究韩国儒生与中国儒生的异同之处,可以说,寻找这种熟悉中的陌生之处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作品中的“佳郎”李善俊与女扮男装的金允熙之间的“学堂爱情”更是令人忍不住与中国传统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相对比,无论是在叙事结构、故事情节还是语言上我们都可以一一对比,我们发现读者甚至要通过反复阅读来加深这种陌生中的熟悉感。作品里面甚至是直接出现了《论语》章句如“有教无类”、《孟子》章句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等等直接引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成均馆绯闻》更是在中国热播。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文化上的同源性是我们中国受众接受韩国消费文学的重要外部原因之一。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进行接受研究,还可以阐明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一个社会的内部变化。[2]我们认为外来的因素往往在一个民族和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产生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在更注重物质文化的追求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的民族与社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潮流里迫切需要一些心理与精神上的抚触安慰。目前国内大量低俗无聊的网络小说以及层出不穷的雷剧显然无法满足国人的这一需求。而通过韩国消费文学表达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缩影则刚好能满足这一需求,且能以一种愉悦的方式洗涤国人浮躁的心、抚慰精神上的创伤。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商道》[5]可以说是一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商道》作为一部亚洲史诗式的作品,一经问世,销量迅速突破了200万册,缔造了韩国发行史上最耀眼的奇迹,引入中国的第一年销量就达到了40余万册。小说以19世纪80年代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林尚沃为原型,通过林尚沃的人生轨迹向人们展示了商业活动中的永恒不变的“人间正道”。小说主题对当今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良现象有巨大的警示作用,因而在广大民众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当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辗转起伏的时候,人们对于商业行为的迫切追求使得他们对这部来自经济发展迅速的韩国的通俗小说充满了期待。《商道》虽然是一本韩国小说,却使用了大量的中国典故,如“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等。透过《商道》,我们既可以看到中韩两国文化的亲缘关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商道》将包含着传统儒、释、道博大精深内涵的经商之道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给予我们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迷失了的人性的一剂良方。对于这部夹着求财之道而来却又蕴涵着做人之道的作品,有评论说《商道》正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哲理小说,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更因为中韩两国系出同门的儒道传统文化,《商道》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国古典文化意味的细腻,因此它在中国的广泛流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另外,我们还必须正视韩国政府于1998年制定的“文化立国”这一国策。相对于无组织的民间译介,以国家政策为后盾的文化输出显得来势汹汹,势不可挡。韩剧与各种实用性消费文学作品大大承载着韩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服饰、旅游等内容,使得人们全方位消费的同时接受并思考韩国的文化。伴随着文化产品出口输出的是韩国的文化、思想、精神以及韩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这种令人难以忽视的方式将韩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使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认同度有了实质性的依托。这方面以韩国设置致力于韩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韩国文学翻译院最为突出、成果最为丰硕。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广政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输出与被接受的重要外部因素。

当然双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只有上述的几种因素,传播媒介如网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外部因素,在信息传播极快的当今时代,网络使各种信息快速流动,文化交流也日益方便、频繁,最近网络上连载更新的韩国网络小说《天使不怕坠落》便是最好的例证。

三、韩国消费文学在中国的影响

韩国消费文学以其多样性、商业性、娱乐性深受读者的喜爱,对青少年读者的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尤以爱情娱乐畅销小说如《绅士的品格》等因为其新鲜的内容和梦幻式的爱情对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他们往往沉浸在这类文学形式中不可自拔,对其中的完美人物和情感产生深深的羡慕与渴望。例如《对不起,我爱你》引起了对成熟且有魅力的中年“大叔”的追捧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韩国文化标志之一。这使得青少年阶段还不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影响而逐渐淡化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6]因此在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态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盲目跟风、盲目追星的恶劣影响。

韩国消费文学作为纯文学的先头部队打开了中国市场。主流文学价值观要健康发展就不能仅仅只是依赖于通俗文学的推动作用,只有纯文学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与文学发展方向。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韩国消费文学打开局面之后,纯文学的推进就更加水到渠成,毕竟人们在看到表面的华丽之后总会产生想要知道它内在东西的渴望。近年来韩国纯文学作家申京淑的《单人房》《寻找母亲》等作品在中国颇有一些读者。书中表现出的对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以及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对母亲的忽视等等不能不说是对改革开放后现代中国的强有力一击,相似的情节在几年前热播的《蜗居》中也有类似的反映。这种相似使得在通俗文学之后纯文学的推进如虎添翼。

通过韩国消费文学呈现出来的同源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受众并影响着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鲜明地表现在国产电视剧与娱乐节目上面,例如湖南卫视2013年引进的同名韩国综艺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迅速吸引了大批包括各年龄阶段、各社会阶层的观众达千万之数,收视率也是一路飙升,直逼综艺节目第一名。湖南卫视将第一季播出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各家卫视的竞相效仿,相继出品了类似主题的节目如《爸爸回来了》《饭没了秀》、《人生第一次》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韩国原版《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以五对明星父子日常生活式的相处为主要表现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反映出的韩国普通人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恪守东方文化的礼仪道德传统的质朴精神。[7]例如在儒学堂与寺庙的生活体验等表现出来的传统跪拜礼仪、对父母的孝道、对年长的人们的尊敬,以及大人们言传身教的长幼之序、善良谦恭等无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以上这些无一不引起我们的羡慕与反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在一片羡慕声中是否内心深处也有对我们传统的礼仪道德无意识地深层渴望呢?笔者认为,在这一思考上国内的类似节目并没有做出明显有效的学习与效仿,仅仅是在明星效应与娱乐性的关注点上花费了较大的精力而忽视了最为核心的问题。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反对并规避韩国文化的理由,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我们应当防止和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这也应当是我们学人要做出深入研究的关键所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以来,中国学者对韩国问题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研究领域涉及历史、现实、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方面不一而足,研究成果亦比比皆是。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们不能因为现有成果而止步不前。世界是开放的,也是统一的。开放中的中国希望也需要得到韩国的了解,韩国亦是如此。本文仅通过韩国消费文学说明了其在中国流传影响的广泛性及其原因,借以引起学者们对韩国文学研究应有的重视,加强中韩文学文化交流。中韩文学都应积极呼应世界文学的潮流,反思自身。在彼此交流与借鉴的过程中完成中韩各自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则是十分必要的。

[1]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论文,2011.

[4]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以巴金《家》和廉想涉《三代》为中心[D].长春: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论文,2011.

[5]崔仁浩.商道[M].王宜胜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陈冰冰.浅析韩国影视文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J].韩国研究论丛,2012(24).

[7]乔亚.中韩两国文化认同性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体现——第七届韩中文化论坛侧记[J].当代韩国,2005(冬季号).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韩国消费文学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我们需要文学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在韩国走马观花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40年消费流变
新消费ABC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