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专业建设对应用技术类高校的作用探讨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技术类新建转型

潘 林

(福建工程学院办公室,福建 福州350118)

一、深刻认识应用技术类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齐头并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倒逼,使得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然而,高等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些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模糊、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既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又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难以突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就必须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强化专业意识,按照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设置专业。

(二)有助于满足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

根据世界工业化进程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来自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更来自于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因此,教育部结合国内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做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部署,希望通过试点改革、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作为致力于转型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 要在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所处的方位及可能占据的地位, 就要突出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专业建设、专业促进学科发展的作用,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有助于实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身的顺利转型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对转型发展的思考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专业, 同时转型发展的成效也是由每一个专业办学的质量体现出来。强化专业建设,追求为技术创新服务,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的重要内涵。这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要以专业为本位培养人才,以实现与产业发展的更有效对接, 但是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要考虑每个专业的学科属性。 所以专业建设始终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转型为方向深化改革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增强办学实力、 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工作。 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和质量保障重点, 有助于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形成清晰的办学定位和方向, 从而更加有力地保障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实现转型。

二、积极探索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特殊规律

(一)设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决定专业定位与方向。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之初,就要清醒认识自身与其他大学所承担的不同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并以此作为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虑:第一,考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应用技术人才提出的越来越高要求,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现代技术的知识综合度越来越高,以新的思维、模式来培养硕士层次上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积极争取开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上。 第二,考虑满足地方发展战略,地方急缺能够解决行业产业技术升级难题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努力追求应用技术的创新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并以此作为实现错位发展、体现层次水平、区别其他应用技术类高校的重大特征。 第三, 考虑同一区域对不同层次类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多元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有独立的价值追求,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来确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定位,并切实落实到教与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在差异化发展道路上办出特色、创出水平。

(二)规划合理的学科布局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前提

学科布局关系到专业生长点的形成, 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其形成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第一, 要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科建设的视野推进专业建设。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有高水平的专业,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第二,要强化围绕行业、 产业的专业布局思想。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定位,根据核心产业—相关产业—附加产业“产业链”的思路形成主干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互为联系的学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产生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 第三,要提升专业建设的学科内涵。 根据具体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正确处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关系。 “在本科应用型转型中,需要重视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2,把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建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群和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支撑,着重建设一批在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特色、品牌专业。

(三)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认证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依据

标准决定质量,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要做出整体性、综合性的变化需要外力的推动, 或者说有了外力的推动将会更为有效。 不少高校的实践表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很好的外力,学校可以借力推进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成效如何, 一个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其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去年6 月,经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正式表决, 全票同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 《华盛顿协议》 的预备成员。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也大大加快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处于转型阶段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须认真解读国际、国家通用标准或行业标准。 标准决定质量,要充分发挥标准在专业建设、评估认证中的作用,积极推动按“华盛顿公约”确定的标准开展专业建设。 第一,要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第二,要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 第三,要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最终保证培养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工业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达成一致。

(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载体

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 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独特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第一,科学规划课程内容。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 认真研究各门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前沿动向,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改革的经验,设计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注重新课程的开发和主干课程的示范作用。 第二,分类设置课程结构。 依据侧重点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 比如围绕完善学生工程知识基础强化专业课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加强公共基础课改革、围绕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围绕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等等,在这过程中要逐步构建开放、灵活、互动的小班教学模式,发挥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五)结构优化的双师型师资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主体

加强专业建设, 根本要靠建设一支符合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要求的高素质、 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要明确应用技术类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应用技术类高校需要教师在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鉴别应用性知识和非应用性知识的能力,掌握应用性知识传授的方法; 二是具有业务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以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指导学生业务能力的形成;三是应有承担应用型研究的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创新学术团队。围绕这一目标,第一,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逐步探索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办法,建立科研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制度,促进技术研发应用队伍、基础课教学队伍、实验教学队伍以及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背景的教师队伍等协调发展。 第二,要建立高校与企业、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将大力引进优秀企业高层管理者、 技术骨干到院系领导岗位,引入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等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六)完善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是应用技术类高校专业建设的基础

衡量专业建设水平, 最终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认可度。 引入第三方评价, 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以此作为新专业设定和旧专业调整的指挥棒和重要基础。 第一,要明确市场为应用技术类高校的评价主体。 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评价中的作用,鼓励政府、高校之外的第三方参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构建以专业机构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和评价机制,持续跟踪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研制与发布相关“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评价年度报告”。 第二,要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促进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制定、质量评估、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调整等的联动机制的建立,引导地方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提升专业内涵,实现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1]陈锋: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总第525 期,P18.

[2]黄达人:明晰政府和大学的权力边界[J].瞭望,2014.6.总第1579 期,P33.

猜你喜欢

技术类新建转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转型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